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4817 32
2014-10-15
对於奚兆永先生的一切劳动都有二重性论点的论辩,奚先生在其回应的文章更进一步提出,抽象劳动是具体劳动的抽象之说法 :「马克思的这些论述告诉我们,具体劳动(『有用劳动』)就是生产活动,而作为具体劳动的抽象的抽象劳动(『人的脑、神经、肌肉、感官等等的耗费』)是一个『生理学上的真理』,都不是和商品一起出现的,它们『在一切社会状态下』都存在;而『人类劳动的等同性』也是『在一切社会形态下』都存在的,只是在劳动产品成为商品后才『取得了』等同的价值的物的性质。」[1] 虽然对这个错误论点,王智深已发表文章加以驳斥[2],但是由於这个论点,暴露出奚先生歪曲《资本论》的根源,有必要进一步来讨论。

奚先生的看法是对不同的具体劳动,如纺织劳动、裁缝劳动、打铁劳动等等,抽象出共同的人的脑、神经、肌肉、感官等等耗费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可是这样抽象出来的抽象劳动,仅仅是存在於头脑中思维的观念,这个观念的抽象劳动所反映的,并不是独立於头脑思维之外的客观存在,客观存在的只是纺织劳动、裁缝劳动、打铁劳动等等的具体劳动,我们在劳动时,都是在进行纺织劳动、裁缝劳动、打铁劳动等等的具体劳动,不是在进行幽灵般的抽象劳动。我们可以从苹果、梨子、木瓜等等抽象出水果这个观念,但是,水果仅仅是存在於头脑中思维的观念,我们吃到的是苹果、梨子、木瓜,我们无从吃到幽灵般的水果。  然而,马克思的抽象是对客观存在的抽象,抽象出来的概念(观念)不仅仅是存在於头脑中思维的观念,而是要反映客观存在,而且是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因此,《资本论》的抽象劳动并不是对具体劳动的抽象而得到的,因为对具体劳动抽象出来的观念,仅仅是存在於头脑中思维的观念,并没有反映客观存在,客观并不存在这个“观念的抽象劳动”。

《资本论》不是从劳动、具体劳动、价值概念出发,而是从客观存在的资本主义社会庞大堆积的商品出发,马克思是从客观存在频繁的商品交换中去抽象。从20码麻布=1件上衣的商品交换形式中,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可以相交换,表示要有共同的第三者,麻布与上衣才可以等同,可以互相通约,可以在量上互相比较。由於麻布与上衣的使用价值不同才要交换,共同的第三者不会是使用价值,因此,要找寻共同的第三者就要抽象掉使用价值,当抽象掉使用价值,麻布与上衣都是劳动产品,这个共同第三者——劳动产品,不是纺织劳动、裁缝劳动等具体劳动的产品,而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价值。  因此,价值是客观存在频繁商品交换的共同第三者,而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的凝结,所以马克思所抽象出来的抽象劳动这个概念,不仅仅是存在於头脑中思维的观念而已,而是反映出客观存在,而且是与价值有内在联系。

反观奚先生的“观念的抽象劳动”,是子虚乌有,不仅不是反映客观存在,而且还成为客观存在价值的实体,是价值的创造物,思维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这是道道地地的黑格尔辩证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中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20码麻布=1件上衣」表现了一种很特殊的交换形式,这种交换形式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这种表现形式让我们看到一个商品中内含的价值,一定要通过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比较才能表现出来。价值与价值的表现是两回事,由於麻布有价值才可以跟上衣等同,而彼此能够互相交换是因为交换价值这种特殊的价值形式才有可能,马克思在这方面的解释非常恰当,在《资本论》第一卷第98页注32提到: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缺点之一,就是它始终不能从商品的分析,而特别是商品价值的分析中,发现那种正是使价值成为交换价值的价值形式。恰恰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最优秀的代表人物,像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把价值形式看成一种完全无关紧要的东西或在商品本性之外存在的东西。这不仅仅因为价值量的分析把他们的注意力完全吸引住了。还有更深刻的原因。劳动产品的价值形式是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最抽象的、但也是最一般的形式,这就使资产阶级生产方式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生产类型,因而同时具有历史的特徵。因此,如果把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误认为是社会生产的永恒的自然形式,那就必然会忽略价值形式的特殊性,从而忽略商品形式及其进一步发展——货币形式、资本形式等等的特殊性。」

