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有之乡编者按:又是一年假期到来时。每个假期,总有大学生为着自己的前途在奔波,也有大学生无所事事,在颓废和无聊中度日;但是还有这么一批人,他们胸怀祖国,投身社会,走入普通的工农群众,支教、支农、走访、调查,希望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这过程中,他们的心胸得到了开阔,对新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有了把握,对国家和人民的体认更深,从而也在不停的思考,这一代大学生所肩负的使命。
乌有之乡将于近期选登一部分高校同学的社会实践文章,同时也欢迎广大同学投稿。
| 大学生西安国有企业走访实录 | |
| 作者:逐日 文章来源:乌有之乡 点击数:<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Article/GetHits.asp?ArticleID=42384"></script> 891 更新时间:2008-6-18 | |
乌有之乡编者按:又是一年假期到来时。每个假期,总有大学生为着自己的前途在奔波,也有大学生无所事事,在颓废和无聊中度日;但是还有这么一批人,他们胸怀祖国,投身社会,走入普通的工农群众,支教、支农、走访、调查,希望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这过程中,他们的心胸得到了开阔,对新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有了把握,对国家和人民的体认更深,从而也在不停的思考,这一代大学生所肩负的使命。 乌有之乡将于近期选登一部分高校同学的社会实践文章,同时也欢迎广大同学投稿。 西安国有企业走访实录 久闻西安是新中国建设的老工业基地之一,是解放后国家重点建设和布点的主要城市之一,拥有雄厚的工业基础,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据官方资料,西安工业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五”和“二五”时期,国家布局156个重点项目中,有17项落户西安,投资了26.3亿元,其中工业占70%,形成以电工、机械、纺织为主的工业基地。“三线”建设时期,国家为建立战略后方基地,进行了大规模国防和军工布局,先后从东南沿海内迁和新建了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机构,奠定了国防和军工业基地。之后,就是近几年的转型期。于是趁暑假,约了几位同学到西安去了解西安国有企业的状况。 经过两天的调查,我们对西安的工业布局有了大致了解:南郊是高新技术开发区,这里大多是销售公司或合资企业;东郊是黄河、华山、秦川等六个大型国防厂,最东面是四(五?)个纺织厂;北郊是航空工厂;西郊多是苏联东欧援建中国的工厂和配套厂。由于西郊离城区较近,且大多为大型工厂,也不属于保密单位,于是我们把调查的重点放在了西郊。 几天走访下来,发觉国有企业问题都很严重,普遍生产效益不好,工人大批下岗,虽已大量减员但并未增效,有的已经倒闭,剩下的大部分也将要倒闭。在整个西郊,近二十个工厂,比较好的应该只有永远也不会停工的印钞厂,还不错的是远东、庆安两个航空配套厂加上高压开关厂。所谓不错,工人们指的是还有几条生产线能维持,在岗工人的工资能不间断的发下去。不止西郊的工厂陷入困境,其他地方的企业也好不到哪里去。东郊黄河厂自己搞了个房地产开发公司,捣腾自己家属区的土地;最东郊的纺织厂也濒临破产,并发生了多起工人因生活所迫的自杀事件。…… 在汽车配件厂,我们了解到该厂已经破产重组完毕,而兼并方是一家投资公司,其目的并不是为了继续生产,而是为了用厂房搞房地产开发。我当时听了挺为配件厂的工人高兴,因为至少他们能够安置,多少退休金能发上,要再拖的话,按国家政策,07年国有企业问题自行解决,国家不再管,那么他们什么都得不到。但是随着走访工厂的增多,我发觉兼并方搞房地产开发是一个普遍现象。因为西郊路北都是工厂、路南都是家属区,而家属区的房子都是苏式建筑,哪一片开发了房地产哪一片没有,一目了然。一问附近生活的人,也几乎没有猜错的。比如说西电微电机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政策性破产,厂房都封起来了,有的甚至把车间租给别人,谁有能力揽生意谁就去做,有的把产房拆了,搞起房地产生意。我们亲眼所见的就是西电微电机有限责任公司已将厂房卖给了家世界——一家大型超市。如果大部分的企业都这样搞,不去考察兼并方的能力和意图,那我们还有破产重组的必要吗?所谓破产重组不是要使我们的工厂重新焕发活力吗?我们的工业如何发展?