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
广发证券李音临
中超联赛全名为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Chinese Football Association Super League,简称CSL),是由中国足协组织的、中国大陆地区最优秀的职业足球俱乐部参加的全国最高水平的足球职业联赛。中国的足球职业联赛发展二十多年,历经多个阶段的变化与斗争,对中超联赛发展史的梳理能够帮助投资者更好地认识国内足球产业的演变过程和市场化趋势。
我们根据中超联赛不同阶段的发展特征,将联赛分为1994-2002年、2003-2004年、2005-2010年和2011-2014年四个阶段。

激情燃烧的岁月甲A联赛摸索中起步(1994-2002年)

摸石过河的尝试
中超联赛开启新篇章(2003-2004年)

乱象丛生的混沌
中国足坛陷入停滞期(2005-2010年)

拨乱反正的斗争
联赛开始步入回暖期(2011-2014年)
球市的回暖和黑幕的减少使得各路资本陆续关注到国内联赛。从2011年至今,中超联赛发展迅速。2013年赛季中超联赛现场观众场均1.86万人,电视收视人次达到创中超联赛历史新高的3.5亿。2010年恒大集团强力进军足球,以1亿元买断广州足球俱乐部全部股权,使广州恒大队渐渐迈入巅峰,成为亚洲顶级球队。2011年大连万达再次牵手中国足球,万达集团开出总价接近2亿元的价格赞助中超联赛,并予以冠名。进入2014年,除了恒大,北京国安、山东鲁能等俱乐部也纷纷加大投入,联赛竞技更为激烈,大大提升了联赛的吸引度。
越来越多的国际教练团队来中超执教,越来越多高水平的国际球员关注中超、征战中超。2012年5月17日,恒大俱乐部发布公告,正式宣布曾率领意大利夺得2006年世界杯冠军的功勋教练马塞洛·里皮担任广州恒大足球队主教练,聘任期两年六个月,同时里皮带来了整个意大利教练团队。除了广东本地的体育频道采取现场直播外,央视也破天荒地以体育频道加新闻频道直播的方式报道整个签约过程,据报道,里皮教练团队的年薪高达1000万欧元。2013年6月广州富力正式宣布任命前英格兰国家队主教练、名帅埃里克森成为球队新任主教练,合同直到2014年12月份。2014年2月北京国安俱乐部与前马德里竞技主帅曼萨诺签约,合同期限为3年。

