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237 2
2008-07-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价值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价值观应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应与市场交换关系的发展和演变保持一致。 我们应该确信,价值形态的演变是同市场形态演变完全一致的,它们分别对应着一种交换方式,概括起来说,简单的、个别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是价值形态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总合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价值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一般价值形态是价值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货币价格是价值形态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当货币信用得到广泛推广的时候,标志着价值形态发展到了它的现代阶段,但价值形态的发展决不会就此停止,它的终极目标是在向着无实体货币也即观念货币方向继续发展。这个理论应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发展观。下面,我们结合市场形态的演变来阐述这一理论。

    简单的价值形态形成于偶然的、个别的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这种交换方式的出现,意味着简单商品市场已经开始逐步取代原始的市场。当个别的、不同种的使用价值,偶然地在市场中相遇时,就必然要使它们偶然地建立起一种等同关系,也即一种使用价值可以和另一种不同种的使用价值相交换,因而使它们偶然地处于等价的地位,并建立起一种极其简单的相对价值形式。尽管在这时,交换的种类物和交换者还十分有限,人们在交换中还受着剩余物生产数量和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但这毕竟说明,简单价值形式已经出现。“显然,最简单的价值关系就是一个商品同另一个不同种的商品的价值关系。”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62页。然而“简单价值形式是不充分的,是一种胚胎形式,它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形态变化,才成熟为价值形式。”简单的、个别的,偶然的价值形式是价值形态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尽管这种价值形态还异常简陋,然而“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77页,第62页。价值形态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指总合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出现。这种价值形式的出现,表明简单价值形态已经进入了它的成熟阶段。当着一种使用价值可以和更多的不同种的使用价值相交换时,它们相互之间便形成了一系列的简单价值系列,并且建立起不同的交换比例关系。这说明,人们在生产和交换实践中,不仅意识到了个别的使用价值可以在交换中相等同,而且还可以据此建立起更多的等同关系或价值关系。扩大的价值形式是以生产剩余物的不断增多和交换种类物的增加,以及交换范围的不断扩大为其历史基础的。显然,没有社会生产的进步,就不会有更多的剩余物用于交换,没有交换种类物的增加和交换者的增加,就不会有扩大的价值形式。然而,没有简单价值形态的发展,便不会建立起广泛的生产者之间的社会联系,因而也就不会抽象出一般人类劳动的共同性质。但是,扩大的价值形态有它内在的缺点,主要表现在:(一)“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是未完成的,因为它的表现系列永无止境;”(二)“每一种商品的相对价值都表现在这个扩大的形式中,那末,每一种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都是一个不同于任何别的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的无穷无尽的价值表现系列。”(三)“每个特殊的商品等价物中包含的一定的、具体的、有用的劳动,都只是人类劳动的特殊的因而是不充分的表现形式。”实际上,“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的缺点反映在与它相适应的等价形式中。”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79页。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手段总是相伴随的,随着交换的进一步发展,简单的商品交换终于让位于一般商品交换。

     一般价值形态的出现,预示着市场已经由简单商品市场发展到一般商品市场,它是价值形态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由取得特殊地位的使用价值,作为其它所有使用价值的一般等价物,标志着价值形态完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飞跃。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是简单商品交换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交换方式不断进步的必然产物。它的出现,不仅克服了物物交换本身存在的各种矛盾,从而扩大了交换的范围和增加了交换的种类,而且也进一步推动着生产和交换的发展。最初的一般等价物是由交换者公认的使用价值承担的,利用牲畜作为一般等价物,是一般价值形态最原始的表现方式。一般价值形态的中级形式是金属货币,金属货币的出现,使得货币价格成为价值的唯一表现形式。实际上,“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交换的扩大和历史加深过程,使商品本性中潜伏着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发展起来。”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05页。买卖关系的建立,就是这种对立关系的集中体现。当我们说:“价格是物化在商品内的劳动的货币名称”时,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19页。就是针对一般价值形态发展到金属货币阶段所讲的。正如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的:“随着商品交换日益突破地方的限制,从而商品价值日益发展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化身,货币形式也就日益转到那些天然适于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的商品身上,即转到贵金属身上。”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07页。货币价格是价值形态发展的第四个阶段。