一个城市需要这么多的房地产吗?更何况即使需要,老百姓也买不起这样的房子。 当问起工人,改革前是不是大锅饭养懒汉时,工人们都给了坚决的否定。提起以往,工人们认为那时虽有懒汉但是不多不影响全局。相反,我倒听到不少工人认为现在的国有企业才是真正的养懒汉:由于工人没有了主人翁地位,做工作都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要熬够了上班时间,工资都一样。有位飞机发动机厂的工程师介绍说,正是在这样的心态下,他们厂在试装一台组装的发动机时,在差十秒合格时,由于心不在焉的操作机器报废,这被定性为特大事故,结果年底他们厂还被评为系统内先进单位——因为生产同类产品的其他工厂做得更差。对于过去,有老工人是这样介绍的:工人是八级工资制,最高八级,级与级之间差几块钱。当时对技术的要求是很严的,级别定得基本合理。一级工做三级工的活,拿一级工的工资,三级工做一级工的活,拿三级工资。由于大量的都是低级别的活,故级别越高越划算。大家对技术的钻研都很积极,何况在当时的氛围下不努力工作会被大家瞧不起,自然那时很少有懒汉了。提起现在,这位老师傅摇摇头,不说话了。 工人们对国有企业普遍状况不好,为什么会变成真正的养懒汉,分析也很不一致:有人认为是一个个的贪官把国有企业搞垮了。电缆厂的家属区里,有两栋与周围建筑都不搭调的新楼——每户两百多平方米、双卫生间,工人们称之为腐败楼,住的是厂领导。离腐败楼最近的楼被称为沾光楼,因为托腐败楼的福,这楼装上了暖气。其他楼就没那么幸运,暖气现在都没装上,一到冬天就有不少老工人因为熬不住而去世的。有人认为是大环境坏了,假冒伪劣产品太多,而国有企业心眼太实,不懂造假,价格偏高,且技术工人也都往外流,搞同样的产品与原单位竞争。汽车配件厂就是这样垮的。有工人认为有管理的问题(主要是保证就业,人员冗杂),也有国家政策的失误。更有激进者认为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政策一直就是要搞垮国有企业,而“国退民进”的做法似乎又为持这种观点的工人提供了一个证据。不同工厂的工人都讲了本厂搞垮的主要原因,或许所有这些原因的综合才是国有企业整体效益不好的问题所在。究竟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私企和外资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自主创新依靠谁,这是我们之后需要长久思索的问题。 虽不是第一次走访,但还是真切感受到了老工人身上的精神和气质:他们对工厂的关心——有的工人已经退休二十几年了,但是对工厂的现状还是了如指掌,还想为工厂未来的路做点事。他们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忧和思考——他们会分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近三十年来发生的巨变。他们对青年无私的帮助——虽然他们知道我们的到来,不能帮他们解决任何问题,甚至可能会徒增伤心,但是他们还是把他们所知道的一切都告诉我们。 此外,老一辈工人们高水平的理论认识,对国家发展以及前途的关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对政府的各项大措施,国家的大举动都有自己的独特理解,他们有自己的看待世界的一套思维,这种独特的思想是我们在年轻一代的工人身上看不到的,我想这种差别不仅仅是年龄的关系。年轻一代工人摆满街头的麻将桌与老工人对新闻报纸的关注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这让我有些感到困惑,我们到底是在前进还是在后退? 这次西安之行,七天很快过去,我的内心一直很压抑,我看到了许多主流媒体上很少涉及到的黑暗面。我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关注中国国有工业和国有企业工人的真实处境。虽说并未来得及品尝同学力荐的羊肉泡馍、也未体会古都文化,但是,我想这七天带给我的思考是长久和深远的。 |
| 痛苦的思考——大学生阜新见闻录 | |
| 作者:清长 文章来源:乌有之乡 点击数:<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Article/GetHits.asp?ArticleID=42370"></script> 3699 更新时间:2008-6-18 | |
