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情绪变化的性别差异
男女的情绪差异是由于社会化程度不同造成的。
人们普遍认为女性比男性的情感更为细致。事实表明,在情绪化反应和读懂他人情绪的问题上,男女之间存在着一定差距。女性比男性更多地使用情绪表达方式,对情绪的体验也更强烈。女性使用正面和负面情绪(除愤怒外)表达的次数都比男性多。女性与男性相比,在表达及体会情绪上能力较高,女性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通过更多的表达来达成个人价值观与主流价值观的契合,女性天生普遍比男性善于表达和体会情绪;女性在社会中需更多的社会支持,而这些社会支持能帮助女性更好地梳理情绪。
男性和女性情绪变化差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在工作或与同性朋友的关系等方面遇到障碍、挫折或与别人发生冲突时,男性容易发怒;
·男性之间的生气、发怒、攻击和反攻击,是调整双方力量的对比,使其重新恢复平衡的重要途径;
·男性生气和发怒大多是因为公认的原则被破坏;
·女性容易在私人领域、关系较为亲密的人中生气、发怒;
·女性生气和发怒更多的是出于道德的原因。
有关专家发现,女性记住消极事物的数量要远比男性多,而且女性遇到不顺利的事时更喜欢冥思苦想——对自己当前、过去和未来的思维都是消极的。女性往往不愿意采取恰当的行动以改善自己的情绪,也不愿意建立可以控制局面的感觉,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应方法。
男性遇到困难的事情,能够力排艰巨,勇往直前,表现出勇者的气魄;而女性可以忍耐谦逊,化干戈为玉帛。男性富有创造性、冒险性、比较粗犷、豪放;女性则随顺、圆融、细腻、周全。男性长于理智,女性重于感情;男性偏向刚强,女性普遍温柔。正因为男性与女性的不同,所以对同一件事情表现出来的情绪特征也就不同。
男女情绪差异在于社会化程度不同
女性在成长过程中,可能没有经历过球类比赛或打仗游戏,长大后,很难在冲突过后马上雨过天晴;女性也不习惯于商场中典型的冲突对峙,往往只能通过惨痛的教训来克服自己的敏感;女性也不习惯当头棒喝的方式,不会体会直言背后的道理。而男性都很习惯于上一分钟还彼此针锋相对、互相叫骂,下一分钟就能称兄道弟。
在工作中,女性需要更多的社会认同,因此,表现出类似快乐等积极情绪的倾向更高。女性更需要在交谈中梳理个人的情绪,而男性则更需要在安静的状况下梳理自己的情绪。因此,与男性不同,女性在表达情绪后很舒服,而且女性比男性更能读懂无声的暗示。
有资料显示,女性比男性更需要亲情。她们对亲近和密切的关系有着强烈的需求,但这种需求往往被社会舆论贬低为“依赖性”。实际上,女性常常被禁闭在一种自相矛盾的状态中:社会期望女性能够在营造关系中起主导作用,同时又贬低其建立密切关系的重要性。
同性友谊为女士减压
美国心理学家开瑞·米勒博士在一次调查报告中公布,87%的已婚女士和95%的单身女士认为,同性朋友之间的情谊是生命中最快乐、最满足的部分,为她们带来一种无形的支持力。西方心理学家也指出,拥有稳固的同性朋友是现代女性健康生活的最重要方式之一。米勒鼓励女性把同性友谊列到优先考虑的各项事情的首位。他说:“亲密的关系,作为一种预防性的措施、一种对免疫系统的支持,能够降低疾病对你的威胁,无论是头疼脑热还是心脏疾病以及各种严重的身体失调等。”由于女人和同性之间的沟通更开放、自然,所以这种亲密关系更容易在女人和女人之间产生。
(www.earm.cn/田成杰/ 2014-9-24整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摘编自《员工情绪管理》,余玲艳/著,东方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
我的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