中超联赛正吸引着越来

越多的国际球员与教练
俱乐部的大投入也带来了高水平外援。2011年7月2日,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官方宣布正式引进巴西豪门弗鲁米嫩塞中场核心、巴西甲级联赛最佳球员孔卡,转会费为1000万美元,刷新了中超引援的身价纪录,合同期限为三年六个月,年薪为480万欧元。2011年12月12日上海申花俱乐部从英超豪门切尔西引进法国前锋阿内尔卡,年薪为1060万欧元。2012年7月,申花又宣布世界著名球星、有着“魔兽”称号的科特迪瓦前锋迪迪埃·德罗巴转会加盟,年薪为1200万欧元。2013年1月,贵州人和俱乐部宣布引进波黑国家队队长、前德甲助攻王米西莫维奇,转会费为300万欧元。多名高水平外援的加入带动新一轮中超热潮,本土球员也因为球星的到来得到了提升。
俱乐部的投入、高水平球星的加入促进了中超俱乐部的发展。广州恒大凭借着高水平的教练团队和球员的发挥,四夺中超联赛冠军桂冠。中超俱乐部在亚冠赛场披荆斩棘,广州恒大更是在2013年击败韩国首尔FC,夺得亚冠联赛冠军。中超联赛如火如荼,联赛收视率逐步攀升,看球的观众越来越多。亚足联2012年6月公布了2012赛季亚冠联赛小组赛阶段的全球收视统计数据,数据显示,相对于2011赛季的同期,本赛季亚冠小组赛的收视人数提升了46%之多,其中主要原因是中超联赛卫冕冠军广州恒大在本赛季的亚冠联赛中表现出色,引发了来自中国球迷的观战兴趣。广州恒大也成为了亚冠小组赛收视人数最多的球队,中国关注亚冠小组赛比赛的球迷总人数达到了9.2亿。
同期中超联赛的上座率和收视率也不甘示弱。2012年3月,央视重新开始转播中超。2011赛季,中超联赛场均上座人数达到了17600人次,2012赛季中超联赛的现场观众总数449.76万人、场均观众18740人。2013年万达广场中超联赛共有445.7万球迷到场观看比赛,场均观众人数为18571人。2014年中超联赛场均观众人数达到创记录的1.98万人次。2012年中超联赛电视观众达2.95亿,而2013年中超联赛收视人次达到3.46亿,较2012年多出了17%,播出时长达到3684小时21分。据统计,中超联赛的综合指数排名已跃居世界第10位,连续两年列亚洲之首。
在相对健康的大环境下,中超联赛的商业价值重新获得了认可。2014年2月21日,中超公司与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约,中国平安成为中超新的冠名合作伙伴,将获得2014年至2017年中超联赛四年独家冠名权,每赛季冠名费超过1亿元。在此次签约之后,中超联赛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由此可见,中超联赛近二十年的历史沿革见证了中国足球从起步到阶段辉煌,再到拨乱反正,逐渐走上市场化的正轨。最新出炉的
《2014年中超联赛商业价值报告》草案显示,作为中超运营主体的中超公司,2014年总收入超4亿元,成为职业化以来收益最高的一个赛季。根据国际足联的统计数据,2014赛季中超联赛平均上座人数超过19000人,位列世界足球职业联赛前十位、亚洲第一。其中联赛赞助商超过10家,商业价值持续加温。但是俱乐部层面,受球员教练高薪资的影响,大部分俱乐部的盈利情况仍不乐观,不过总收入超过亿元的俱乐部从去年的2家增长到今年的7家,盈利的俱乐部从去年的2家增长至今年的5家,分别是广州恒大、贵州人和、上海东亚、上海申鑫、广州富力。
整体来看,中超俱乐部的经营和发展呈良性趋势。我们相信,在国家政策的积极引导扶持下,随着球迷基础的丰富、赛事关注度的不断提升,国内足球联赛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中超的商业价值将被继续深入挖掘。接下来,我们将通过深挖中超公司和联赛的组织架构与商业模式,对目前联赛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发掘改善空间。
[size=1em]二、中超公司现状:收入增长迅速,行政色彩浓重

中超公司
组织架构
现阶段中超公司的收入可以分为三部分:主要赞助商的“冠名赞助收入”、其他赞助商的“广告赞助收入”以及中超赛事版权的销售。

中超公司
业务范围、对应收入及赞助商根据网易中超编制的各期《中超联赛商业价值报告》,2008年中超公司营业收入约2.1亿元,2009年由于打假反赌等风波导致赞助锐减,营收约1.3亿元,2010年至2012年有所提升但增速缓慢,营收均在2.1-2.5亿元之间,2013年营业收入有了大幅增长,达到3.7亿元,增长率为64.4%,而根据最新出炉的报告,2014年中超公司营业收入达到4.4亿元,增长率为18.9%。
可见中超公司收入呈良好态势发展,运营能力的提高将助力中超联赛健康发展。

中超公司收入增速情况(单位:亿元)
中超公司对不同级别赞助商有着明确的划分标准,但鉴于某些形式的赞助无法计量,因此该门槛执行也不严格。根据2014年年初中超公司的新一轮的价值评估调研,确定了
“主冠名商单季赞助额不得少于1亿元;官方合作伙伴单季赞助额不得少于4000万;官方供应商至少2000万”的中超赞助定价标准,由此界定了冠名赞助商、普通广告赞助商和供应商的出资门槛。

鉴于中超联赛目前发展仍处于初步阶段,统计核算方法难以得到统一,部分广告赞助商和供应商划分方法不一致,我们根据收集到的公开资料,从商业报告中分离出冠名赞助商收入以及其他广告赞助商收入,由此来分析中超公司的收入来源渠道。
中超公司近年来收入快速增长,得益于冠名赞助商及其他合作伙伴广告赞助收入的快速发展。赞助商资本的流入,体现了中超联赛越来越强的“吸金能力”,中超联赛商业进一步得到开发,市场化趋势越发明显。下面我们将详细将中超公司的收入进行拆分。