乌有之乡编者按:又是一年假期到来时。每个假期,总有大学生为着自己的前途在奔波,也有大学生无所事事,在颓废和无聊中度日;但是还有这么一批人,他们胸怀祖国,投身社会,走入普通的工农群众,支教、支农、走访、调查,希望能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在这过程中,他们的心胸得到了开阔,对新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有了把握,对国家和人民的体认更深,从而也在不停的思考,这一代大学生所肩负的使命。 乌有之乡将于近期选登一部分高校同学的社会实践文章,同时也欢迎广大同学投稿。 痛苦的思考——阜新见闻录 从辽宁阜新回到北京以后,我一直难以落笔写这份实践报告。那一片荒草枯坡边勉强地挤着笑容的脸,那一排高楼林立下麻木般地佝偻着的身影,那阵阵凛冽寒风里饱含无奈、不带希望的声声叹息,一浪又一浪地撞在我的心上。我一再地感到他们是那么无助,而自己又是那么的无能为力。每一次思考都让我有些颤抖,终归我只能提起笔留下这些文字,写给那已经沦为废墟的曾经辉煌,写给我自己的心灵,也写给不少人忘了去为之奉献的祖国和很多人忘了去热爱的人民! 废墟 阜新有曾经被称为“亚洲第一露天矿”的海州矿。我们从一位曾经在矿务局工作的退休老师傅处了解到:阜新有新邱、高德、太平、五龙、八大壕、孙家湾等八大矿,整个城市因煤而建,因煤而兴,是共和国最早建立的国家能源基地之一。改革开放以后,阜新建立了新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光我们半天时间所走过的一条街上就见到了曾经的地毯厂、电缆厂、矿山机械厂、纺织厂以及各种医药、食品、化工厂等数十个厂子。恍惚中还能看到当年工厂热火朝天的景象,百业兴旺,机器轰鸣,一派蒸蒸日上。可走近的时候,我们一次次地大失所望,眼前的景象让我脑海里匮乏得只剩下了一个词,那就是:废墟! 锈迹斑斑的工厂大门,荒草蔓延的院子和屋顶,破烂不堪的厂房,空空如也、灰尘厚积的车间,一个个被称为工厂的地方成了这个样子,不叫废墟又能叫做什么?更有甚者,放眼望去广阔的厂区被夷为平地,除了破碎的砖石、飞扬的尘土,就只能看见零零星星捡破烂的人,满目苍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我仿佛听到风中有哭泣的声音! 晚上坐在一起讨论的时候,我们谈到了国企改革,谈到了国有企业衰败的问题。在讨论中我归纳出来以下几个方面:一、国有企业的领导毫无规划,盲目地搞建设,用国家的财产给自己交学费;二、国家政策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如“利改税”、“拨改贷”等给国有企业以致命的打击,使国有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了劣势地位;三、根据国家以往的思路,国有企业往往要把企业办成一个小型的社会,学校、医院、住宅区、娱乐场所等要一应俱全,这就使国企负担沉重;四、国有企业内部出现的贪污腐败、挪用侵吞公款等蛀空了国企;五、当今的优秀的人才极少愿意到国企工作,而是选择了外企和私营企业,甚至是留在了国外,对国企也有很大的影响;六、当今中国的主流经济理论使国企纷纷改为股份制,批判承包制和国有企业,侵蚀了中国的企业文化。等等。 国企该如何走出困境?我在实践中一直感到自己太过无知,面对着这一切,我好像一个孩童,眼睁睁地看着已然形成的废墟和即将形成的废墟,痛苦地迷茫了自己的双眼…… 城与坟 阜新市区有一条河叫做细河,结着很厚的冰。一条河分出了两个世界,一样的天上飘起了不一样的云!河的北边,是座城;河的南边,像个坟! 城里头高楼林立,一片繁华,夜里的霓虹灯把解放广场映照得熠熠生辉。道路平整、干净,道路上川流不息地跑着车,道路旁林立着酒店、KTV、电影院等娱乐场所,还有装饰豪华的售楼处!能见到很多的笑脸,听到很多的笑声,初春的阵阵寒风里也仿佛能感到有一股融融暖意。沿路走的时候,却总觉得有些不太协调,良久才明白是那一辆辆蓝色透明塑料下的“神牛”人力车,还有路两旁举着牌子站市场打零工的人们,总让我想起旧社会插着草标出卖自己及孩子的穷人。而据我们了解,那一座座林立的楼房里其实十间有九间是空的,房子的售价远远超出了一般家庭的购买能力。我有种被欺骗的感觉。是的,这是一座城,像个天堂的地方,然而它的繁华是那么的苍白和空洞! 到达细河南面的时候,风仿佛刮得异常猛烈,砂石都能飞到人的脸上,坑坑洼洼的路面硌得人脚疼。曾经矿工聚居的工人村早在几年前就已经从地图上消失了,连公交车也不再到那个地方。我们一行人一路走了三四里地才过去。工人村曾建立在主路旁的两个大斜坡上,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块长满荒草的坡,坡下零零星星地冒着烟的破房子。我们挨户敲还未搬走的几户人家的门,碰了几次钉子后终于敲开了田师傅的家门。他喊我们进去喝口茶,对我们讲道:不能怨矿工们不想开门,还留在这片废墟上的人不是老弱病残,特困户就是户口不合格的。房子都已经开裂了,地下都掏空了,在塌陷区住着谁都不会有心情操闲心。他叹口气带我们到外头的野地上看了几处很明显的由于塌陷出现的裂缝和大坑,说:这些房子随时都可能陷下去,可剩下的这几户就是搬不起啊!