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基本原则(2)
2.3.4.4形篇 形篇: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形篇: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注释:孙子说:以前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首先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并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使自己不被战胜,关键在与自己的努力;敌人能否被战胜,在于敌人是否给我们以可乘之机。所以,善于作战的人只能够使自己不被战胜,而不能使敌人一定会被我军战胜。所以说,胜利可以预见,却不能强求。
注释:所以善于打战的人,不但使自己始终处于不被战胜的境地,也决不会放过任何可以击败敌人的机会。
虚实篇: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注释:依我对吴国所作的分析,越国虽然兵多,但对他的胜利又有什么帮助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创造的,敌人虽然兵多,却可以使敌人无法有效地参加战斗。
孙子所说的“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及“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说自己能不能被打败取决于自己,而敌人能不能被打败取决于敌人。所以要首先保证自己不被打败,然后再找到机会打败敌人。
孙子说的“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是说善于打仗的人,能保证自己不被打败,而不能保证一定打败敌人。胜利是可以预知的,但是不能强求。而“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则说胜利是可以创造的,即使兵力与敌人相差很多,可以通过使敌人的军队无法有效参加战斗而战胜敌人。采用游击战的一方与敌人实力相差较大,但游击战通过分散自己的兵力使敌人找不到进攻点而不被敌人战胜;通过集中兵力,在局部战争中创造兵力优势,击败敌军。
游击战是一种实力不如对手的一种弱者战略,通过分散自己的兵力,使敌人虽有兵力优势,却无法有效参加战斗,即孙子所说的“敌虽众,可使无斗。”
拿破仑俄国战役:
1812年夏,拿破仑集结军队61万,突然向俄国发起大规模的进攻。
战前法国和俄国两国战前的军事力量对比:
法国:作战兵力:61万,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分3个集团,共44.4万人,940门火炮;第二梯队17万人,432门火炮;
俄国:西部边境军队22-24万,分3个集团,火炮942门。
战争开始时,俄国由于防守薄弱,只有兵力约24万人,不足以抵抗在此前欧洲无敌的拿破仑军队,库图佐夫采取了撤退的策略,并沿途放火,实行焦土政策,把法军途经之处烧得一干二净,这一步打乱了拿破仑速战速决的原计划,也令拿破仑原本想边作战边抢夺补给的计划泡汤。拿破仑只好深入俄国境内,期望能占领俄国首都莫斯科,然后让俄国投降,以签署对自己有利的条约和获得食粮。
拿破仑占领莫斯科后,俄罗斯并未求和。进入10月后,天气越来越冷,俄罗斯的冬天就要到来了。拿破仑意识到再耽误下去只有坐以待毙,他终于下决心撤退。10月19日,拿破仑率10万法军和500多门火炮撤离莫斯科,临走时还带着上万辆满载劫掠物资的大车。回国途中,不断遭遇俄军伏击,加上天寒地冻,风雪交加,无数士兵大批大批死去。12月中旬,拿破仑终于离开俄罗斯,但原来的61万大军,只剩下2万瘦弱的士卒了。
俄法战争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拿破仑的法国因为战败而分崩离析,其建立的欧洲秩序很快就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很多法国占领的领土发生民族独立运动。拿破仑本人也因为战败而退位,被放逐到意大利沿海的一个小岛——厄尔巴岛上。通过俄法战争和后来的滑铁卢战役,拿破仑一世的军事和政治生涯就此终结。
克劳塞维茨说:“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是不可征服的”。他说“我们把主动向本国腹地的退却看作是一种特殊的间接的抵抗方式,采用这种抵抗方式与其说是我们消灭敌人,还不如说是让敌人用劳累拖垮自己。因此,在向本国腹地退却的情况下,防御者根本不准备进行主力会战,或者把主力会战推迟到敌军的兵力已经大大削弱以后再进行。”
俄国通过向腹地退却,以此来消耗敌人,减少敌人的战斗力,当兵力对比到均衡或逆转状态后,开始进攻,最终赢得胜利。正如孙子所说:“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俄国正是通过向腹地退却的战术使强大的法军无法有效参与战斗。通过环境对法军的消耗,减少法军的战斗力,最后俄军通过多次伏击,击败法国。在军事实力远不如敌军的情况下,通过谋略依然可以战胜敌国,这是“胜可为也”。
形篇: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注释:不能被战胜的原因,是因为做好了防守的准备;可以战胜对方的原因,是因为具备了进攻的条件。防守是因为我方兵力不足,进攻是因为兵力超过对方。
孙子说,自己的实力不足,就要做好防守而保证不被战胜;自己的实力强大,就要采用进攻的手段,获得胜利。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说:“防御这种作战形式就其本身来说比进攻这种作战形式强”,因为防御可以增加力量,有待敌之利和地形之利。
形篇: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注释:获胜的军队对于失败的一方就如同用“镒”来称“铢”,具有绝对优势,而失败的军队对于获胜的一方就如同用“铢”来称“镒”。胜利者一方打仗,就象积水从千仞高的山涧冲决而出,势不可挡,这就是军事实力的表现。