中超公司收入来源分布
1. 冠名赞助商收入
冠名赞助商收入是目前中超联赛的主要收入来源。中超联赛职业化以来,一直依靠企业赞助并给予冠名权,在宣传方面配合企业进行推广。20年来不乏世界知名企业赞助,也出现了某些年份因为环境或谈判原因导致没有成功冠名,只能“裸奔”。

中国足球职业化20年冠名赞助商一览


在经历了“反赌打假”风波之后,中超渐渐回暖,足球环境的肃清为中超扫清障碍,冠名赞助商资本的强势介入,为联赛注入了新的血液,开辟了巨大的发展空间。2011年万达集团带来了每年6500万元的赞助费,2014年中超开幕,平安集团与中超签订了四年的独家冠名合同,年均赞助金额达1.5亿元,同比增长了131%。中超联赛的价值逐渐体现出来,一改2010年以前联赛奄奄一息、无人接手的颓势,成为企业扩大知名度、宣传产品的最佳途径。
2. 广告赞助收入
除了主要赞助商的冠名赞助收入,
中超公司的其它收入中还有大部分来源于其它指定赞助商和供应商的广告赞助收入。其他指定赞助商和供应商分别属于赞助计划的第二和第三级别,这些广告赞助商作为中超联赛的合作伙伴,提供资金以保证中超联赛正常运转,同时享有除冠名权之外的其他商务权益。

中超联赛冠名商之外的其它广告赞助收入(单位:亿元)
指定赞助商企业通过赞助联赛,获得中超赛场广告机会,来进行企业自身的宣传推广。利用中超联赛的品牌价值,伴随着联赛知名度、美誉度的提升,赞助企业也能获得一定的回报。例如三星公司作为中超公司的合作伙伴,与中超公司签订三年合同,每年赞助金额共2000万元。作为回报,整个赛季30轮联赛240场比赛中,赛场周围的LED显示屏将播放三星广告,广告时间为每场7-8分钟,广告传播范围包括电视台转播和网络转播。

中超赛场LED广告板时段分配
3. 版权销售
版权部分开发包括转播权出售和衍生品销售。在目前体制中,由于垄断市场的存在,中超公司通过销售转播权获得的收益微乎其微,而通过衍生品也由于市场需求小、版权意识弱等原因,获得的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中超联赛版权收入内容
转播费部分,据统计,每年中超公司整体收入中,转播费所占比例不到10%,2012赛季中超联赛转播费用为2927万元,2013赛季转播费用为3600万元,2014赛季为5000万元。中超一共有16支球队,按照30轮比赛均分,2014赛季平均每场比赛转播费用仅仅约为20万元人民币。
和其他国外联赛相比,中超转播权收入处于极为惨淡的状态。中超14赛季转播费5000万元,场均约20万元,相比之下英超2013-2014赛季转播费高达17.5亿英镑,折合人民币约169亿元,场均4444万元。一场英超比赛的转播费就接近中超一个赛季的转播费,可见中超和顶级联赛的巨大差距。除英超外,西甲、德甲、意甲最新赛季的转播费分别为10亿欧元、6.28亿欧元、9.83亿欧元,场均转播费折合人民币分别为2013万、1264万、1979万,是中超场均转播费的约60到100倍。
中超转播费用低,一方面原因是赛事精彩程度未达到欧洲赛事的程度,另一方面原因是市场化未放开、央视具有垄断能力。在转播的谈判方面,
央视拥有较大的话语权,通常能以更低的价格获得与其他转播商同样的权益。事实上,中超联赛也经历过市场竞争阶段。2003年9月,上海文广新闻集团(SMG)以1.5亿元买下三年中超独家转播权,期间为了推广赛事,文广集团分别与北京电视台、广东电视台、天津电视台等近30个地方台签署转播权协议。由于不愿出巨资,加上整体环境差,央视没有选择转播中超。2007年上海文广与中超公司续约,新合同为期五年,转播费用为7000万,平均每年为1400万,央视支付价格为每年600万元。期间由于反赌风波,央视多次封杀中超,中超转播价值大幅下跌,甚至有“央视转播,不讲价”的声音。假球风波导致中超价值跌至谷底,竞争商家们纷纷亏损赔本。2012年初,上海文广支撑八年终于退出,央视通过与中超公司合作成立子公司直接获得中超版权,因此并不涉及直接购买版权的费用。