家里的人都闲着呢,中年人以每年四五百块钱的价格就给买断了,全靠老人的一点养老金支撑。就算国家资助,搬家还是得两三万,从哪整那么多钱去?一声叹息让我的心里好一阵冰凉…… 我们还下到了海州露天矿——一个东西两公里,南北七公里,深三百米的大坑。五万矿工用五十年的时间挖出的土石方更是大坑容积的两倍,足足堆成了一条山脉。我们见了已经被私人承包的采掘现场。煤灰飞扬,除了拉煤的汽车跑的路外到处都是这一个坑那一个洞的,一片狼藉,不时会看到有的地方冒着火苗或者青烟。这一切让我想起了另一个词,那就是“坟”!谁掘出了这一个又一个的坑穴,谁又将被埋葬?我不敢去想,真的不敢! 眼泪 到阜新的一个来星期里,我们在不经意间就走访了二十多个人:有退休的老师傅,有在岗的工人,有下岗吃低保的,还有郊区的农民。他们当中有站市场打零工的,有蹬神牛的,有工人转农民到地里种大棚的,也有麻木地整天打牌度日的!阜新的工人几乎可以说是很冷漠,他们也许是已经习惯了贫穷,习惯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他们知道说也没有用,反而会惹得自己伤心或是一肚子的火气,但我还是亲眼见了几位师傅在我们几个陌生人前掉落的眼泪,在街上的尘土飞扬里是如此的混浊,仿佛带着棱角,狠狠地刺伤了我的心;我也见到了他们那无奈的眼神里挤出的不由衷的笑容,那里头饱含着眼泪干涸后的勉强。也许是苦不堪言,也许是有苦无处诉,他们总是一次次地摇着头说“不说了,不说了”的时候又拉着我们的手,叹息了一声又一声…… 与一位在路旁等活的蹬神牛师傅聊时得知他是一位郊区的农民,四十出头。黑红的脸上笑容僵僵的,衣服和手套上都是尘土。他一天能赚二十来块钱,每天要交一块钱的交通管理费。当我们问到他家里孩子上学的情况时,他一下子一脸的失落,良久后我看到他的眼睛里亮亮地闪了一下,周围的人打趣道:都是单身汉,老婆都没有,哪来的孩子啊?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连狗都喂结实了。那师傅苦笑一声说,蹬神牛的不少都是单身汉,讨不到老婆,没人跟,把自己养活就得了。周围都是些十七八岁的年轻人,是单身汉的后备军,能有什么出息?一天二十块钱刚够自己花,哪有能力养家?我好久没能再说出一句话来,生活实在是太残酷了,它让人的生命变得如此的简单:生下来,然后活着! 到巩家洼子村大棚区那天,风嗷嗷地嚎叫着迎面扑来,我们帮一位大娘把柴火搬到大棚里头后与她聊了起来。她六十多岁了,挺和蔼的一位老太太,老伴已经过世了。我们问她下岗工人转为农民搞大棚的人多吗?她讲道,不多,能有多少?在厂子里一干就是几十年,与机器打惯了交道,一下子跑到地里头伺候庄稼和畜牲谁能干得了?就算能干得了也扯不下脸面来。更何况即便是农民,也是被政府强制把自己的几分保命田给改造成了大棚,他们也不愿意搞这玩意。说得大一点,这就是个形象工程,但大部分只是个陪衬,失败了也没人会搭理。下岗工人的问题其实根本没有解决,工人们戏谑的称“要想穷,扣个棚;想败家,扣俩仨”。初五的那一天,风把一家大棚的塑料给掀了,菜全部冻死。能怎么着,也就欲哭无泪罢了!工人看着厂子给国家卖了、破了,农民看着庄稼给老天爷毁了,就像夭折了孩子一样的痛心!我感觉自己有点麻木了,仿佛被欺骗惯了之后也就对这一切无动于衷了。曾经被吹得玄乎的“十万工人转农民”原来竟是如此一个不折不扣的表面工程,谁受了益?谁遭了殃?谁被提升到了更高的阶层?谁被推向了苦难的深渊?谁又知道呢? “新三座大山”是我第一次听说,它指的是:住房、医疗、教育。点明之后,我感同身受。一个挣扎在养家糊口线上的家庭根本不会去奢望购买漂亮的新房,一旦有人得了大病就将彻底摧垮一个家庭,“小病扛,大病等”已经成了他们不得不接受的习惯。这真的是一种悲哀!教育却不一样。孩子上学的费用是每个家庭砸锅卖铁、倾家荡产也要保证的。曾经有一位师傅讲道:不是说改革需要代价吗?我们这一辈人也就只好认命,权当是改革的试验品,牺牲免不了。可是我们经不起下一代也成为了改革的代价。孩子们要有点奔头,不能让他们从起跑线上就注定了自己失败的命运,就荒废了一生啊!这是心声,充满了放下尊严的乞求! 我们还听到了耸人听闻的“死亡指标”,每出百万吨煤可以死几个矿工,这是对生命血淋淋的践踏! 我们看到了被厂子抛弃的建厂元勋的破败的家和滴落的泪。 恍惚中我们还看到了勾结起来的、腰包塞得鼓鼓的官和商。 …… 痛苦的思考 经常感觉到一种尴尬,在工人师傅们把当今与毛时代相对比的时候,常常质疑我们习惯于挂在嘴上的那句话:时代进步了!时代是进步了吗?那人的思想怎么就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自私,越来越让人琢磨不透了呢?中国有着十三亿多的人口,应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吗?