孙子这段话强调的就是创造我方与敌方战斗力的巨大对比,从而赢得战斗。
2.3.4.5势篇 势篇: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注释:一般成功的战争,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的变化就象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象江河一样永不枯竭。
孙子强调要以奇兵取胜,这与克劳塞维茨的第3条原则“不可浪费时间,行动快速始可制敌机先。奇袭,为获致胜利的最强力因素。”是一样的。奇兵为“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之兵,这样由于敌人没有准备而战斗力不足,而我方则是有准备的战斗,从而增加了战斗力的盈余。
势篇: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注释:湍急的流水所以能漂动大石,是因为使它产生巨大冲击力的势能;猛禽搏击雀鸟,一举可致对手于死地,是因为它掌握了最有利于爆发冲击力的时空位置,节奏迅猛。所以善于作战的指挥者,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进攻的节奏是短促有力的。“势险”就如同满弓待发的弩那样蓄势,“节短”正如搏动弩机那样突然。
孙子所说的“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是说水的势能大,而使石头飘起来。这与广义动量MV是一样的。水不多不能激起漂石,水流速度不快,不能激起漂石,这里说的势是水的质量与水流速度的乘积。在军事上广义动量MV中的M强调的就是增加兵力和集中兵力,而V则强调是速度,这点作者在兵贵神速那节会讲解。“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强调的就是广义动量MV的作用点,这与力的作用点是一样的。“节”所指的就是弱点,就是要找到对方的弱点,然后全力进行打击。《五轮书》说“敌人之弱点务必洞悉,而后趁势彻底压垮。”对于雀鸟来说,弱点可能就是脖子。“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与《战争论》第2条原则“尽可能集中兵力在准备作决定性打击的点上。”是一样的,决定性打击点就是敌人的弱点。
势篇: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注释:善于调动敌军的人,用假象迷惑敌人,敌军就会跟据此这个假象听从调动;以利益来引诱敌人,敌人就会趋利而来。用利益和假象来调动敌人,用伏兵等待敌人进入圈套进而进行歼灭。
战斗的目标是追求最大的战斗力差额,所以包括增加自己的战斗力和减少敌人的战斗力两方面。孙子这段话的意思就是通过假象和利益分散和调动敌人的军队,进入预设的埋伏,然后进行歼灭。即敌人兵力的分散可以通过假象和给予利益而达到,这是分散敌人的有效手段。
2.3.4.6虚实篇 虚实篇: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注释:孙子说,大凡先期到达战地等待敌军的就精力充沛、安逸从容,而后到达战地匆忙投入战斗的就疲惫。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能设法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能够调动敌人使之自动前来我预想的战地,是用利益来引诱;能使敌人不能到达其预定地域,是设置障碍、多方阻挠的结果。所以,对于安逸的敌人应该设法使其疲劳,对待粮食充足的敌人就应该设法使其饥饿,对待安稳的敌人就应使其移动。
孙子这段话的意思是以利益来吸引敌人,以害处来推动敌人,使敌人为我方所调动。通过利益和害处调动敌人,使其战斗力下降。
虚实篇: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虽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注释:我们进攻时,敌人无法抵御,那是攻击了敌人兵力空虚的地方;我们撤退时,敌人无法追击,那是行动迅速敌人无法追上。所以我军要交战,敌人就算垒高墙挖深沟,也不得不出来与我军交战,是因为我军攻击了它非救不可的要害之处;我军不想与敌军交战,虽然只是在地上画出界限权作防守,敌人也无法与我军交战,原因是我们设法诱使敌人改变了他所要进攻的方向。
孙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进攻时攻击敌人的弱点,敌人就无法抵御;撤退时快速,则敌军无法追赶。要与敌人作战时,就进攻敌人必救之处,迫使敌人出兵与我作战;我军不想作战,就要以利益诱使敌人改变他的进攻方向。
围魏救赵就是攻其所必救的战例。战国时(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
虚实篇: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注释:所以,使敌军处于暴露状态而我军处于隐蔽状态,这样我军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军兵力就不得不分散。我集中兵力于一处,而敌人分散为十处,我军就可以以十倍的兵力攻打敌人。这样,(在局部战场上)就出现我众敌寡的态势,在这种态势下,我军所攻击的敌军必然势单力薄。我军计划攻击的地方敌军不知道,他就会在许多地方分兵防备,防备的地方越多,我军进攻所面对的敌军数量就越少。所以防备前面,则后面兵力就减少了,防备后面,则前面兵力就减少了,防备左方,则右方兵力就减少了,防备右方,则左方兵力就减少了,所有的地方都防备,则所有的地方的兵力就都减少了。兵力缺少,全是因为要处处被动分兵防御敌人;兵力充足,是由于迫使敌人处处分兵防御我。
孙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要使敌人分散兵力来防御我,从而形成局部地区的我众敌寡,从而各个分兵击破。可参见分兵次数与伤亡人数那节。
虚实篇: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此段话前文已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