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一《三国演义》里的卷首语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文学的经典台词,因其言简意赅,已经称为国人的成语、谚语甚至是国人习俗或习惯中的一言了。文化这最为最宽泛的制度,深刻了影响了国人的生活。
泱泱五千年的中国历史证明了这一点,似乎应该说世界各国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黑格尔有句名言:”常见未必真知”。其中的原委是什么呢?
期间,生产力一定发生变化,但生产力没有显著变化的时候,也发生了?为什么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过来影响生产力”这一种更高层次的回答。我们需要更实在一些的回答。
如果我们把人类的文化,习俗都作为宽泛的制度来考察的话,中国几千年来制度的变迁 ,世界各国制度的变迁与这句话“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有什么天然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这“分崩的制度”怎样变迁为“整合的制度”;“整合的制度”怎样变迁为“分崩的制度”呢?而且这似乎是一个螺旋式的循环呢?(这时候总让我们想起历史的辩证法)
如果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其中是产权的变革?亦或是交易费用的节省?还是从演化的经济视角来考察?
当然了,我们可以不局限于这样的视角,但能够“悬置”当前的视角,而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考察也是一种好的思量。
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稍微延展了一下,可能就包含如下曾经的李约瑟悖论。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们一般可以从两个角度,方法论意义上的。一个是历史的分析每一次历史变革发生的存在条件和情境;二是提供一个理想的模型,然后分析其成因。对于第一种,我们不能不说不重要,但我们更关注第二个。理想的模型是什么呢?它能否有力的解释这诸多现象?
相信历史唯物主义的,认为历史存在必然的规律。如果存在,那是为什么呢?如果不存在,那是为什么呢?在社会秩序和个人秩序的优先性中,我们选择那一个?或是如何综合呢?
举个很有意思的例子:
中国有个古语“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孩子小的时候,母亲在的时候,九子还能成为一个家。但孩子大了,母亲在,家还能维持。母亲不在了,家就分了。当然长子也可以当家,但总是不如母亲在的时候了。尤其九子都有了妻子和儿女的时候。当这九个孩子都当了父母的时候,又是一个新家。如此重复。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14 2:27:4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