如果应该,那共同富裕是不是距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呢?继续着这时代的进步,贫与富的鸿沟是不是就越掘越宽了?那我们的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是不是将转变为严重的贫富分化呢?老工人师傅们对毛时代的感情过了这么多年没有丝毫的动摇,尽管那个时候在他们看来也不是太自由,但那个时候至少没有贪污腐化。这是他们给出的回答。在如何治理贪污腐化的问题上,他们的回答很简单:杀一批。我不想说他们想问题过于简单,他们的内心里充满着愤怒。他们相信国家的政策是好的,但执行政策的人有问题,政策到了下头根本不是国家要求得那么回事。他们不愿意去过问如今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我们却不能不去考虑,可想来想去总感觉头脑里一团乱麻,应当在中国建立一种文化、一种风气。可怎么建?我无言以对。 我不是故意想看到这个社会不太灿烂的那一面,这个社会真有那么多灿烂的东西,还是他阴暗的东西本来就这么多。一个国家总该面对自己的现实,我们的国家还有好多的问题存在,中国带着这一大堆的问题很难实现自己的崛起。国企的改革当中存在着很多的阴暗,下岗工人、农民的生活里存在着很多的困难,我们看到的繁华背后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东西。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可我们受资本主义世界思潮的侵袭很严重了。好多问题我们不得不去正视,好多事情我们不能不去做。社会主义的社会不应当让他的人民相信眼泪,但我们的人民面对生活时却难以不掉眼泪!我们需要整治我们国家的风气,建立我们国家的文化。做好我们自己,是防御外来侵袭的最好的盾牌! 作为一个大学生,将来也许我们会进入所谓的精英阶层,到那个时候,我们是不是还会记得我们的的国家和我们的人民?我们与人民的感情会不会弱如游丝,我们会不会沉浸在资本主义的物质世界里忘了我们的国家?如果我还记得今天所走过的路,所看到的事,所听到的话,我会去干些什么,能够干些什么,怎么干?这些问题盘旋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感到思考是如此的痛苦,可我又不能不去想,否则我将如何把握住我自己?如何去面对我的祖国,我的人民,我志愿加入的党? 放下笔,感觉自己想说的太多,想做的也太多,可能做的却是那么的少,除了祝福我好像再也送不出什么。不少人忘了去奉献的祖国啊,很多人忘了去热爱的人民,真的!好想为你们真正地做点什么…… 注释: 1.站市场的零工 :在阜新的大街上,会有很多的工人举着“木工”、“力工”的牌子在路边等用工者,有相当数量的女工也会在脖子上挂着“刮仿瓷”“搞卫生”的牌子等工。等工者主要是下岗工人,还有少量的农民。在阜新、沈阳等东北城市均可见。 2.神牛:阜新人称人力三轮为“神牛”,另外称电动三轮为“电驴”。 |
| 一份来自内蒙的社会调查报告(来自蒙古族同学) | |
| 作者:额勒森 文章来源:乌有之乡 点击数:<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http://www.wyzxsx.com/Article/GetHits.asp?ArticleID=43208"></script> 484 更新时间:2008-6-26 | |
一份来自内蒙的社会调查报告
2008 年1月底到3月初笔者在内蒙中东部地区进行了社会调查。2008年2月7日是农历春节,为了完成到通辽、赤峰等地的调查工作,还没来得及过完年就匆匆踏上了从呼和浩特开往通辽的列车。列车内没有暖气没有热水,温度只有零上三度,餐车也不提供服务。车厢内又冷又脏,旅客们冻得只跺脚。一二月份内蒙平均温度是摄氏零下10-20度,夜间可达到零下30多度。在这么寒冷的天气车厢内为什么没有暖气,我带着疑惑和不解向列车员询问,列车员也无奈的向我解释到,由于南方的雪灾,从内蒙调走八列火车,连这趟线的唯一一列好一点的火车都被调走,内铁局只能拿出早已被淘汰的破旧不堪的列车投入运营。除此以外我还从电视上了解到内蒙大型煤矿每天往南方运送30吨媒来支援那里的雪灾。 赤峰市原来的名字是昭乌达盟,1983年在“撤盟建市”的政策下改成现在的赤峰市。全市有七个旗,两个县,人口有461万其中蒙古族将近有80万。该市已经把嘎查级蒙古族小学和苏木级初级蒙古族中学全部撤销,现在每个苏木只有一个蒙古族小学,一个旗只有一个初级蒙古族中学和蒙古族高级中学。这种合并和撤销蒙古族小学和中学的做法已经在全区范围内完成。所以在今天的内蒙古让蒙古族要小孩完成义务教育已经成了家长沉重的负担,虽然政府大力宣传“两免一补”(即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但在内蒙古这种政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方圆几十里地甚至几百里地只有一个小学和一个中学,家长只能陪小孩到苏木或者旗所在地完成他们义务阶段的学业。 