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实现对于所有价值的统一度量,就必须确立一个基本的价值度量标准,而且这个价值度量标准必须具有最大的稳定性。经济学理论存在一个重大的缺陷:那就是迄今为止,除了普遍采用法定货币(如人民币元、美元、日元等)和黄金等相对价值尺度以外,经济学还没有确立一个真正的“绝对价值尺度”,这个“绝对价值尺度”必须具有高度的客观性、确定性、稳定性和精确性,既不会随着社会历史时期的变迁而改变,也不会随着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的波动而转移,更不会随着各种经济事物的兴衰而动荡。否则,如果价值度量标准不稳定,那么在此基础上所计算的所有价值量、所有社会参量、所有社会模型都是不稳定的,所得出的结论也必然是不可信的。
一、绝对价值尺度的问题提出
任何一门科学,如果其基本的度量标准是主观的、含糊的、不稳定的、不精确的,那么通过它所计算出的所有量度、指标和模型也都是如此。对于所有自然科学来说,由于其理论前提都是基本公理,推理运算都遵循严密的逻辑程序和运算法则,实际结果都经得起严格的实验检验,因而具有高度的客观性、确定性、稳定性和精确性。自然科学中对于其基本度量标准的严格规定,就集中体现了这一要求,其中物理学对于长度、质量、时间、力、温度等基本度量标准的规定尤为如此。
例如,关于长度标准的确定,最初是把“摆动周期为一秒的摆锤的长度(摆锤的一个周期是它摆起又落回到原位的时间)”定义为“1米”;后来,为了提高长度标准的稳定性,又重新定义为:“以赤道与极点的海平面距离的千万分之一为一米”,并且由法国皇家珠宝商制作了一批铂棒,都是一临时米长、4毫米厚、25.3毫米宽、两端面平行,并从中挑出0°C时长度最接近一米的计算值,于1799年6月被22日放置在法国国家档案馆,这便是众所周知的“米原器”;最后,为了进一步提高长度标准的稳定性,在1983年的第17届国际计量大会上,“1米”被定义为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的时间内所通过的距离(第一号决议)。
经济学是关于经济事物及其运动与变化规律的科学,而任何经济事物所体现的核心内容就是经济价值以及它的市场反映形式——价格,而要确保各种经济事物的价值计算客观而精确,就必须要有一个客观而精确的价值度量标准或价值尺度。在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各种经济事物的发展规模不大,地域跨度小,复杂化程度低,波动性和变动性弱,这种计算是相对简单而直观的,因而其价值尺度也是简单而直观的。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层次,价值尺度分别经历了产品价值尺度阶段(如盐、布匹、大米等)、金属价值尺度阶段(如铜币、银元、金币等)、法定货币价值尺度阶段(如人民币、美元、日元等)。
由于金属价值尺度会因为这些金属的矿产贮量、开采速度、开采技术、市场供求关系、政治与文化影响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货币价值尺度也会因为各种经济、政治与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不同法定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经济上的通货膨胀率、国家的金融政策、衍生货币(如现金支票、承兑汇票、股票、信用卡、期货等)的使用与流通情况、国际贸易争端等因素的影响尤其显著,任何形式的单位数量的法定货币的真实价值含量也是不断变化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各种经济事物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地域跨度越来越宽,复杂化程度不断提高,其波动性和变动性不断增强,人们需要更加全面地、准确地了解各种经济事物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国家将以此为依据,制定出科学的、现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人们将以此为依据,安排自己的生活计划和事业发展方向,这就在客观上产生了一种越来越迫切的社会需要,除了金属货币尺度和法定货币尺度之外,还应该寻找一种更加稳定、清晰而精确的绝对价值尺度。
二、绝对价值尺度的存在可能性
价值的含义是广义的,从社会领域来说,不仅包含经济学意义的价值,还包含政治与文化意义的价值;从人的需要层次来说,不仅包含温饱类价值,还包含安全与健康类价值、人尊与自尊类价值;从价值存在形式来说,不仅包含物质财富价值,还包含精神财富价值;从价值基本类型来说,不仅包含美的价值,还包含真与善的价值;从价值基本形态来说,不仅包含使用价值,还包含劳动价值。显然,在这里我们需要寻找的,不是经济方面的绝对价值尺度,而是一切价值形式的绝对价值尺度。那么,能够适用于度量一切价值形式的“绝对价值尺度”是否存在呢?
