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创新与战略管理
1780 0
2015-09-21

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战争、管理学与经济学通论





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jpg


战争通论.jpg


2.3.1.3广义动量定理产生成果

《孙子兵法》的谋攻篇和形篇分别论述的是力量的类型和大小,势篇论述的是谋略方向,虚实篇论述的是作用点,军争篇论述了时间和广义动量,在广义动量定理Fαt=MV中,增加力量F,选择合适的方向α,合适的作用点,增加时间和选择合适的时机都可以增加成果MV。孙子兵法的这五篇是论述如何产生和增加成果的。

广义动量定理与孙子兵法.jpg

                              

2.3.1.3.1力量F与孙子兵法

1)力量F的类型与作战手段

孙子兵法在谋攻篇中论述了4种作战手段,分别是谋攻,外交,伐兵和攻城。孙子说:“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最好的手段是谋攻,其次是外交,再次是伐兵,最后是攻城。对于人类来说,终极的力量有三种,分别是知识,财富和暴力,知识是最高质量的力量,财富是中等质量的力量,暴力是最低级质量的力量,而谋攻以知识为核心力量,外交以财富为核心力量,伐兵和攻城以暴力以核心力量,所以谋攻最好,外交次之,伐兵和攻城最差。因为攻打敌人的城池,敌人有城池的地理优势和等待的优势可以增加自身的防御力量,而攻城方的力量并未增加,所以攻城的代价要比伐兵大。谋攻所付出的的成本最小,受益最大;外交次之,伐兵再次之,攻城所获利益最小,成本最大,这个可以以广义经济学的利益-成本来分析。只有谋攻和外交可以达到全国、全军的目标,伐兵和攻城必定会有伤亡。在战争史中,有烛之武依靠谋略退却秦国,免于灭国之灾;苏秦和张仪在外交上分别推崇合众和连横,通过各国利害关系,在战国后期左右着六国和秦国的政局。伐兵和攻城的例子则难以计数。在现实战争中,这4种手段经常是结合出现的,合众与连横的战略是外交的手段,但也要依靠高超的智谋才能分析出各国的利弊,从而通过利益推动自己的战略,通过害处来阻止别人的战略。

2)优势兵力获取胜利——以镒称铢

孙子在形篇中说“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镒比铢大)”,论述以优势兵力打击敌人,可以获得胜利。形篇中的形就是指军队的兵力。在谋攻篇中说道:“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论述不同的兵力对比下所应采取的措施,在兰切斯特法则和战争论中我们已经论述过,2倍的兵力足以击败敌人,3倍的兵力可保证敌人再无胜利的可能。在虚实篇中说:“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也是要形成兵力对比优势,然后才能获得胜利。以优势兵力攻击敌人,不仅可以增加胜利的可能,并且还能有效减少自身的伤亡。

3)增加优势兵力的手段

除了通过情报优势产生决策优势,进而产生兵力优势的方法外,还有其他的方法来增加自己的力量,减少敌人的力量。

利益驱使我军

通过利益的驱动,可以使将士增加努力的程度,从而增加自己的力量。孙子在九地篇中说:“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在非常时期可以通过更大的奖赏来激励兵士尽力。孙子在作战篇说:“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激发兵士对敌人的仇恨,给士兵以物质奖励,可以增加士兵的尽力程度。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害处推动我军

通过害处迫使士兵不得不去努力,也能增加自己的力量。孙子在九地篇说:“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将将士投入到最危险的地方,就能激发将士的生存危机,从而爆发更大的力量。在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人类的需求层次理论中,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将将士投入到最危险的地方就是为了激发将士最底层的生存本能,从而激发最大的潜力。

秦朝末期,韩信用背水阵,击败实力强大的赵国,用的就是《孙子兵法》中的“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通过背水阵,自断退路,将将士逼入不战则死的险地,激发了将士的生存欲望,爆发了更大的力量而打败赵国。