这种特别的价值形式与交换形式是资本主义的特徵,如果没看到这一点,就不会以为资本主义只是在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才会产生,而会认为它是永恒的自然形式。我曾经在【评高安邦的「<<资本论>>导读」】这篇评论中[3],指出高安邦认为古典政治经济学也是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这是错误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及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并不研究某个特定的社会,例如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只研究社会一般。他们认为不论是价值或是货币,都是盘古开天就有的。有些人天生就会当老板,有些人天生就要当工人,是勤劳或懒惰、愚笨或聪明所导致的结果。跟古典政治经济学所认识的观点相反,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是到一定的阶段才会产生,它会发展,而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也会灭亡,这正是马克思所主张的「发生」(Becoming)的观念。

一.“表现形式”
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第二十五卷的中译本《资本论》里,‘Erscheinungsform’这个字大多翻译成了“表现形式”,我认为不妥,还是原郭大力和王亚南旧译为‘现象形态’比较妥当。可能《全集》译者不太了解马克思为什麼在原德文里特别用括号来表示的用意。其实,这一点在<第二版跋>里马克思已经公开说明过了,「..在关於价值理论的一章中,有些地方我甚至卖弄起黑格尔特有的表达方式」(注一)。‘现象形态’就是马克思所‘卖弄’的表达方式之一。在黑格尔的著作《逻辑学》第二篇<现象>用的德文字就是Erscheinung。
‘现象和本质’是黑格尔的理念发展辩证法中一对对立统一的范畴。“本质必须表现出来”。本质表现於外就是现象,现象是有根据的存在。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变化的趋向;现象是事物的外在联系,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例如光的本质是电磁辐射,透过反射、折射、散射、色散等现象表现出五光十彩。可是本质也不能离开现象而存在,本质只能存在於现象中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假象从否定的方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幻象扭曲事物的本质,以至现象和本质互相矛盾,不能合而为一。所以马克思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注二)指的就是事物的现象形态和事物的本质的关系。
虽然马克思‘卖弄’黑格尔的用语,但这并不表示马克思的用法也是一样。黑格尔把现实事物当作观念、思维的外部现象(ausere Erscheinung),马克思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注三)从马克思的抽象法来看,‘本质’比‘现象’属於更高层次的舍象,因此也就比较深刻、稳定、抽象,而现象就比较表面、多变、具体。客观存在物的本质就是现实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或规律性本身。在黑格尔那里是概念、思想或“绝对理念”。
《资本论》中对“表现形式”一词的翻译首先出现在第49页:「第二,交换价值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注四)这里“表现形式”译成“现象形态”比较能表达交换价值是价值的现象层次。相对於Erscheinungsform(现象形态)的德文就是Wesentlichenform(本质形态)指的就是现象和本质的关系。交换价值就是价值的现象形态,价值就是交换价值的本质。商品、货币、工资、利润、资本都是价值表现出来的不同现象形态。

二.工资的现象形态
古典政治经济学说工人的工资就是劳动的价值。在第六篇《工资》里马克思指出:「在“劳动的价值”这个用语中,价值概念不但完全消失,而且转化为它的反面。这是一个虚幻的用语,就像说土地的价值一样。但是这纇虚幻的用语是从生产关系本身中产生的。它们是本质关系的表现形式的范畴。」(注五)这里如果把“它们是本质关系的表现形式”译成“它们是表现本质关系的现象形态”就比较恰当,而且意思就更清楚了。
劳动是价值的实体,价值量是由劳动量决定的,劳动是价值的内在尺度。“劳动的价值”这个说法,等於说劳动的价值取决於劳动的生产中所使用的劳动量,有如说,例如,一个十二小时的工作日由十二小时所包含的十二个劳动小时决定的,这是同语反覆,是很荒谬的,不仅使价值概念完全被消除了,而且转化为它的反面,即没有价值的意思。这种虚幻的用语,所以被颠倒地表现出来,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本身所产生的。它们是表现本质关系的现象形态的范畴,就像说土地的价值一样,都是假象。土地是没有价值的,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权的生产关系,使土地所有者(注六)可以分得地租,地租(价值的现象形态)只是从产业资本分瓜得来的额外利润。劳动本身也是没有价值的,有价值的是劳动力。在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下,工人跟资本家交换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可是「提供给资本家的“使用价值”,实际上不是他的劳动力,而是劳动力的职能,即一定的有用劳动,裁缝劳动,鞋匠劳动,纺织劳动等等。」

