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常识性”观点认为,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天生就有的,是自然形成的,它并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只是在人类出现以前,还没有被开发利用而已。然而,通过“使用价值的结构分析”可以发现,这一“常识性”观点就是一个天大的谬论:任何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不仅都是人类劳动创造的,而且必将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发生着变化。那么,一切事物(包括自然资源)之使用价值的根本源泉是什么呢?
一、使用价值生产的三种基本手段
由于使用价值可以分解为效用价值与耗散价值,因此人类进行使用价值的生产主要通过两种基本手段:
1、提高效用价值。不断开发事物新的效用价值,是提高事物使用价值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例如,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耕地开始具有了效用价值;人类开始学会了火的利用,煤与柴就具有了效用价值;炼铁和炼钢的技术发展,使铁矿石具有了效用价值。
2、提高稀缺性。不断扩大事物的应用范围与社会需求总量,就可以提高它的稀缺性,这是间接地提高事物的效用价值的有效方法。例如,让更多的人学会种植农作物,耕地的稀缺性就会迅速增长;让更多的人学会了火的利用,煤与柴的稀缺性就会迅速增长;让更多的人学会了炼铁和炼钢的技术,铁矿石的稀缺性就会迅速增长。
3、降低耗散价值。劳动工具广泛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使许多事物的耗散价值不断下降,从而相对地提高了事物的效用价值或使用价值。例如,低品位的矿石由于其效用价值与耗散价值基本相等,因而没有使用价值,一旦采用了先进的制造工艺、开采设备和运输工具,就可能大大降低矿石中化学成份的提炼成本,矿石的效用价值或使用价值就会得到提高。
二、信息对于使用价值的作用
“在信息是价值的真正源泉”一文中指出,信息的本质就是“消除不确定性”,就是“增加有序性”,就是“增加有序化能量”,就是“产生价值增值”,即信息就是价值增值的源泉。那么信息是如何使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产生增值的呢?
1、信息的产生,促进了效用价值的开发利用。自然性信息的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自然性生产资料(工具)、生产组织(技术)与生产意识(科学),使人们学会了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多自然性事物的效用价值;社会性信息的发展,不断创造出新的社会分工(经济)、社会管理(政治)与社会意识(文化),使人们学会了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多社会性事物的效用价值。
2、信息的传播,促进了稀缺性的加强。自然性信息的传播,使各种自然性生产资料(工具)、生产组织(技术)与生产意识(科学)的稀缺性不断加强,从而间接地提高了它们的效用价值;社会性信息的传播,使各种社会分工(经济)、社会管理(政治)与社会意识(文化)的稀缺性不断加强,从而间接地提高了它们的效用价值。
3、信息的产生,促进了耗散价值的降低。先进的生产工具与生产手段,可以直接而有效地降低事物的耗散价值。而且,自然性信息的发展将会不断改善自然环境,社会性信息的发展将会不断改善社会环境,从而为耗散价值的进一步降低创造良好的条件。
总之,信息与知识是一切资源产生稀缺性的根本原因,也是一切资源产生使用价值的根本原因,而人类的劳动又是信息与知识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结论:“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也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三、严格区分的几对概念
传统的观点认为,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来自于自然,是自然界自发形成的,与人类劳动无关。这样,“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也是人类劳动的产物”这个观点看起来有点荒唐,严重地违背了人们的“常识”,然而,要充分、深刻地理解这个全新的哲学命题,必须严格区分如下概念:
1、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自然资源本身不是人类劳动的产物,而是自然形成的,但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却是人类劳动的产物。许多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在人类发展的早期,没有任何使用价值,只有当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这些自然资源才逐渐具有了使用价值,显然,这些使用价值完全来自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人类脑力劳动的产物。
2、自然资源的效用价值与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任何使用价值都可以分解为效用价值和耗散价值两个分量,分别用于描述事物内部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对于使用价值的影响程度。当事物的功能价值与耗散价值相等时,其使用价值为零,这就是“边际使用价值零值定理”。就是说,当某一事物对于人的功能价值完全等于人在获取、利用和消费这一事物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即耗散价值)时,其使用价值为零。自然界中许多不稀缺的自然资源(如水分、空气、阳光等),由于可以充分得到供应,其效用价值等于其耗散价值,则其使用价值等于零,此时,这并不意味着人的生存与发展不需要它。。
3、自然资源使用价值的直接创造者与自然资源使用价值的间接创造者。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需要大量的专业化的劳动工具和科学技术,还要大量的基础知识作为前提,一种自然资源使用价值的挖掘往往需要集合众多社会科学者与自然科学者的智慧,还要集合许多普通劳动者的生产实践经验,甚至还要追溯到文字与语言的创造者与传播者所凝聚的心血,而且还与其它经济、政治与文化要素的开创者、维护者与改革者所付出的代价有关。正是因为众多自然知识与社会知识的逐渐积累,才使许多自然资源具有越来越大的使用价值。此时,虽然许多自然资源还隐藏在地下而没有被发现,但它们已经预先地具有了使用价值。当开采者(自然资源使用价值的直接创造者)把这种自然资源开采出来,并把它投入到社会生产过程之中,它所拥有的使用价值才会真正地发挥出来。这种自然资源使用价值的间接创造者往往是几年前、甚至几千年以前许许多多与这种自然资源使用价值的开发和利用有关的自然科学工作者、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普通劳动者。总之,自然界稀缺自然资源的使用价值的形成和增长最终都可归结为人类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其使用价值的增加总量就等于与之相关的科学技术成果的使用价值总量,这些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4、严格区分自然资源本身的使用价值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后所产生的使用价值。一般自然资源可以作为原材料,经过粗加工和精加工以后,转变成为品种繁多的生产资料或生活用品,由于加工过程中凝聚了越来越多的人类劳动,其使用价值总量将会大幅度地上升,并远远超过自然资源本身的使用价值。自然资源本身的使用价值通常在其开发利用以前,隐藏在其中而没有表现出来,只有在它经过开发利用并转变成具体的生产资料与生活用品以后,与新增的使用价值一同表现出来。
5、严格区分自然资源的相对稀缺性与绝对稀缺性。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随着人类活动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展,许多相对不稀缺的自然资源逐渐转化为相对稀缺的自然资源,其使用价值得以不断增长,显然,自然资源稀缺性的这种变化也是人类劳动的间接产物,不过,这种变化往往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环境的变化,往往凝聚着整个社会无数相关劳动者的劳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