管理学上的危机管理的理论与此类似,许多企业在危机时爆发出更大的能力,而度过危机;相反,许多企业是在顺利时灭亡的。

改变衡量标准,改变决策

利益是决策的的标准,那么改变人们衡量利益的标准,就能改变人们的决策。孙子在九地篇中说:“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虽然吴国人与越国人互相憎恶,但当同舟遇到危险时,也会互相救助,那是因为不得已不那样做。在遇到风浪时,吴人与越人的判断标准改变了,对方的存亡也关系到自己的存亡,存亡的判断标准强于憎恶的标准,所以他们改变了决策,互相救助。

在管理学上,日本稻盛和夫所创立的京瓷公司的哲学是将“何为正确的做人准则”作为判断标准,这样就会超越个人的利益这个判断标准,超越部门之间的竞争矛盾,从而使企业所有人员的力量向同一个方向努力,使企业获得最大的利益。

稻盛和夫在他的著作《活法II》中写道:“IBM 的创办人托马斯·华特生常常给公司的员工讲述一个有关老人与野鹅的故事。有个老人傍。湖而居,每年野鹅南飞避冬时,都会在那个湖边稍作停留。有一年冬天,因为寒流来袭,几只野鹅被困在那儿,没有食物。老人很同情它们,就每天喂一点东西给它们吃。从此,每年冬天,都有越来越多的野鹅聚集在那儿。很快地,一整群的野鹅都忘记了南移,整年留在湖边靠这位老人养活。到了某一年的冬天,老人过世了,再也没有人喂这些野鹅了,数百只野鹅就这么饿死了。老人的同情就是一种“小爱”。大爱是要抗拒帮助少数的诱惑,这样到最后才能拯救一个群体。”稻盛和夫强调要用更大的价值判断标准来决策行为,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约翰F.肯尼迪的就职演说:“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也是希望将人们将利益的衡量标准从个人利益上升到国家利益这个标准,从而为国家做出贡献。

降低敌人的力量

即使不能降低敌人的兵力数量,降低敌人兵力所能产生的力量,也能降低敌人的整体力量。因为战争是广义动量的碰撞,不能有效参加战斗的士兵就不能有效产生成果。孙子在九地篇说:“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通过使敌人将士之间不能良好协作,也可以降低敌人的整体力量,从而增加力量的对比优势。

通过是敌人不能有效参加战斗,可以降低敌人的兵力优势。孙子在虚实篇中说:“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敌人的兵力虽多,但通过使他们不能参加战斗,那么他们的兵力优势就不能产生成果。游击战就是通过分散兵力,是敌人的优势兵力无法有效参加战斗,所以无法取得成果。

利与害驱动敌军

通过利益与害处调动敌军,使其暴露弱点,从而进行打击。孙子在虚实篇中说道:“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孙子通过攻敌必救的地方,迫使敌人与我军交战;通过利益诱使敌人偏离其方向而不能与我军交战。围魏救赵就是攻其所必救的战例。战国时(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

孙子在九变篇中写道:“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要以祸患威逼敌国屈服,以各种他不得不做的事情来役使敌国,以各种利益诱使敌国归附。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要通过手段使敌人的战斗力MV最小化。以广义动量定理来解释Fαt=MV,让敌人将力量F和时间t用在役以业和利害所驱使的方向α上,从而使敌人用在作战方向α上战斗力MV最小化。

2.3.1.3.2谋略α与奇正之变

在广义动量定理Fαt=MV中,选择合适的方向α,可以增加成果MV。通过选择合适的谋略手段,可以获得胜利,孙子在势篇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孙子兵法中的势就是指谋略方向α,孙子将其称为奇正。通过迷惑敌人,隐藏自己意图,就可以为奇袭创造条件。奇袭可以达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因为奇袭时敌人没有准备,不能有效参加战斗,敌人的兵力优势不能转化为成果优势。“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就是对奇袭的描述。

2.3.1.3.3作用点与虚实

在广义动量定理Fαt=MV中,选择合适的作用点,可以增加成果MV。打击敌人的弱点,可以获得胜利。孙子的虚实篇主要论述的就是打击点。孙子在虚实篇中说:“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和“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都是强调打击敌人的弱点可以获得更大的成果。从系统思考的角度说,打击敌人的关键点,可以获得最大的成果,这个关键点不一定是敌人的弱点或最大的弱点。孙子在九地篇说:“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最有效的降低一个阵势严整的军队的战斗力,就是夺取这支军队最关键和依仗的有利条件。有的军队依仗的有利条件是人才,有的是武器。