自从内蒙施行了草场承包制,政府承诺30年不变,但是合同期限内草场却变成了禁牧区,牧民只能得到一点草场补助。有的地方把牧民以前建好的房屋强行拆掉后,兴建了所谓的“移民新村”这种标准化的两间小建筑物,冬不避凉,夏不避暑。今天内蒙的牧民成批被强行搬到“移民新村”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牧民地地道道成了自己土地上的移民。但是那些开垦草原后种地的汉族农民却幸运的多,政府却从未说要恢复被汉人开垦的草原,他们依旧种地,这种政策并没有“照顾”他们。牧民为了让小孩上学和看病反过来向那些汉族农民借高利贷。 我在赤峰市叫××的纯牧业嘎查(由于怕牵连到有关当事人只好以符号代替)进行调研,这个嘎查一共有89户,比较富裕的占10%,其中嘎查长、嘎查书记和原嘎查长、嘎查书记占多数比例。温饱户占50%。靠贷款或者高利贷维持生计的占40%,其中向汉族农民借高利贷的占了一半以上。没有牲畜、吃不饱饭的牧民一家三代挤在20来平米的土房里勉强度日。因此我不禁要问内蒙古卫视上每天宣传的蒙古族牧民在党的富民政策下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已经达到小康水平的报道里的牧民到底是指的是哪里的牧民? 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上称内蒙古在2007年已经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事实上通过调查了解到蒙古族义务教育并不是宣传中所称的九年而是八年。到今年为止小学依旧是5年,初中还是3年,共八年。但是不明白政府为什么宣传成九年?那么这八年的义务教育也像宣传的那样普及了吗?笔者同样在×× 嘎查中了解到,该嘎查供89户,20岁以下辍学的供有21名,占总人口的6%,这21名学龄儿童主要是因家庭生活困难辍学的。总人口仅有359的嘎查就有 21名辍学生,可见有着400多万人口的内蒙蒙古族已经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宣传的水分有多大。中国政府明明施行的是八年义务教育却大力宣传实现了九年义务,后又以改善办学条件为名,撤销和合并了嘎查和苏木的蒙古族小学和中学,这相当于给民族教育釜底抽薪。同时多年施行了“蒙古族学生在汉授学校毕业后考大学或者考研究生可加10分”的“优惠”政策。在汉族人口占大多比例的内蒙古蒙语授课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因此内蒙古60%的蒙古族小孩进入了汉小上学,这种局面使民族教育举步为艰,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根据官方统计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蒙古族小学语文课本从1992年68600册下降到 2006年的22500册。15年下降了2/3。那么真的是因为“人口减少“而导致了这种局面吗?但是根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时的统计内蒙古蒙古族人口有248万,1990年337万,2000时已达到402万。所以只能得出蒙古族小孩上汉校的比例在逐年上升的结论。 另外政府相继出台的变相鼓的政策促使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抛开了母语教育。如:内地高校招收成绩优异的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后让他们在预科班学习一年,其实就是在加强汉语教育。汉族学生四年念完的大学,蒙古族学生需要多交一年的学费通过5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些学生在汉人中间接受异族文化并与其共同生活已经基本放弃本民族的特性和远离了本民族文化。成为了名义上的蒙族,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汉人。这种学习使年轻一代加快了被同化的步伐。这群从内地汉语大学毕业的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好工作所以许多蒙古族高中毕业生以次为目标加倍努力。! 