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基本原则(3)
2.3.4.7军争篇 军争篇: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和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注释:所以不了解诸侯各国的图谋,就不要和他们结成联盟;不知道山林、险阻和沼泽的地形分布,不能行军;不使用向导,就不能掌握和利用有利的地形。所以,用兵是凭借施诡诈出奇兵而获胜的,根据是否有利于获胜决定行动,根据双方情势或分兵或集中为主要变化。按照战场形势的需要,部队行动迅速时,如狂风飞旋;行进从容时,如森林徐徐展开;攻城掠地时,如烈火迅猛;驻守防御时,如大山岿然;军情隐蔽时,如乌云蔽日;大军出动时,如雷霆万钧。夺取敌方的财物,掳掠百姓,应分兵行动。开拓疆土,分夺利益,应该分兵扼守要害。这些都应该权衡利弊,根据实际情况,相机行事。率先知道“迂直之计”的将获胜,这就是军争的原则。
日本软银总裁孙正义酷爱《孙子兵法》,他说:“如果没有《孙子兵法》就没有我孙正义”。孙正义以《孙子兵法》为基础,再加上自己的看法,创造出他自己的“双乘兵法”。
双乘兵法:一流攻守群,道天地将法,智信仁勇严,顶情略七斗,风林火山海。
一流攻守群(身为领导者,应该攻守俱佳,群策群力,努力不懈)
身为一个企业领导者所应该具备的素质与能力,即应以成为“天下第一”为目标,洞察时势潮流,考虑攻守均衡。他参透了攻防的奥妙,有意识地收敛锋芒,加强联盟与合作,这就衍生他非常重要的一个经营思想“群”。单打独斗的阶段已经结束,必须群策群力,共同参加战斗。各群体拥有不同的决策能力,群体之间可通过合作的方式,来产生加乘的效果。
“群体”还有另一种意义,就是产品群。若一味倚赖某些特定的畅销商品,一旦这些商品不再受到市场欢迎,公司也会面临关门的危机。一家公司如果一味倚赖强力商品,前途将随着商品的销售情况载浮载沉。
单凭特定的商品当然有它的好处,可以借此迅速建立事业,只要公司将经营资源集中在这项商品上,就可以提升经营效率。卡西欧就是一个极佳的例子,它将资源集中在计算器上,达成迅速大幅成长的目标。
但是,过于倚赖特定商品,一旦市场成熟后,公司的成长也会随之停滞。短期而言,它也许可以提升经营效率,就长期而言,企业的经营基础却显得相当脆弱。因此,想要建立企业长期经营的基础,最重要的是必须设法拥有一群企业群。
道天地将法(道天地将法是致胜的五大条件)
所谓道是指人道,不得逾越大义名分。做事不仅不可以违背道,更需取得天时、地利与人和,再积极建立或严守完备的法律规范。
智信仁勇严(领导者应该具备智、信、仁、勇、严)
领导者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崇尚信义,笃信仁爱,如此才能吸引许多追随者。此外,他也应该具备决断的勇气,维持某种程度的威严。
顶情略七斗(站在最高处环视四周的变化,尽可能搜集情报,研拟战略,只要有七成的胜算,立刻采取行动)
当我在采取攻势时,首先站在山顶环视四周的变化,才不会“见树不见林”。掌握整体环境之后,再彻底搜集情报,拟定战略。等战略拟定后,只要有七成的胜算,便毅然投入战斗;若只有五六成的胜算,则不求战。只要我判断有七成的胜算,一定会投入战场。
2.3.4.8九变篇 九变篇: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注释:孙子说:用兵的原则,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征集人马组建军队,在难于通行之地不要驻扎,在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要与四邻结交,在难以生存的地区不要停留,要赶快通过,在四周有险阻容易被包围的地区要精于谋划,误入死地则须坚决作战。有的道路不要走,有些敌军不要攻击,有些城池不要占领,有些地域不要争夺,君主的某些命令也可以不接受。
地形篇: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注释:所以,根据分析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不打,坚持打也是可以的;根据分析没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打,不打也是可以的。所以,战不谋求胜利的名声,退不回避违反命令的罪责,只求保全百姓,符合国君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孙子这两段话的意思是说,保全百姓,符合国家利益是决策的最高准则,所以在现实中不符合这些利益的事情就不应该去争取,国君的错误命令也不应该被执行。从这两段话衍生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因为前线的将领更了解对战的情况,比远在后方的国君更能做出符合国家利益的决策。
九变篇: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注释:明智的将帅考虑问题,一定要兼顾到利和害的关系。在有利的情况下考虑不利的因素,事情就能顺利发展,在不利的情况下考虑有利的因素,祸患就可以排除。
这段话的意思是有利的因素有促进事物发展的作用,不利的因素有阻碍事物发展的作用。所以在考虑事情时,有利和不利的因素都应该考虑到,使有利因素最大化,不利因素最小化,这样事物的成果就会最大化。
九变篇: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注释:因此,要以祸患威逼敌国屈服,以各种他不得不做的事情来役使敌国,以各种利益诱使敌国归附。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要通过手段使敌人的战斗力MV最小化。以广义动量定理来解释Fαt=MV,让敌人将力量F和时间t用在役以业和利害所驱使的方向α上,从而使敌人的战斗力MV最小化。
2.3.4.9行军篇 行军篇:兵非贵益多也,惟无武进,足以并力、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
注释:打仗不在于兵力越多越好,只要不轻敌冒进,并集中兵力、判明敌情,取得部下的信任和支持,也就足够了。那种既无深谋远虑而又轻敌的人,必定会被敌人俘虏。
这段话的意思是作战要取得部下的信任,使部下发挥最大的战斗力,然后集中这些战斗力,打击在所判断的敌人的弱点上。与《战争论》第2条原则相同。
行军篇:卒未亲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注释:士卒还没有亲近依附就执行惩罚,那么他们会不服,不服就很难使用。士卒已经亲近依附,如果不执行军纪军法,也不能用来作战。所以,要用怀柔宽仁使他们思想统一,用军纪军法使他们行动一致,这样就必能取得部下的敬畏和拥戴。平素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能养成服从的习惯;平素从来不严格贯彻命令,管教士卒,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的习惯。平时命令能贯彻执行的,表明将帅同士卒之间相处融洽,互相信任。
军队的战斗力是每个士兵战斗力相加的结果,每个士兵发挥最大的战斗力,军队就会发挥最大的战斗力。而为了使每个士兵发挥最大的战斗力,就要用奖赏来团结士兵,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步调,并且平时要严格执行,这样军队就能发挥最大的战斗力。
2.3.4.10地形篇 地形篇: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注释: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能够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失败。所以,根据分析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不打,坚持打也是可以的;根据分析没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打,不打也是可以的。所以,战不谋求胜利的名声,退不回避违抗命令的罪责,只求保全百姓,符合国君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地形篇: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注释:解释:因此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取得胜利就不会有什么危险;了解天时又了解地利,克敌制胜就会无穷无尽。
这两段话强调的是地形的作用,即环境对敌我双方作战的影响。应该充分利用环境因素增加自己的战斗力,减少敌军的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