《资本论》交换价值的分析——不是先验的架构

在《资本论》里,马克思一开始讲的是一个整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财富形式」当作是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细胞形式以及元素形式就是商品。商品是什麼?商品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从物里面去导出物的性质,这个物的性质就是从物的物理、化学的各种性质去导出可以满足人的特殊需要的特性,亦即物的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当时的习惯用语,古典政治经济学已经用「使用价值」来指物的各种性质和自然性质,因此马克思也沿用这个名词。但是马克思在讲商品的使用价值时,当然与古典政治经济学完全不同。马克思讲的使用价值,是作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就是一个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他是从资本主义已经成熟的时期切入,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这样的一个观点,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他所讲的是这个时期的交换价值,交换价值一定要有其物质承担者,也就是使用价值。假如可以不要有物质承担者最好,但是一定要有物质承担者才能进行交换,因此很多事情是由物来决定,而不是由交换价值来决定。成熟时期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交换价值的价值形式是货币,货币以它各种派生的形式已经发展出各种东西,包括各国的纸币,如美金、日圆等等货币符号,显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交换价值这个价值形式是不能单独成立的,必须要有其物质承担者。

在《资本论》中,分析商品是从它的物的性质,从它的自然属性开始分析,因此每个物为了满足人的需要,都有它的使用价值。但使用价值与使用价值要互相交换,却不是那麼容易。我们总认为,两个物所包含的两个使用价值要互相交换是没有问题,是理所当然的,这是因为价值形式已经发展成熟了,而交换价值已演变到了完满的程度,就是货币形式。我们有很多东西可以折换为货币,它的单位、性质以及它衡量的标准,都可以透过第三者表示出来。两个不同的使用价值如何交换?要交换必须要有两个条件,两千多年前亚里斯多德便已经看到这一点,一间房屋与五张床要交换,第一个要同质,要有同样的性质,不同的性质无法交换,第二个是要能通约。

两个使用价值一定要有个共同的东西可以通约,亚里斯多德找不到共同的东西可以通约,他认为交换是不可能的,马克思批评他没有价值的概念,他假如有价值的概念就会了解有这麼一个共同的东西,同质且可以通约,可以找到共同的单位来进行交换。亚里斯多德看到这一点,但他自己找不到这个东西,因此他的结论就是交换是不可能的。我们知道劳动产品交换在亚里斯多德当代之前与之后的时代都一直在进行,但是,亚里斯多德从理智上来考虑认为交换是不可能的。

马克思提到,像我们今天在用的,在交换过程中有一个价值的观念,价值的观念事实上是从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与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互相交换,两个不同的使用价值互相交换如何可能,就是要找到一个共同的价值形式,这价值形式就是一般说的交换价值,但交换价值只是一个价值形式,可能是以另一个商品作为等价物,或者是以货币作为等价物。货币的观念以及它的历史的发展,假如到一些货币博物馆,我们可以看到人类以各式各样的东西来当货币,像是贝壳、椰子以及谷物,这种发展是非常令人惊讶的。不同时代的交换价值、价值形式是不一样的。一直发展到货币形式,这是一步步发展出来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有货币。货币要变成交换价值,首先必须要成为商品,货币要变成商品;第二个是能在交换中变成既是使用价值又是交换价值,有这麼一个特色

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要统一起来,这就是货币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价值形式发展的过程。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如何在货币身上统一起来?必须要透过共同的东西,也就是人类的劳动在其中。而且它有使用价值,如黄金。黄金一开始也只是商品,慢慢经过一步步的交换,黄金的特殊性质,容易切割成小块,或是鎔解成一块,由於这些特殊性质使黄金被「排挤」(马克思用语)出来,变成一个很特殊的一般等价物,这才使黄金变成货币。马克思曾经说过古典政治经济学了解货币是商品,但是他们搞不清楚商品是货币。因为他们不了解价值形式的发展。

马克思谈到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时候,并不是说交换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对立面,应用辩证法的对立统一、一分为二,因此就产生交换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所以有交换价值,马克思从来没有应用对立统一、量变到质变或是否定的否定这些规律。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杜林及其他人常常认为,马克思是用这些辩证法的规律,来推论他所要的结果,恩格斯反驳了这种观点。事实上,马克思并没有把辩证法看作是一个先验的架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0-15 21:47:46
这个没有讲清楚。。
把各种劳动抽象为劳动正像把各种人抽象成人一样,这只是一个逻辑集合概念,而不是反映的现实事物的整体。逻辑集合的概念是没有内在联系的,把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是人的思维,这是一种外在的联系。而事物现实的整体却是充满内在联系的,他是具体事物自身运动着的联系。所以,现实的抽象是实际存在的个体事物通过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的过程。因其通过相互联系形成了整体,所以它就由个别变成了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整体的发展史就是它们个体的发展史。所以,现实的抽象在形式上是抽象的,在内容上却是具体的,现实的抽象是多样性的统一。而具体所以具体也正在于他是同一事物的差异,不然他就是孤立的、不真实的个别。
抽象劳动实际上就是劳动之间联系而形成的社会劳动,劳动的整体。不同的经济时代,这种联系的方式是不同的。在商品经济时代,这种联系采用物化的形式,从而形成价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16 08:20:45
哲思 发表于 2014-10-15 21:47
这个没有讲清楚。。
把各种劳动抽象为劳动正像把各种人抽象成人一样,这只是一个逻辑集合概念,而不是反映 ...
应该是这样,具体的抽象,在形式上是具体的,在内容上是抽象的。

