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高级会员区 学者专栏
2046 0
2008-07-27

从生物群落变换谈自由市场经济的规律

作者:范存会

亚当.斯密由于其巨著《国富论》,被后世的经济学界誉为经济学之父。《国富论》中对于自由市场的作用有一段非常经典的叙述,“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就是完全推崇自由市场,认为自由的市场表面看起来很混乱,但是被称为“看不见的手”的市场力量(价格信号)所引导,生产出市场所需的产品数量和种类。如需要的产品供应短缺,其市场价格自然上升,从而使生产商获得较高的利润,于是更多的厂商加入该行业生产这种产品。而随后的生产增加,会逐步解决原来的供应缺口,并且随着各个生产商之间的竞争,供应增长会使商品的价格降到其生产成本。参与市场的每个个体并不是有目的地通过消除短缺来帮助社会,但是社会对于某种产品供应短缺的问题却被解决了。
《国富论》的伟大成就之一就是对于此前的重商学说观点进行了扬弃,另外还否定了重农主义者土地是价值主要来源的观点,提出劳动的基本重要性。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重点强调了劳动分工会引起生产的大量增长,华人经济学家杨小凯曾经对于分工理论进行了长足的发展。亚当.斯密根据自己的理论提出如果自由竞争受到阻障,市场那只“无形的手”就不会充分发挥效果,这些观点都成为后来许多西方经济学家推行自由经济体制的依据,并且随着数理经济学的发展,在一些基本假设基础上得到证明。
对于完全自由的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的原因,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论述。本文试图从仿生学的角度,讨论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一些影响因素。

从食物链谈起
自然界的各种物种之间通过食物链链接起来。食物链是一种食物路径,它联系着生物群落中的不同物种。食物链中的能量和营养素在不同生物间传递。生态系统中的生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根据它们在能量和物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归纳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类。

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能用简单的物质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这种功能就是光合作用,也包括一些化学合成细菌,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进行初级生产。生产者的活动是从环境中得到二氧化碳和水,在太阳光能或化学的作用下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太阳辐射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不断的输入到生态系统中转化为化学能力即生物能,成为消费者和分解者生命活动中唯一的能源。
消费者属都属于异养生物,以其他生物或有机物为食的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根据食性不同,可以区分为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两大类。食草动物称为第一级消费者,食肉动物称为第二级消费者。又有一些捕食小型食肉动物的大型食肉动物,称为第三级消费者或第二级食肉者。又有以第二级食肉动物为食物,就是第四级消费者或第三级食肉者。寄生物是特殊的消费者,根据食性可看作是草食动物或食肉动物。也有一些寄生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所以是生产者。杂食类消费者,既吃植物,又吃动物。人的食物也属杂食性。这些不同等级的消费者从不同的生物中得到食物,就形成了营养级。
很多动物不只是从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中得到食物,所以可能属于几个营养级。人类是最高级的消费者,他不仅是各级的食肉者,而且又以植物作为食物。各个营养级之间的界限不是完全明显的。
分解者也是异养生物,主要是各种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及腐食性动物。它们把复杂的动植物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后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去,被生产者再利用。分解者又可称为还原者。
动物有趣的聚集成群生活方式
海洋鱼类繁殖、觅食和越冬需要追逐适宜的海水温度环境,而作有规律的远距离迁徙的现象叫做“洄游”。鱼类洄游的时间、路线和目的很有规律。鱼类洄游是成群结队,大量成鱼集中在一起,从而保证大部分能够抵达目的地,并且在行进过程中保护大部分个体。
曾经有一些动物学家观察动物成群的习性,发现大批处在生物链低端的动物,往往会采取类似“人海战术”,目的是通过群体的力量来保护种群和大多数个体。他们曾经观察过一只鲨鱼试图攻击一批正在海水里游动的鱼类,这些鱼数目极多,形成一个有规律的群体形状,当鲨鱼靠近鱼群的时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原本以为会被鲨鱼冲散的鱼群,好像是具有某个神经指挥系统,不断变换出不同的形状。鲨鱼连续冲击几次后,都无功而返,最后无计可施。科学家们描述,“那只鲨鱼好像被搞糊涂了。”最后鲨鱼悻悻离去,整个鱼群未损失一只鱼。

