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1223 6
2014-12-14

你想成为牛人吗?

想的话,那就必须读!

(阅读版)


【牛人专题】推出以来,受到较多坛友认可,接下来,除了资料分享外,准备推出新的分享方式。

由于本人工作需要,需每天阅读大量金融投资类资讯,本人团队从众多高质量微信号文章中筛选,推荐给我,我会再选择其中认为有价值的文章,发布在此,可谓优中选优。

现希望每天发布一汇总帖 与大家分享


另外大家发现好的内容也可以跟帖发布,有价值的信息将给予论坛币奖励

大家阅读时点击帖子上方【只看作者】就可看到所有汇总内容

需要该类资讯的朋友可以订阅文库,【想成为牛人必须订阅|阅读版]



了解|重装登场【首席投资人】

了解|投资人基金经理训练营
了解|新投资人版版规


想成为牛人必须订阅

想成为牛人必须关注

投资人1.jpg

投资人版官方微信

(微信号:tzr_11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4-12-14 07:50:24
高盛频“黑”中国内幕

  成立于1869年的高盛集团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最有权势的投资银行。从当年的马夫门面店到今天的华尔街大佬,从一间地下室一个雇员到如今上万亿美元资产的影子操控者,高盛经历了无数次风雨沉浮,走过一个多世纪洒满鲜血的征途,终于登上全球金融的巅峰。从1929年起,世界上历次大萧条和美国之外国家遭受的狙击,高盛都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高科技股到高油价,高盛主导了大萧条后的每一次市场操作。

  华尔街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忽而唱衰、忽而捧杀,其目的就是一个——获利。唱衰常常是“进场”的信号,捧杀则是已经捞足一票之后“离场”的先兆。

  高盛又出手了。在其12月8日公布的报告中,高盛预测从2016年开始,印度实际GDP增速将开始超过中国。届时,印度的GDP增速加快至6.8%,而中国GDP增速放缓至6.7%,且在其后两年内,印度GDP增速领先中国的优势将进一步加大。

  高盛频“黑”中国

  这种论调看似是一种公允的业内评价,因为出具了专业的评价依据:中国经济因为房地产市场下跌以及国内需求和工业产值下降而减速。

  这仍难摆脱“黑”中国的嫌疑。中国经济的确存在问题,但并非如那些机构所言的那么严重。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时期,放缓增速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质量,而非遇到了严重的问题。

  类似的评价高盛给过多次。

  2003年10月,高盛在那篇著名的给“金砖四国”概念定调的文章中预言,中国可能会在2041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大国。但对同一时期的中国银行业,高盛的看法则截然相反。

  高盛在《2002年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率》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比率接近40%,是亚洲之最糟糕者。

  这种逻辑明显存在悖论:即使中国的银行都破产了,中国经济在2041年也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老大。

  这种偏执的看法高盛一直秉持。2008年9月,高盛在研究报告中将中国银行业的评级从“具有吸引力”下调至“中性”,同时调低A股银行股的目标价,平均下调幅度达41%,仅对工行维持“行业首选”的评价,建议“买入”。唱衰声中,银行股连续几日应声大跌。

  2010年4月,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披露高盛的一份关于如何对冲经济下滑的报告,探讨如何曲线远程做空中国。高盛在报告中分析如何通过战略布局,以便从中国经济的下行中获得杠杆收益。

  到了2010年年底,做空中国已经不再是嘴上的嚷嚷,而是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果不其然,在当年的11月份,高盛发布了一份唱空A股的报告,引发了沪指162点的暴跌。2011年,高盛又大笔减持工商银行,引发外资做空高潮,导致沪指11月16日、17日连续暴跌,几乎中断A股反弹行情。

  鲸吞中国经济红利

  尽管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高盛是个陌生的存在,但事实上,在中国,高盛的身影无处不在——石油、电信、农业、房产、金融,只要赚钱,没有高盛不染指的。高盛的中国生意,明里、暗里都越做越大。

  早在1994年,趁着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契机,高盛在北京和上海分设代表处,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此后,高盛在中国逐步建立起了强大的国际投资银行业务分支机构,并通过入股中资大型企业、担当承销商等途径向中国市场全面渗透。

  什么是生意?生意就是一场游戏。

  高盛把这场游戏玩到了极致。华尔街有一种惯用的手法,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具,忽而唱衰、忽而捧杀,其目的就是一个——获利。过去20年来,高盛无疑是中国市场上最赚钱的投行,其手段就是唱衰或捧杀。“唱衰”是“进场”的信号,捧杀则是已经捞足一票之后“离场”的先兆。

  一个突出的例证是,高盛是工商银行的股东,它一边发布报告看好中国经济,一边减持全球市值最大的工商银行股票,

  2013年5月20日,外资投行高盛发布公告,出售其在中国工商银行所剩持股,共套现11亿美元。至此高盛已经清空所持有的全部工行股份,在不计算汇率变化和分红影响的情况下,高盛2006年投入的26亿美元,累计获利已达72.6亿美元。