如今在内蒙古虽然一再宣传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事实上蒙古族学校除了“蒙语文”以外其他全部课程的课本都是汉语授课课本的100%的翻译版,换句话说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课本全部翻译了汉文课本,甚至高考题都是直接翻译了汉文题。这就是所谓的民族教育体系吗?这种似是而非的教育,把民族教育推上了灭顶的边缘。一个民族的基础教育对传承其民族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今天的内蒙古通过翻译汉语来实现“民族”教育,再加上“怎样爱中华民族”“爱党”等内容的政治强化教育,蒙古族后代基本上脱离了民族文化的熏陶。一个人只有了解和学习民族文化才发展本民族文化才会为之努力,但脱离民族文化10多年之久的孩子们已经没有民族文化意识。现在的蒙古族小孩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住到学校的集体宿舍,因此连从父辈们那里学到的那一点点机会也丧失掉了。 内蒙古的蒙古小孩在这种边缘化的教育浪费了家里的金钱(房租占了大部分费用再加上陪读的和父母亲牵肠挂肚来回看子女的费用已经占去收入的一大半)同时离开父母和亲人的小孩在孤独、贫困、恐惧和思念中度过本应快乐中度过的岁月,勉强接受完义务教育后再回到贫穷的,已经不再放牧的牧区。 近年来内蒙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占全部土地的60%,但是在内蒙居住的汉族农民并未停止开垦。荒漠化、贫困化、生态被污染和民族被同化的多重灾难是今天内蒙古最典型特征,为了让孩子读书或者被强行安置在城镇里的蒙古牧民在镇里承租汉人简陋的土坯房,靠着低廉劳动力挣着勉强糊口的工资。年轻人靠给当官的或者给有钱人卖唱伴舞为生。勉强上的起大学的蒙古学生毕业后靠关系或者贿赂当地官员在行政或者学校等单位靠200-300元的合同工资为生,没有这门路的只能在饭店打杂或者端盘子贴补家用。再加上通货膨胀的因素,生活状况可想而知有多艰难。严酷的现实不得不为内蒙古蒙古族的未来担忧。 这就是我在内蒙古部分地区了解到的真实情况。 2008年5月25日 赤峰市原来的名字是昭乌达盟,1983年在“撤盟建市”的政策下改成现在的赤峰市。全市有七个旗,两个县,人口有461万其中蒙古族将近有80万。该市已经把嘎查级蒙古族小学和苏木级初级蒙古族中学全部撤销,现在每个苏木只有一个蒙古族小学,一个旗只有一个初级蒙古族中学和蒙古族高级中学。这种合并和撤销蒙古族小学和中学的做法已经在全区范围内完成。所以在今天的内蒙古让蒙古族要小孩完成义务教育已经成了家长沉重的负担,虽然政府大力宣传“两免一补”(即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但在内蒙古这种政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因为方圆几十里地甚至几百里地只有一个小学和一个中学,家长只能陪小孩到苏木或者旗所在地完成他们义务阶段的学业。 自从内蒙施行了草场承包制,政府承诺30年不变,但是合同期限内草场却变成了禁牧区,牧民只能得到一点草场补助。有的地方把牧民以前建好的房屋强行拆掉后,兴建了所谓的“移民新村”这种标准化的两间小建筑物,冬不避凉,夏不避暑。今天内蒙的牧民成批被强行搬到“移民新村”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牧民地地道道成了自己土地上的移民。但是那些开垦草原后种地的汉族农民却幸运的多,政府却从未说要恢复被汉人开垦的草原,他们依旧种地,这种政策并没有“照顾”他们。牧民为了让小孩上学和看病反过来向那些汉族农民借高利贷。 我在赤峰市叫××的纯牧业嘎查(由于怕牵连到有关当事人只好以符号代替)进行调研,这个嘎查一共有89户,比较富裕的占10%,其中嘎查长、嘎查书记和原嘎查长、嘎查书记占多数比例。温饱户占50%。靠贷款或者高利贷维持生计的占40%,其中向汉族农民借高利贷的占了一半以上。没有牲畜、吃不饱饭的牧民一家三代挤在20来平米的土房里勉强度日。因此我不禁要问内蒙古卫视上每天宣传的蒙古族牧民在党的富民政策下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已经达到小康水平的报道里的牧民到底是指的是哪里的牧民? 2007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上称内蒙古在2007年已经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但事实上通过调查了解到蒙古族义务教育并不是宣传中所称的九年而是八年。到今年为止小学依旧是5年,初中还是3年,共八年。但是不明白政府为什么宣传成九年?那么这八年的义务教育也像宣传的那样普及了吗?笔者同样在×× 嘎查中了解到,该嘎查供89户,20岁以下辍学的供有21名,占总人口的6%,这21名学龄儿童主要是因家庭生活困难辍学的。