三国时期,刘备的军师徐庶帮助刘备打了2次漂亮的胜仗。而刘备是曹操的竞争对手,曹操通过计谋将徐庶骗到自己的营帐。虽然“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不为曹操献一计,但曹操也达到了有效削弱刘备实力的目的。

拿破仑也重视人才,有重要的言论为:“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著有《战争艺术概论》的瑞士军事学家安托万•亨利•约米尼很受拿破仑的重视。

二战时,德国依靠其科学家发明的坦克和飞机用于闪电战,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而科学家就是德国战斗力的关键有利条件。二战后期。美国的“阿尔索斯”的谍报队抢夺了德国和意大利的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并将他们安全地带回美国,进而确保战后美国的原子物理学、核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等学科能够快速发展。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分别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造成日本30多万人伤亡,直接导致日本在二战中投降。美国打败日本所依仗的就是原子弹,而原子弹的核心就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苏联为了获得原子弹的秘密,派遣女间谍玛加丽塔•科涅库娃接近爱因斯坦,她使爱因斯坦与其相爱,并从爱因斯坦那得到了研发原子弹的重要秘密。可见,减少对方的有利条件对战争胜负影响很大。

如何做到不让敌人打击我军的弱点呢?除了通过诡道等方式迷惑敌人,使敌人找不到我方的弱点外,快速的移动也可以有效避免被打击。孙子说:“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移动的靶子比固定的靶子难以打中,快速移动的靶子比移动的靶子难以打中,不规律快速移动的靶子最难打中。

2.3.1.3.4时间t与军争

在广义动量定理Fαt=MV中,增加时间t,可以增加成果MV。增加时间优势可以增加成果,孙子在军争篇中说:“后人发,先人至”,预先达到作战地点就有时间准备,从而以逸待劳,产生更大的成果。

选择合适的时机,也可以增加成果。孙子在军争篇中说:“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选择在敌人士气低落时进行打击,敌人的战斗力会减少,这样我敌力量的对比优势会增加,从而会增加我方所获得的成果。

2.3.1.3.5广义动量MV与军争

广义动量MV是成果,是追求的目标,在输入既定的情况下,增加广义质量M,广义速度V会减少;减少广义质量M,广义速度会增加。孙子在军争篇中说:“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军将,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孙子说丢弃辎重,粮食和战备物资储备减少了军队携带的质量,可以提高行军的速度去与敌人争利,但军队由于没有辎重,粮食和战备物资储备这些物资,军队也没办法生存。减少质量可以提高速度,但减少质量会威胁生存。以减少质量而提高的速度,其成果可能是负作用的。

企业在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时,会经常在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产出速度进行权衡和取舍。降低质量而提高速度并不都是不好的。西班牙的阿曼西奥·奥尔特加·高纳的公司ZARA以提供质量稍低的服装,但快速供货而打败了众多服装厂商,并且创造了快速消费服装的这个市场。阿曼西奥·奥尔特加·高纳也因此一直排在世界富豪榜的前十名。同样做衣服快速消费的瑞典H&M公司的斯特凡·帕森和日本优衣库的柳井正都排在世界富豪榜的前列。

战争的本质是广义动量MV的碰撞,而碰撞的越是对方的弱点,则对对方的损害越大。孙子在势篇中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孙子所说的“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是说水的势能大,而使石头飘起来。这与广义动量MV是一样的。水不够多(M)不能激起漂石,水流速度(V)不快,不能激起漂石,这里说的势是水的质量与水流速度的乘积。在军事上广义动量MV中的M强调的就是增加兵力和集中兵力,而V则强调是速度。。“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强调的就是广义动量MV的作用点,这与力的作用点是一样的。“节”所指的就是弱点,就是要找到对方的弱点,然后全力进行打击。《五轮书》说“敌人之弱点务必洞悉,而后趁势彻底压垮。”对于雀鸟来说,弱点可能就是脖子。“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与《战争论》第2条原则“尽可能集中兵力在准备作决定性打击的点上。”是一样的,决定性打击点就是敌人的弱点。

孙子在九地篇也论述速度的重要性,他说:“兵之情主速。”,用兵的重点在于快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