步入2011年,通过万达的投资以及高水平教练和外援的进入,中超慢慢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收视率在2010年之后得到了改善,平均每位球迷收看中超的次数有所增加,球迷群体的支持体现了对足球赛事消费的需求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中超联赛2013赛季收视情况(单位:亿人次)
4. 中超联赛与其他综艺节目的对比
中超联赛这一赛事在与国内娱乐节目的对比中落于下风。与热门娱乐节目相比,中超联赛具有周期长、收益低的特点。相比于廉价的中超联赛转播节目,如今做的比较火的几档电视综艺节目出售给视频网站的版权费则轻松过亿,如《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的网络独播权以1亿元卖给了搜狐视频,而第三季的独播权更是以2.5亿左右的高价被腾讯视频拿下,平均下来单集的价格高达1500万元左右,几乎是场均转播费用仅仅为20万元的中超联赛的75倍。《我是歌手》第二季的网络独播版权落户乐视网,据称版权采购金额过亿元,平均单集转播价格超过500万元。而红遍全国的《爸爸去哪儿》则是与湖南卫视另外四档节目《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百变大咖秀》、《我们约会吧》打包卖给了爱奇艺视频,总价为2亿元。对比之下,作为中国大陆地区最优秀的职业足球俱乐部参加的全国最高水平的足球职业联赛,中超凝聚了足球运动员艰苦训练和教练战术智慧结晶,每年吸引数亿球迷守在电视机前观看比赛,整个赛季却仅仅只有5000万的转播版权收入,这与它的重要性和关注度实在大不相配,未来仍具有非常大的开发空间。

通过表8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与国内热门娱乐节目相比,中超联赛的收视率由于竞技水平和受众范围较小等原因,收视率处于明显劣势。广告收入与中国好声音等节目不相上下,但与此同时,版权收入和冠名收入明显偏少,而这两部分收入主要是由中超公司进行运作。
由此可见,与纯商业化的娱乐节目相比,管办分离不彻底的中超体制制约了联赛的版权和冠名收入,通过市场化改革的提升空间巨大。