     然而,价值形态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止步,随着货币职能的不断完善,作为观念上存在的货币——纸币又产生了。纸币的产生,一方面推动了交换和生产社会化的进程,加速了价值的社会运动,同时,也引入了价值运动的新规律,带来了一系列的新矛盾,例如通货膨胀就是价值运动中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当着金的使用价值不断得到新的开发和利用之后,金就不再是一个特殊的商品了,因而纸币与金的等量关系也日益脱钩,取而代之的就是价值的物质形态,也即社会总产品。社会价值总量则由生产社会总产品的社会劳动总耗费量来决定。由此看来,价值的本质虽然并未改变,都由人类一般劳动耗费量来决定,然而内涵已经十分不同了。当着货币信用得到广泛推广的时候,一般商品市场就逐步让位于现代市场。“信用货币是直接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随着信用事业的扩大,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也在扩大。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取得了它特有的各种存在形式,并以这些形式占据了大规模交易的领域,而金银铸币则主要被挤到小额贸易的领域之内。”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160页。显然,信用货币的发展,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

     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这里的信用不同于道义上的信用,然而,它的起源和发展却离不开道德观念和交换的习惯。言而有信、童叟无欺、信守合同、信守诺言、诚实守信、人无信而不立、“言必信、行必果”,没有这些良好的道德观念和共同遵循的交换习惯,信用交换就无从谈起。但是信用交换的出现,也为欺诈行为准备了更充分的表演场所。中国的“银广夏”、“中天勤”、“中科”;法国的“威望迪”;德国的“基尔希”;美国一连串的“安然”、“安达信”、“世通”、“美林”等等,这些当代的欺诈案,不分国度、不分社会性质,都出现在信用交换最发达的信用交换领域。美国发生的次贷危机,可以说是美国有史以来影响面最大的一场信用危机,是谁制造了信用危机?是信用交换方式本身吗?显然不是。信用交换方式只是准备了这样的物质条件和制度基础,唯一能解释清楚的还是道德观念,是邪恶的欲望。

    现代市场或者说市场经济是以信用交换为主要特征的,货币信用的出现为信用交换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纸币取代金银铸币是货币信用发展的初级形式;商业信用是货币信用发展的中级形式;而银行信用则是信用交换发展的高级形式。信用交换在现代市场中的充分发展,说明价值形态已经步入了它的高级阶段。信用卡的出现,是货币信用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的具体应用,它综合了当代信息、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系统论、控制论等优秀的科研成果,从而为我们展现了由现实的货币向纯粹观念上的货币发展的美好远景。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一)价值形态的发展是同市场交换方式的进步完全一致的。在不同的市场交换阶段,价值形态先后经历了简单价值形态、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态、一般价值形态以及货币形态、信用货币五个阶段。价值形态的演变是交换方式和劳动形态变换的集中体现。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确信我国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存在商品经济的客观必然性,也才能为我们进一步分析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打下基础。

(二)价值的本质是人类劳动的共同性质,也即抽象劳动,它只有在对立着的劳动中,通过市场交换才能体现出来。在一个没有交换和交换关系的社会里,只存在使用价值的概念,而无价值概念。

(三)价值形态不同,商品内含的价值量也不同。简单商品交换,其商品内含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本身的一般劳动耗费量来决定;一般商品交换,其商品内在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来决定;尽管个别商品的价值量仍由生产商品本身的劳动耗费量决定,但在竞争存在的条件下,市场价值决定着个别商品的市场价格。在一个生产完全社会化的社会里,当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占据统治地位的时候,价值的运动是以社会的形式出现的,任何商品之间的价值量都有着内在联系,个别商品所包含的价值量,是价值总量在社会生产和市场交换中的分配结果。

