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 《孙子兵法》的基本原则
《孙子兵法》共13篇,分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孙子兵法》有6000多字,其内容几乎涵盖了军事的方方面面,并且每一方面都有很深刻的见解。李德·哈特很推崇《孙子兵法》,在其书《战略论-间接路线》引用了13条孙子语录。作者在此选一部分进行讲解。
2.3.4.1计篇 计篇: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注释:孙子说: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
火攻篇: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说,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主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注释:所以说,明智的国君要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贤良的将帅要严肃地对待这个问题。没有好处不要行动,没有取胜的把握不能用兵,不到危急关头不要开战。国君不可因一时愤怒而发动战争,将帅不可因一时的气忿而出阵求战。符合国家利益才用兵,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愤怒还可以重新变为欢喜,气忿也可以重新转为高兴,但是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复存,人死了也不能再生。所以,对待战争,明智的国君应该慎重,贤良的将帅应该警惕,这是安定国家和保全军队的基本道理。
孙子说要对待战争要慎重,因为战争关系一个国家和人民的生死存亡。战争不仅能毁灭人类文明(即人类创造的成果MV),更是毁灭了创造人类文明本身的人类(毁灭了F)。李德·哈特说:“战争是为了一个更好的和平。”如果能通过其他办法维持和平,则绝对不应该选择战争。战争应该是最后一个不得已的选择。
计篇: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注释:用兵作战,就是诡诈。因此,有能力而装做没有能力,实际上要攻打而装做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做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做攻打近处。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可以撩拨他怒而失去理智,对方自卑而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不可先传泄于人也。
战争的目标就是追求双方战斗力的最大差额,而
战斗力差额=我方战斗力-敌方战斗力
与企业的利润=销售额-成本对比是一样的。稻盛和夫说企业要追求“销售额最大化,费用最小化”。这样就能获得最大利润。而军队应该追求我方战斗力最大化,敌方战斗力最小化,这样战斗力的差额最大,由兰切斯特法则可知,战斗力差额越大,士兵伤亡越小,成果越大。《战争论》主要以我方作为研究出发点,论述如何增加我方的战斗力;而李德·哈特主要以敌方作为研究出发点,论述如何降低敌方的战斗力;他们的目标都是追求战斗力差额最大化,只是论述的对象不同。兵者诡道这段话就是阐述如何减少敌人的战斗力,增加自己的战斗力,使战斗力差额最大。如“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四句是故意隐瞒自己的实力和动机,使敌人做出错误的判断,促使敌人做出错误决策或没有准备,从而使敌人的战斗力下降。
2.3.4.2作战篇 作战篇: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注释:所以,要使士兵拼死杀敌,就要激发他们同仇敌忾的士气,要使他们威怒。要使士兵勇于夺取敌方的军需物资,就必须给士兵以物质奖励。所以,在车战中,抢夺十辆车以上的,就奖赏最先抢得战车的。而夺得的战车,要立即换上我方的旗帜,把抢得的战车编入我方车队。要善待俘虏,使他们有归顺之心,任用他们为己方作战。这就是战胜敌人而使自己变得日益强大的方法。
故杀敌者,怒也:两国交战时,许多时候两国士兵之间并没有仇恨,所以导致他们动力不足。通过激起他们的怒气,即可激发他们的力量F,从而增加我方的战斗力,使成果变大。
取敌之利者,货也:以物质奖励来激发士兵的战斗热情,吸引士兵去抢夺对方的军需物资,从而减少了对方的战斗力,使我方的战斗力差额变大。
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这句话与火攻篇的话一起理解。
火攻篇: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慎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注释:凡打了胜仗,攻取了土地城邑,而不能论功行赏巩固战果的,会很危险,这种情况叫做“费留”。
上段话是说如果士兵战争中表现英勇,并且取得了成果,应该对士兵论功行赏,激发士兵继续奋斗的热情;而如果打了胜仗,不论功行赏巩固成果会很危险,因为士兵下一次不会如此努力去全力打仗,而现在所获得的成果会由于下一次士兵不努力而失去,是白费力气的。每个士兵也会权衡自己的得失,会根据自己的付出和得到来调整自己努力的程度。企业也是一样的,员工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企业却不按照员工的贡献给予奖励,则会失去民心。员工要么减少自己的付出以平衡自己所能获得的,要么离开企业。这样企业的战斗力就在下降,最后连已经得到的都失去了。
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这是一个正反馈过程,战争胜利,获得战利品和俘虏,战利品为己所用,归顺的俘虏增加了自己的兵力,从而增加了自己军队的战斗力,增加了下一次胜利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了一个战斗力不断增加的正反馈过程。
假如某次我方失败,那么战利品和俘虏就是我方的损失,即战利品和俘虏前会是负号,我方的战斗力会下降,从而减少了胜利的可能性。所以,胜利的一方容易越战斗,战利品和俘虏获得越多,战斗力越强,胜利的可能性越大;而失败的一方容易越战斗,战利品和俘虏损失越多,战斗力越弱,失败的可能性越大。
2.3.4.3谋攻篇 谋攻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注释:孙子说: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
战争是一个互相毁灭的过程,越大的战争毁灭性越大,如果不战争就使敌人屈服是最好的,这样也可以避免自己的士兵牺牲,物资耗损。
谋攻篇: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贲温,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注释: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如果将领难以拟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象蚂蚁一样爬墙攻城,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所以善用兵者,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这就是谋攻的方法。
战国时期,弱小的郑国面对秦国和晋国两大强国的兵临城下,烛之武通过智谋说服秦国转而支持郑国,避免了郑国亡国,获得了胜利。
谋攻篇: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注释: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失败;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机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都必定必败。
地形篇: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注释:只了解自己的部队可以打,而不了解敌人不可打,取胜的可能只有一半;只了解敌人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队不可以打,取胜的可能也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可以打,也知道自己的部队能打,但是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战,取胜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所以,懂得用兵的人,他行动起来不会迷惑,他的战术变化无穷。
注释:因此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取得胜利就不会有什么危险;了解天时又了解地利,克敌制胜就会无穷无尽。
谋攻篇与地形篇中都强调知己知彼,就能百战不殆。还是引用作者所提出的战争简化公式:战斗力差额=我方战斗力-敌方战斗力。知己就是了解自军队的实力,而知彼就是了解对方的实力,这样就能比较出我与敌方的战斗力对比。战斗力正差额越大,取胜的机会越大;战斗力的负差额越大,失败的机会越大。如何知道对方的军事实力呢?靠情报来分析,孙子在第13篇论述的就是情报。孙子说知道我与敌方的实力对比,而不知道地形限制,也可能会失败。将地形的概念广泛化,即地形泛指环境。环境也会对我方和敌方的战斗有影响。陆地战斗,海上战斗,空中作战的环境是各不相同的。
在企业竞争中,除了我方与竞争对手实力的对比,环境也会对竞争产生影响。比如当年微软的操作系统与苹果的操作系统以及UNIX操作系统竞争时,IBM,intel和兼容机厂商在他们的竞争中,对微软起到了非常大的帮助作用,才使微软的操作系统最后打败所有其他的操作系统成为行业标准,这就是IBM,intel和兼容机厂商所代表的环境对微软及其竞争对手的影响。这个例子作者会在管理学通论那章详细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