鸟类也有类似的习惯。美国的虎皮鹦鹉是一类非常漂亮的小鸟,它们以谷物、种子为食,每年都要在美国和墨西哥两国之间来回迁徙。历史上,由于大部分鸟都是各自飞行,分开觅食,因此没有形成群体。但是随着美国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同一种作物的大面积种植,为这些迁徙的虎皮鹦鹉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于是它们不再分开觅食,而是聚集到类似的庄稼地里,使得农场主们苦不堪言。
很有意思的是,这些鹦鹉每次都是“集体用餐”,统一飞行,形成了一只只庞大的鹦鹉群体。这些鹦鹉群体数量往往蔚为壮观。每次鹦鹉觅食时,都会有几只鹦鹉轮流值班。当以这些鹦鹉为食的鹰类出现时,负责“值班”的鹦鹉就会发出警报般的叫声,然后所有鹦鹉停止觅食,向上飞行形成有一定形状的群体。鹰类向鹦鹉冲过来时,鹦鹉群体就想在某个神经指挥下一般,有规则的变换不同的形状。进攻的鹰类往往会被这个会变化的群体搞糊涂,只好离开另谋食源。

动物群体形状变换的原因
科学家们对于不同动物群体形状变换进行研究,发现根本不存在一个所谓的指挥中枢。这些群体形状变换是由于所有个体都在遵循着两个看似简单的原则:一是每个个体为了远离潜在的威胁,都要向群体中央靠拢,以减少自身被捕食者捉到的概率(注意,没有一个个体具有主动献身的崇高觉悟,以保护其他个体);二是每个个体在移动的过程中,都要确保不和其他个体发生碰撞,因为如果发生碰撞,不需要捕食者动手,自己就已经完蛋了。
每个个体通过无意中严格遵守了以上两条原则,不但自己保命的目的得到了保证,而且整个群体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理论:人类自我保护的结果
从以上对于动物群体形状变换原因的分析,可以很容易联想到本文一开始引用的,亚当.斯密对于自由市场配置效率的论述。
参与市场的每个个体可以类似的看作是人类这个群体中的一个成员,对于每个成员而言,把自己的物品销售出去,换成货币以最终满足自己的需求,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类“觅食”(当然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因为人类的需求不只是食物)的过程。这里的市场可以看作是人类“觅食”过程中形成的群体,这个群体的变化表面上是无序的,但是实际上每个个体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都要向市场聚集,以实现自己生产物品的变现。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个体之间是平等的,否则交易就不可能公平实现。
最终,每个个体的目的实现了,得到了与自己物品价值相当的货币。而整个人类群体发展的目标也实现了,供需不平衡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从而整个人类群体的福利水平得到了改善。这个过程中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就是生物界的一般规律:自我保护。这个自我保护反映到自由市场上,就是个体对于价格变化趋势的理性判断和做出的选择。

自由市场有效发挥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因此,实行自由市场制度可以实现个体的理性最优选择,从而对于全社会而言是有效率的。但是,如何避免人类个体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的碰撞,就需要通过完善的立法来得到保证,否则市场配置的效率就会大打折扣。
但是法律的制定也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根据以上对于动物群体变化规律的分析,可以为立法提供一个参考标准,通过制定法律,需要至少满足以下基本要求:人类每个个体的活动不得干扰其他个体的活动,也就是说法律对于任何人类个体都是平等的,不能存在特权阶层。满足这一下限要求的法律就应该是合理的,否则都是应该被逐步废除或者修改的。

对于自由市场理论的延伸思考
人类与一般动物相比,既有一般相似性,更是具有人类的特殊性。马克思理论在人类自然属性的基础上,更加充分的讨论了人类的社会性。实际上,人类之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内自由市场制度是失灵的,不是市场制度本身的原因,而是人类的社会性导致的。笔者认为,经济危机(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经济萧条的通货紧缩),都是有些人借助于人类的社会属性,间接操纵政府行为,使得自己能够在市场活动中,暗地里以所谓合法的手段,掠夺了其他个体的利益,使得生物群体变化的第二项原则被破坏,整个经济群体运行秩序被打乱所导致的。
因此,严格遵守生物群落变换的第二条原则,也应该是政府有效干预经济的切入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