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企业文化
1334 1
2014-07-07
德国人素以认真严谨、制造工业文明发达而闻名于世。这个月初,虎嗅君与几名创业者们一起随智盛道访问了德国的中小家族企业和相关研究机构,主题是—富二代。下面就来跟大伙儿聊聊在德见闻。
  1999年至2005年,时任德国总理的施罗德针对社会福利制度进行改革,实行浮动工资。这项后来被证明在全球金融危机中救了德国一命的革新制度,与2300多年前、八千公里之外的中国商鞅变法的命运如出一辙—主政者下台,优良的制度却得以保留。
  制度福利并非拯救德国经济的唯一稻草,拥有超强凝聚力的德国劳动者支撑起了数以千计的中小企业。根据胡美尔(Wolfgang Hummel,柏林市(州)财政厅企业担保、财政资助和产业开发处处长)先生提供的数字,这些占全国企业总数99.7%左右的中小家族企业(按德国标准:年均销售额在2亿欧元、雇佣人数在500人以下者即为中小企业),为政府贡献了经济总量的40.8%,同时吸纳了全部就业人口的70.2%,德国首创的“双元制教育”为国内提供了大量的熟练学徒工,其中有81.9%也由家族企业培养。
  我们有选择地参观了宝马和CLAAS(科乐收)两个家族企业。
  在丁戈尔芬的宝马工厂,全自动化的流水生产线足以令任何一个参观者激动到血脉贲张,带领虎嗅君参观的公关人士自豪地称:从汽车外壳的冲压成型,到车灯、收音机的装配,再到最后一个螺钉的固定下线,全部在这几座庞大的组装车间完成。频率固定的喷漆声、灵活摆动的全自动机械焊接手臂,以及手工打磨完成的精致成品劳斯莱斯,或许会令参观者一时以为误入了一个自给自足的工业世界。
与日本企业那种一旦建立合作关系就“不抛弃、不放弃”的风格迥异,这些与德国大企业达成合作的中小型企业需要经过激烈竞争,并且为了保持优势,不得不投入更多资金和技术进行研发和创新。大企业与政府乐见其成,并通常会提供配套解决方案。
  德国的市场经济制度保证了中小企业发展的大环境不受太多政府因素影响,不过利益代言人不可或缺。如在德国境内的1500家企业主中有400家中小企业出资成立了“德国家族企业基金会”,据维讷尔特(Fabian Wehnert,德国家族企业基金会首都柏林办事处总代表)先生介绍,他们不仅代表这些企业主与政府、议会打交道以争取更多权益,也提供家族企业对话和交流的平台,并进行社会宣传以吸引偏好大企业的年轻人进入中小企业工作,甚至在内部发展分歧、遗产继承的合理避税等方面,这些组织都能提供不同程度的建议。
  除自发的组织外,德国的学术机构也进行了深入的追踪研究,并为相当数量的家族企业子女提供专门的学业指导。在德国最大的私立大学维藤大学设有“家族企业研究所”,在15年时间里,专门研究家族企业发展、传承等诸多课题。研究人员甚至在“什么样的人继承”、“创始人在多少岁退隐合适”等这类似具体问题上都有非常具体和深刻的认识。
  尽管有着完善的政策体系与投资环境,辅以深入的学术研究与实践,德国人仍实事求是地告诉我们:这些数以千计德国中小家族企业,通常遵循第一、第二代创业,第三代守业,第四代交出家业的历史规律,仅有10%能传承至第四到第六代。
  大部分德国家族企业之所以不能继续传承,正是由于内部分歧(包括子女能力、对企业的发展有意见分歧等。这倒与国内人民喜闻乐见国产家族剧类似)。然而这并不妨碍“德国制造”品质冠绝全球,在大部分德国企业的生产车间,每件产品都有自己的详细档案资料,为每件出厂产品提供允诺的服务,在出现问题时,能够随时调出相关资料查阅和保修。如CLAAS这样企业用户产品如需更换零部件,可以实现全球48小时内送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7-17 18:43:55
德国也是这样,看来全世界都一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