(四)价值是交换的产物,因而价值量是不能事先测定的,只能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通过交换比例的变化和货币价格的涨落来间接地加以判断。因而不符合规律的要求价格一定要符合价值,那只能是主观上的臆想,是不能成为现实的。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等价形式呢?实际上,“一个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70页。至于它们各自所包含的价值量,必须在交换的变动中,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才能加以考察。简单价值形式是通过使用价值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加以体现的,而这一关系的形成又经历了无数次偶然的交换。在交换实践中,人们不仅意识到了使用价值的质的差别,而且逐步产生了量的要求。这种要求实际上在最初,只反映在交换者的需求心理上,也就是当某种使用价值偶然增多时,占有者为了获得自己认为更为需要的不同种的使用价值,而不得不放弃较多的占有物,因此在交换中就出现了以多换少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步产生了数量对比要求,那么如何确定这一比例呢?“很明白,只能由一冗长的暗中摸索的逐渐接近的过程,在这个地方,是和别的地方一样,人们只有由吃亏的方法来学乖。”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175页。由此看出,最初的交换比例完全是由偶然的因素决定的,但不管这种比例怎样确定,从相互交换的形式上看,它们对立着的两极已经处于等价的地位。“当这些比例由于习惯而逐渐达到一定的稳固性时,它们就好象是由劳动产品的本性产生的。”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91页。“其实,商品的等价形式不包含价值的量的规定。”我们所说的等价交换,只是说(一)“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二)“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即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三)“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的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当然,“劳动产品的价值性质,只有通过劳动产品作为价值量发生作用才能确定下来。价值量是不以交换者的意志、设想和活动为转移而不断地变动着。在交换者看来,他们本身的社会运动具有物的运动形式。不是他们控制这一运动,而是他们受这一运动控制。”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70~73页,第91页。说明这一点的目的,是为了纠正人们对等价交换的片面理解,道义上的等价同理论上的等价有着十分大的距离。我们所讲的等价交换决不是指价值量相等的交换,特别是在一个竞争的社会中,企图使交换中的价格符合价值,只能作为一种幻想存在。我们所讲的价值量,其实是一种理论抽象,它的现实形式是,在简单商品交换中,由交换的数量比例加以体现,在货币条件下,就要通过货币价格加以体现。“在一个进行交换的商品生产者的社会里,如果谁想把劳动时间决定价值这一点确立起来,而又禁止竞争,用加压力于价格的办法,即一般说来是唯一可行的办法来确立这种对价值的决定,那就不过是证明,至少在这方面,他采取了空想主义者惯有的轻视经济规律的态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第215页。可见,在商品生产存在的条件下,企图以主观计划的方法来确定价值或价格,决定社会劳动量和资源的配置,是多么的不切实际和幼稚。

    那些用似是而非的观点批判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人,应该首先研究一下市场形态,当然,这是一个全新的经济学范畴,但理解起来很容易,由于交换方式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区别和进步,价值形态也随之演变。总之,价值形态的演变和发展是同市场形态的发展演变完全一致的。现在很多批判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观点一般无需反驳,只要让他们站在市场形态和价值形态理论面前,就会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多么的肤浅。其实,我非常希望继续深入讨论这一问题,因为这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命运,也关系到一个党的信仰,希望所有愿意采用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且热心于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的经济学者,尽可能采用历史与逻辑辩证相统一的方法分析对待《资本论》,坚持其正确的,否定其错误的,否则,关于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争论将永远不可能取得共识。一句话,方法不同,结论绝不会相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7-23 17:04:00
 用这些再简单不过的知识来概括“中国共产党人的劳动价值发展观 ”是不是有点滑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7-23 18:08:00

仔细研究一下

仔细研究一下市场形态,研究一下交换方式,这些概念是以往的经济学著作里没有的,当然,我也希望人大的教授们也看一下,或许对你们的政治经济学改进有所帮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