总人口仅有359的嘎查就有 21名辍学生,可见有着400多万人口的内蒙蒙古族已经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宣传的水分有多大。中国政府明明施行的是八年义务教育却大力宣传实现了九年义务,后又以改善办学条件为名,撤销和合并了嘎查和苏木的蒙古族小学和中学,这相当于给民族教育釜底抽薪。同时多年施行了“蒙古族学生在汉授学校毕业后考大学或者考研究生可加10分”的“优惠”政策。在汉族人口占大多比例的内蒙古蒙语授课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工作。因此内蒙古60%的蒙古族小孩进入了汉小上学,这种局面使民族教育举步为艰,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根据官方统计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蒙古族小学语文课本从1992年68600册下降到 2006年的22500册。15年下降了2/3。那么真的是因为“人口减少“而导致了这种局面吗?但是根据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时的统计内蒙古蒙古族人口有248万,1990年337万,2000时已达到402万。所以只能得出蒙古族小孩上汉校的比例在逐年上升的结论。 另外政府相继出台的变相鼓的政策促使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抛开了母语教育。如:内地高校招收成绩优异的蒙古语授课毕业生后让他们在预科班学习一年,其实就是在加强汉语教育。汉族学生四年念完的大学,蒙古族学生需要多交一年的学费通过5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些学生在汉人中间接受异族文化并与其共同生活已经基本放弃本民族的特性和远离了本民族文化。成为了名义上的蒙族,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地地道道的汉人。这种学习使年轻一代加快了被同化的步伐。这群从内地汉语大学毕业的学生比较容易找到好工作所以许多蒙古族高中毕业生以次为目标加倍努力。! 如今在内蒙古虽然一再宣传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事实上蒙古族学校除了“蒙语文”以外其他全部课程的课本都是汉语授课课本的100%的翻译版,换句话说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的课本全部翻译了汉文课本,甚至高考题都是直接翻译了汉文题。这就是所谓的民族教育体系吗?这种似是而非的教育,把民族教育推上了灭顶的边缘。一个民族的基础教育对传承其民族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但是今天的内蒙古通过翻译汉语来实现“民族”教育,再加上“怎样爱中华民族”“爱党”等内容的政治强化教育,蒙古族后代基本上脱离了民族文化的熏陶。一个人只有了解和学习民族文化才发展本民族文化才会为之努力,但脱离民族文化10多年之久的孩子们已经没有民族文化意识。现在的蒙古族小孩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住到学校的集体宿舍,因此连从父辈们那里学到的那一点点机会也丧失掉了。 内蒙古的蒙古小孩在这种边缘化的教育浪费了家里的金钱(房租占了大部分费用再加上陪读的和父母亲牵肠挂肚来回看子女的费用已经占去收入的一大半)同时离开父母和亲人的小孩在孤独、贫困、恐惧和思念中度过本应快乐中度过的岁月,勉强接受完义务教育后再回到贫穷的,已经不再放牧的牧区。 近年来内蒙土地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占全部土地的60%,但是在内蒙居住的汉族农民并未停止开垦。荒漠化、贫困化、生态被污染和民族被同化的多重灾难是今天内蒙古最典型特征,为了让孩子读书或者被强行安置在城镇里的蒙古牧民在镇里承租汉人简陋的土坯房,靠着低廉劳动力挣着勉强糊口的工资。年轻人靠给当官的或者给有钱人卖唱伴舞为生。勉强上的起大学的蒙古学生毕业后靠关系或者贿赂当地官员在行政或者学校等单位靠200-300元的合同工资为生,没有这门路的只能在饭店打杂或者端盘子贴补家用。再加上通货膨胀的因素,生活状况可想而知有多艰难。严酷的现实不得不为内蒙古蒙古族的未来担忧。 这就是我在内蒙古部分地区了解到的真实情况。 2008年5月25日 |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