马克思有一个很重要的小注:“古典派经济学有一个根本的缺点,那就是,它不曾由商品,尤其是商品价值的分析,发现价值成为交换价值的形态。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的最大的代表了,他们也不重视价值形态,好像它和商品性质是没有关系的一样。他们所以会如此,不仅因为他们的注意,完全被吸收到价值量的分析上去了,还有更深的理由。劳动生产物的价值形态,不仅是资产阶级生产方法的最抽象的的的分析,并且是它的最普遍的形态。而资产阶级生产方法所以成为一种特别的社会生产,并取得历史的特征,也就是因为有这种形态的。所以,如果把我们这种生产方法,看做是社会生产的永远的自然形态,我们就必致于看落价值形态的特殊性,从而,把商品形态的特殊性,把货币形态,资本形态那种种更发展的形态的特殊性都看落。”

所以,价值一般,绝对不是一般社会的生产特征,而是以“交换”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普遍形态,也就是说,价值,只有作为交换价值,只有作为价值形态,才是可理解的,才是历史的资本主义。所以,《资本论》第一章第三节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

为什么马克思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说成是黑格尔哲学的秘密和发源地?为什么黑格尔用一整本书来说明精神的现象或形态?那就是因为本质就是现象的,如果本质不是现象的,那么本质就不是客观存在的。本质就比现象高吗?一点也不,相反,现象至少是存在的,而没有现象的本质是虚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16 08:30:18
哲思 发表于 2014-10-15 21:47
这个没有讲清楚。。
把各种劳动抽象为劳动正像把各种人抽象成人一样,这只是一个逻辑集合概念,而不是反映 ...
所以,从术语来看,我更认同郭大力翻译的《资本论》,郭大力版的《资本论》真正地把《资本论》放进了西方哲学的传统中。
而自命马克思传承者的那些人却反而一方面把马克思从西方历史中剥离出来,一方面把马克思硬塞进自己的历史中,打断自己的传统。一方面割裂马克思,一方面割裂自己的传统。
多么可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16 08:48:46
哲思 发表于 2014-10-15 21:47
这个没有讲清楚。。
把各种劳动抽象为劳动正像把各种人抽象成人一样,这只是一个逻辑集合概念,而不是反映 ...
换言之,如果拿来一个交换过程,1件上衣=20码麻布,那么,其实这个等式的含义就是1件上衣的价值=20码麻布,在左边是相对价值,是价值抽象,在右边是价值的现象形态。

“价值对象性”,郭大力在翻译的时候特地把德文标注在后,即“ Wertgegenst&auml;ndlichkeit ”,而“wert”是价值的意思,“gegenst&auml;ndlichkeit ”在德文里是“具体,形象”的意思,什么是具体的价值?怎样来把握它?就是《资本论》第一章第三节,就是价值的现象形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0-16 09:46:07
奚先生的看法是对不同的具体劳动,如纺织劳动、裁缝劳动、打铁劳动等等,抽象出共同的人的脑、神经、肌肉、感官等等耗费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
可是这样抽象出来的抽象劳动,仅仅是存在於头脑中思维的观念,这个观念的抽象劳动所反映的,并不是独立於头脑思维之外的客观存在,客观存在的只是纺织劳动、裁缝劳动、打铁劳动等等的具体劳动,我们在劳动时,都是在进行纺织劳动、裁缝劳动、打铁劳动等等的具体劳动,不是在进行幽灵般的抽象劳动。……
因此,《资本论》的抽象劳动并不是对具体劳动的抽象而得到的,因为对具体劳动抽象出来的观念,仅仅是存在於头脑中思维的观念,并没有反映客观存在,客观并不存在这个“观念的抽象劳动”。


————不论牛新先生的本意如何,上述精彩分析却已经是很恰当地揭示了马氏价值论的主观虚幻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