评估事物价值的标准称之为价值判断标准。如果以主体的意识、欲望、感情和情绪等因素作为评估事物价值的标准,称之为主观价值判断标准,它是客观价值标准的主观反映。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人们经常会根据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来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大小,并进行目标规划、方案决策和行为选择等,通常通过“值得不值得”、“应该不应该”、“划算不划算”等方式来确定价值判断的最终结果。由此可见,人类社会的主观价值标准是绝对存在的,那么,可以肯定地说,在主观价值标准后面必定还存在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客观的价值标准系统,即“标准中的标准”。
三、绝对价值尺度的确定
人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大系统,事物对于人类的使用价值本身就是一个受众多变量因素影响的非常复杂的函数,而且各个变量因素通常会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动态性和关联性,因此事物的使用价值通常会表现出很大的不确定性、模糊性,动态性和关联性。尽管如此,任何事物的使用价值本身却是客观的、唯一的、确定性的,而不是主观的、多值的、模糊的,在各种变量因素完全确定的情况下,事物的价值就能完全确定下来。
根据“价值统一度量定律”:所有形式的价值(使用价值和过渡价值)都可以最终折算成一定数量的食物类价值,或者都可以折算成一定数量的生物化学能。由此,可以把食物(特别是主食)作为价值度量的“价值原器”。
食物能量有多种具体形式:对于渔民和牧民来说,主要来源于鱼和牛羊;对于小麦和大米产地的农民来说,主要来源于小麦和大米。为了提高价值度量的客观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可以采用一种“标准化食物能量”(如面粉或大米)作为价值度量的基准尺度(即绝对价值尺度)的“价值原器”,并就其产地、品种、耕作方法、贮运方法、存贮地点、产出时间等条件做出更为具体的规定。
“绝对价值单位”的定义:把含有一百万焦耳热量的标准化食物(面粉或大米)所拥有的价值量,定义为一个“绝对价值单位”。
换算方法:如果标准化面粉的市场平衡价格为每公斤2.4人民币元,且每公斤标准化大米中所含有的食物能量为14640千焦,则:
1公斤标准面粉=2.4人民币元=14.64千千焦=14.64绝对价值单位
1人民币元=6.1千千焦=6.1绝对价值单位=0.417公斤标准面粉
1绝对价值单位=1千千焦=0.164人民币元=0.068公斤标准面粉
四、绝对价值尺度的理论意义
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如果不确定一个客观、稳定而精确的绝对价值尺度,其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制约,而且这种制约力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复杂性、规模性的提高而不断增强。如果确定了绝对价值尺度,将具有如下理论意义:
1、保持不同社会历史时期之间价值尺度的稳定性。在对同一个国家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经济指标进行计算时,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农业产品与工业产品的价格不断发展变化,经济上的通货膨胀现象经常发展,单位数量的同一种法定货币的绝对价值含量不断发生变化,如果采用同一种法定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来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经济指标进行计算,必然会产生很大的误差。
2、保持不同社会环境之间价值尺度的稳定性。在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形势出现剧烈动荡时,各种商品的市场价格比较混乱,其价值波动性很大,采用法定货币为价值尺度计算和比较来各种经济活动的实际指标时,也会产生较大的误差。
3、保持不同国家之间价值尺度的稳定性。在对两个不同国家之间的经济指标进行计量和比较时,由于两种法定货币的汇率主要取决于这两个国家参与对外贸易的商品价格(或商品价值)的对比值,而许多没有参与对外贸易的商品价格(或商品价值)只能间接地影响两种法定货币的汇率,因此这种汇率并没有客观地、准确地反映两种法定货币真实价值含量的对比值,而且这种汇率往往会受国家的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与金融政策的影响)、政治与文化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5、保持不同经济指标之间价值尺度的稳定性。许多经济参数、经济模型的最终确定都必须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价值参考系统、价值标准尺度或计算基期。