[size=1em]三、俱乐部收入现状:收入模式单一,市场尚待挖掘

中超俱乐部2008-2014年的盈利水平(单位:亿元)
[size=1em]四、中超联赛未来展望:市场化革新箭在弦上,重视足球人才培养
2005年中超公司的创办曾经被认为是中超联赛市场化的重要举措,但在近十年的实践中发现,与国外知名联赛相比,目前中超的市场化仍很不充分。中超联赛的赛事运作、商业推广、收益分成等事项的决策权牢牢掌握在以中国足协手中。中超联赛需要真正的市场化,将足球融入资本市场大环境中,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和控制,平衡市场的供求关系。我们认为,现阶段,中超联赛市场化改革的出发点是实现门票收入和转播收入的市场化定价。
“门票盈利转化较低,球迷空间有待挖掘”,这是我们在上文俱乐部收入部分的分析中总结出的俱乐部门票收入现状。目前中超球市比起十年前有了很大的提升,但平均上座率不超过50%,且球票价格较为低廉,尚未将巨大的球迷市场转化为盈利点。2014赛季,中超16支球队仅仅有广州恒大、北京国安等6支球队上座率超过50%,大连阿尔滨、贵州人和等球队上座率甚至仅仅在20%左右,中小球队的球迷基础尚待挖掘。国内的第二级联赛——中甲联赛的上座率更是惨不忍睹,平均每场比赛观战人数不足五千人,中乙联赛观赛人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纵观国内联赛现状,球迷观战热情仍需提高。对比国外主流联赛,英超、德甲的比赛是场场爆满,观众一票难求,甚至在英国第六级联赛北部和南部联赛,场边也会有几百人的观战团。相比之下,国内职业联赛需要学习的地方颇多。近年来,随着部分中超球队连获佳绩,取得一定的知名度,豪门球迷群体逐渐被开发,可以预见未来上座率将进一步提升。门票盈利较低的另一原因是门票价格低廉,这与我国人均收入较低的情况相关,但更重要的是联赛整体开发程度较低,同时增票情况普遍存在,如根据《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商务管理实施细则》的规定,俱乐部还要“向足协、赞助商提供部分甲等赠票”,也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俱乐部通过门票实现盈利的能力。
转播权方面的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与央视的垄断有关,其本质依然是联赛市场化不足,商业运作中俱乐部和中超公司缺乏话语权,导致谈判能力低下。2003年上海文广新闻集团购买了中超转播版权并进行销售,是转播权商业化的萌芽。但后来央视强制进入,在后来的转播权对价支付中,垄断型媒体往往能以较低的价格获得同样的转播权,这间接导致了其他商家的退出,而造成恶性循环。据统计,版权费占中超公司整体收入比例不足10%,成熟联赛中版权费用占联赛收入比例通常为60%,中超联赛距离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无论是提高门票收入,还是使版权销售符合中超战绩,中超联赛市场化都是必走之路。首要的举措是体制市场化、划定产权,促使足协逐步脱离中超公司,减少或取消其在中超公司的控股,使中超公司充分代表俱乐部的利益,俱乐部无需通过足协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诉求。由此,俱乐部形成的“联盟”可以开发全新的、更具市场化的商业模式,摆脱行政的干预,自主进行转播和赞助洽谈。这样的举措也能够使俱乐部投资人得到与自己的投资相匹配的收益,不需要受足协的干扰。
其次是俱乐部资本证券化,俱乐部进行公司化改造并谋求上市,将俱乐部推向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吸引资金进入联赛,这样的举措有利于推动俱乐部收购、重组、注资、赞助商替换等,提高联赛的整体商务开发程度,以此促使门票价格的提升以及球迷热度的二次开发。上市公司的财务要求更为严格,时刻接受市场的考验,使俱乐部的财务资金流向、人事任命更加公开和透明,俱乐部制度也更有条理、更趋理性。
俱乐部市场化,还有利于俱乐部开发商业资源。集中精力扩宽球迷群体,积极宣扬俱乐部文化,开展活动回馈球迷以获得忠诚度,这些举措均能提高球场上座率,将球迷热情转化为俱乐部的盈利点,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契机。
[size=1em]五、关注中超市场化革新,相关标的逐一细数
随着中国平安以高额合同签约中超并冠名,中超联赛以及中国足球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2014赛季中超公司和中超俱乐部的收入盈利再创新高,球市的回暖和黑幕的减少使得各路优质资本陆续关注到本国联赛,尚未完全成熟的体育市场被资本视为下一个热点投资领域。我们认为,体育产业的投资机会将是改革红利释放带来的长期价值修复,而中超作为国内足球竞技水平的代表联赛,必将不断迎合市场化革新的大势所趋,而在这股改革浪潮的驱动之下,雷曼光电、中体产业、江苏舜天等上市公司将成为最受益的投资标的。
(一)雷曼光电(300162.SZ)
雷曼光电是国内领先的专业化、国际化、高品级的LED制造商,同时也是亚太地区乃至国际市场有影响力的厂商之一。公司始终致力于为客户提供高效、节能、稳定的LED封装器件和应用产品,其超高亮全彩系列、大功率多规格LED产品,涵盖全彩色显示屏、景观照明、交通信号及信息显示三大领域。
自2011年起,雷曼光电就开始布局体育产业,成为2012-2016年中超联赛LED设备制造类唯一合作伙伴。根据公司与中超公司签署的协议,雷曼光电在此期间为中超联赛提供赛场全彩广告显示屏设备及相关服务,通过提供LED显示屏设备置换每次中超比赛12分钟的广告时间。2013-2014赛季,公司将可对外出售的10分钟广告时间销售给中超公司,剩余2分钟用于自身品牌推广,共获得1800万元的营业收入(广告收入1500万元,附加服务费300万元)。
目前,公司已经开始销售2015赛季中超足球联赛商务权益。2014年9月22日,雷曼光电与山东爱达传媒有限公司签订了中超广告资源销售合同,将公司拥有的中超足球联赛2015全赛季16家俱乐部240场中超比赛2分钟的球场LED显示屏广告展示时间对外进行了销售,交易金额800万元,价格较之前明显提升,标志着公司在体育传媒领域的商业价值得到进一步确立并获得认可。雷曼光电总计拥有2015赛季中超足球联赛的12分钟商务权益。
除了与中超公司现有的战略合作之外,公司坚信中国足球联赛的商业价值处于持续上升趋势,积极开发体育传媒领域的商业价值。公司在中超合作运营的经验积累基础上,已成为超过12家中甲联赛俱乐部成员的赞助商和合作运营商,并将通过广告运营等商务开发方面获得更高的话语权,正在复制中超模式,战略性前瞻布局。公司将进一步打造优势体育营销平台,与赞助商、合作伙伴共同开发足球联赛的商业价值,同时赞助商借助足球联赛的营销平台,获得比赛现场的显示屏广告推广时间、比赛的电视和网络转播宣传、比赛球票上品牌LOGO的推广机会。
(二)中体产业(600158.SH)
中体产业成立于1998年3月,是由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基金管理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和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等共同发起组建的中国体育产业规模最大的股份制企业。
中体产业作为体育总局系统中目前唯一上市公司平台,具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和丰富的业内运作经验。

