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议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话题起起伏伏,新闻也是正正反反,让人雾里云里。
听到湖南教授做职称评委开房收钱消息的那一刻,北京一所著名高校教育学院的宋涛教授没有感到丝毫意外。“存在即合理”,在宋涛教授看来,一边是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边是对掌握生杀大权的评委缺乏监督,“如果不把偏离的评价指挥棒拨回来,丑闻的发生难以禁绝”。(8月19日《中国青年报》)
不以GDP论英雄,已在当今社会已形成共识。然而,在现今的高校,学术GDP,不仅主宰着职称评审,而且左右着高等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分配。特别是,在狂热追求学术GDP的背后,凸显出的是教学边缘化、学术政绩化和高校行政化。可以说,职称评审“以学术GDP论英雄”,仅露出了高校行政化的冰山一角。
不可否认,高校“重科研、轻教学”,已成一种潜规则,越是名校表现得越突出。教学边缘化,学术行政化,在高校中形成了恶性循环。众所周知,教师从事教学,只是在挣应得的那份工资;从事学术研究,不仅可以争得巨额的科研资金,而且易出成果,可以获取丰厚的经济回报,并在职称晋升中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带“长”字的教授,均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某个科研领域的带头人,又是高校的行政官员。而在高校,拥有官位与权力,就意味着拥有大量的科研经费,以及各种社会特殊资源,行政至上而非教学和学术至上,实际上已经牢牢主宰了高校的地位与方向。
再看高校职称评审。因教学成果短期内无法出数字政绩,而在考核中被弱化、甚至忽略;代之以学术GDP“唱主角”,比如,申请多少项目,发表多少论文,获得多少经费等,成为考核的主要指标。以至于,越来越多的教师变成科研的“打工仔”,越来越脱离教师教学的本质,也脱离了大学育人的本质。更为严重的是,量化的数字指标所带来的焦虑,却可能会使一些教师冒险在数字上造假,甚至剽窃学术论文,不惜恶化高等教育的生态环境。
因此,高校去行政化,首先当从职称评审开始,摒弃对学术GDP的盲目崇拜,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比如,学术和教学,只是考核的一个方面,不再具备决定一个教师职称晋升的压倒性重要性。德才兼备自然是理想的晋升标准,但“德”应在“才”之先。“君子不器”,为师者不必是“学术专家”,但必须厚德载物。特别是,在高校去行政化,已成为教育改革方向的当下,只有实行教学和科研并重,让教学的归教学,学术的归学术,行政的归行政;只有高校领导带头教学化、务实化、草根化,才能示范教师回归教书育人和学术研究并重的本位。(作者:张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