6、保持经济指标与非经济指标之间价值尺度的稳定性。许多非经济性参数、非经济性模型(如国民生活质量、综合国力、社会文明程度、社会综合发展速度、情感数学模型和价值观数学模型等)无法以货币为价值尺度进行计算,只有在确定了绝对价值尺度后,才能实现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衔接,才能把经济学中的许多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到非经济领域,才能把许多非经济领域的研究成果借鉴到经济领域,这就是为何要解决“绝对价值尺度”问题的真正动因。
六、价值尺度发展的历史过程
人类社会的价值尺度的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五个历史阶段:
1、产品价值尺度阶段。在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历史时期,人与人之间的产品交换的品种很少、规模很小、频率很低,通常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产品的物物交换,并且通常都是以产品的物理量(个、石、两、尺等)为价值尺度。如谷物以“石”为度量单位,盐以“两”为度量单位,布匹以“尺”为度量单位,等等。这种价值尺度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和主观性,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很大。
2、金属价值尺度阶段。由于某些贵重金属(如黄铜、黄金、白银等)具有稳定的物理与化学特性、可分割性和易贮运性和高使用价值密度等优点,因此可作为一种价值尺度和价值实物。这种价值尺度仍具有较强的波动性和主观性,受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的影响较大,且不容易进行安全而高效地流通、贮藏和计算。
3、法定货币尺度阶段。符号的流通与运算要比实物的流通与运算方便得多,灵活得多,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选取一个货币符号作为法定的价值尺度或价值象征物,如人民币元、日元、美元等。这种价值尺度在一般情况下还是比较稳定和客观地,但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发生剧烈波动时,作为价值尺度所产生的误差就比较明显了。
4、标准电能价值尺度阶段。这是未来社会最终的和最佳的“绝对价值单位”或“世界货币”,电能是继“标准食物”之后另一种很好的有序化能量。由于电能容易从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化而来,容易流动、分配和贮存,并容易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量,很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绝对价值尺度,并将得到广泛应用,最终可能建立一个以“标准电能”为绝对价值尺度的世界货币体系。
七、绝对价值尺度“标准电能”
电能由于具有应用广泛性、生产规模性、高流通性、可转化性、易分配性、可贮存性、价值稳定性等特点,因而可以作为一种绝对价值尺度。但是,电能要作为价值尺度的“原器”,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1、可再生性。电能的生产必须是以可再生能量资源为基本生产原料,如太阳能、风能、核能(如海水氢同位素可控核聚变反应)等,不能依靠不可再生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进行生产,以确保电能的价值不会因为资源的缺乏而逐渐上涨。
2、可持续性。电能的生产不会产生任何环境污染,以确保电能的价值中已经剔除了所有的环境负价值。
3、易转化性。电能可以方便地、有效地转化为几乎所有形式的能量,实现和加强电能与其他使用价值之间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电能价值的流通性、可交换性和易贴现性。
4、易流通性。电能可以广泛地、有效地输送到几乎所有的地区和所有的空间位置,以最大限度地扩展电能价值的使用范围以及生产或生活领域。
5、超稳定性。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能是并网供电的,并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统一价格,电能的供求关系保持相对平衡,以维持电能价值的内涵稳定性。
6、完全自由性。电能的使用权限不受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即电能的生产、流通与使用完全遵循自由化市场原则。
满足以上条件后,电能作为绝对价值尺度将比任何一种法宝货币都具有更高的稳定性、精确性、可操作性、适用性、灵活性等特点,建立在电能价值尺度基础上计算出的经济参数与非经济性参数将会具有更强的客观性、清晰性的精确性,正是由于以上原因,电能价值尺度将来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崭新的世界货币即“世界元”。
“世界元”的定义:把1度标准电(即1千瓦·时)所拥有的能量,定义为1世界元,用符号“㊣”来表示。
换算方法:如果1度标准电的市场均衡价格为0.72人民币元,且每度电(即1千瓦·时)的能量为3.6千千焦,则:
1世界元=1度标准电=1千瓦·时=3.6千千焦=0.72人民币元
1人民币元=1.39世界元=5千千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