中体产业是体育总局系统中目前唯一上市公司平台
公司始终坚持将体育产业作为立足和发展之根本,主营业务涉及复合型城市体育地产开发、赛事管理与运营、体育场馆运营管理、休闲健身、体育经纪、体育彩票、体育设施设计及建设。

中体产业收入构成(2014年中报)Ø
体育地产:致力于体育主题地产的开发和管理,已从单纯的住宅建设发展到开发运营城市体育综合体与中央体育商务区,形成了较完备的产业链。
Ø
体育场馆建设与运营:国内唯一的纵贯体育场馆前期规划、设计、建设、内容提供和长期运营的全产业链服务商,拥有多家专业公司,为百余个大型体育场馆提供过前期规划与设计咨询。
Ø
体育服务:以奥林匹克推广、大型赛事运营、体育营销和体育明星经纪等业务为核心,汇集了大批相关领域的精英,拥有和经营优质体育资源,并为企业和城市提供全面的体育营销与推广服务。在赛事管理与运营方面,公司目前拥有环中国自行车赛、北京马拉松、职业高尔夫赛等重大体育赛事的运营权。
Ø
体育彩票:拥有覆盖终端硬件产品、系统软件、游戏玩法等彩票全产业链的开发运营能力,是行业领先的电脑彩票终端设备、彩票计算机交易系统、彩票业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彩票市场运营管理服务产品的供应商与服务商。其控股子公司(45%)北京英特达系统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中国体彩中心彩票终端机指定供应商之一,为全国25个省市级体彩中心提供彩票终端机及售后服务。英特达被收购前的2011年全年营业收入达1.32亿元,净利润为1014万元。
(三)江苏舜天(600287.SH)
江苏舜天股份有限公司是江苏国信舜天俱乐部的直接赞助商。公司直接或间接拥有全资或控股子公司三十余家,业务范围已拓展至进出口贸易、国内贸易、服装生产、化工仓储、股权投资等诸多领域,产品远销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公司先后获得“全国对外经贸企业管理现代化优秀奖”、“江苏省先进集体”、“全国外经贸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特别奖”、“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称号。公司自主服装品牌“舜天/SAINTY”先后被评为国家商务部确定的“第二批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品牌出口商品”以及“江苏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品牌”、“江苏省出口名牌”。

江苏舜天收入构成(2014年中报)
目前,江苏舜天股份有限公司的大股东为江苏舜天国际集团,持有上市公司50.32%的股份。2000年1月,大股东江苏舜天国际集团和江苏省体育局共同建立江苏国信舜天足球俱乐部。2011年国信集团收购江苏舜天国际集团,正式成为江苏足球俱乐部的投资方,目前俱乐部隶属于江苏国信资产管理集团。江苏国信舜天足球俱乐部是中超联赛的传统劲旅,自2008年升入中超联赛以来从未降级,曾获中超联赛亚军、足协杯冠军,在2014赛季排名第8。
除俱乐部外,母公司国信集团旗下有国信帕尔玛足球学校、南京体奥中心经营管理公司、南京畅游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部分股权等资产,在体育产业中有重要布局。
六、风险提示
1. 国内体育产业市场化仍处于初级阶段,行政干预风险较大;
2. 足球政策落地时间和推进进程仍有较大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