  2007年4月,高盛以1.9亿美元(约合当时16亿元人民币)收购了位于虹桥的“上海花园广场”,总建筑面积为9.78万平方米。2010年新年刚过,高盛以平均交易价2.5万元人民币一平方米,将其脱手,成交价格高达24.45亿元人民币。

  如果再把时间拉回到2005年,高盛的操作轨迹才看得更为清楚:正是在那年,华尔街全面“唱衰”中国房市。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唱衰之后低价“进场”,才可以在楼价高位“离场”获利。

  操控的棋局

  与其不时高亢的“唱衰”论调相比,高盛还是属于那种在中国闷声发大财的公司。精明的华尔街投资者知道什么时候张嘴可以给自己赚取利润埋下伏笔。

  什么是大生意?就是一场与非普通人物玩的更大的游戏。联想、TCL、吉利、工商银行、海普瑞、西部矿业、中航油。一个个熟悉的名字,他们都是高盛游戏中的重要角色。

  与许多金融巨头一样,高盛进入中国所瞄准的目标是尽可能地获得中国企业的控制权,然而,由于中国许多行业和企业的股权都设定了最高的转让权限,因此,尽管外资投行机构手握巨量资金,最终还是英雄气短。然而,这一看上去似乎无法跨越的政策难题在高盛手中已经不止一次地被悄悄化解。

  最有名的当属高华证券的案例。在这家合资证券公司中,高盛拥有33%的股份,而高华证券则拥有其余的67%。实际上,高华证券6个自然人出资8.04亿元形成的3/4的公司股份均来源于高盛公司的商业贷款。通过如此巧妙的财务安排,高盛绕过“在中外合资金融机构中,外方持股比例上限为33%”的相关规定,成为首家绝对控股中国内地合资证券公司的海外投行。从此高盛拿到了在中国证券市场承销A股股票和从事B股交易的门票。

  与此同时,高盛运用自己在国际金融界权威投行的地位,利用中国企业缺乏金融专业知识的弱点,通过信息披露、制造概念、诱人上当等手段从中获利,这是高盛在中国最擅长的手法,而且屡试不败。

  在资源期货市场精心设局,与中国企业对赌,是高盛频繁玩弄的小把戏。在高盛新加坡杰润公司的“悉心指导”下,中航油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大量卖出原油的看涨期权,之后又不断补仓,结果,在亏损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2004年1月,中航油与交易对手高盛签署了重组协议,根据协议,中航油在平仓后,买进了更大的卖出期权。但自2004年1月签署重组协议至当年6月,油价并未如中航油预期下跌,反而一涨再涨。而在此期间,高盛则积极做多国际油价,结果在中航油巨亏40多亿元而不得已进行公司债务重组时,杰润公司居然以中航油的重要债权人之一出现。

  除了撂倒中航油之外,在中国远洋、深南电、南方航空、东方航空、中国国航等企业从事海外期货交易所发生的损失中,均离不开高盛这只“黑手”。不仅如此,高盛连中国的一些民营企业也不放过。

  一切的一切都是一盘棋局,棋局的幕后之手是高盛。当局中人醒悟的那一天,高盛已经远去,买办们已经遁迹,让失败者 “无处话凄凉”。

  美国的大战略

  因涉嫌欺诈投资者,2010年7月15日,高盛集团用5.5亿美元的代价换来了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下称“美国证交会”)的“宽恕”。

  《纽约时报》认为美国证交会史上第一大罚单的意义在于未来,但在许多人看来,没有清算,没有反思,轻装上阵的高盛马上就再次投入到“左手搞咨询、右手做风险投资”的稳赚游戏当中。

  对高盛和它背后那些大大小小的投行们来说,道德和信誉已经不是它们生存的必需品。因为它们已经营造了一个把大鱼吃小鱼视为普遍原则的市场环境。

  奥巴马ZF刻意营造的震撼效果就是为了向美国金融界、尤其是那些胆大妄为的投资银行们发出一个明确的警示信号。 但这并不能撇清高盛与美国政界之间的关系。在普通人眼里,高盛似乎只是一家美国投行,买卖是它的本分。然而,它与美国政界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高层轮动”,即ZF高官与高盛高管之间的身份互换,一再发生。

  如果说2001年之前,高盛与政界的“高层轮动”大多仅限于美国的话,此后的10年中,排在美国第58任财长亨利·福勒、第70任财长罗伯特·鲁宾以及第74任财长亨利·保尔森后面的名单正越拉越长,其触角也伸到了希腊、意大利、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

  正是由于与美国政界的密切关系,现在的高盛可谓要风得风、要雨得雨。2008年的金融危机、2010年的欧债危机,高盛都是绝对的主角,以至于美国人民愤怒地要占领华尔街,欧洲的政要忍无可忍地要调查这一家投行。当一家投行的行为引起全球公愤的时候,不难想象这家投行在全球的能力。高盛现在已经不仅仅是一家通向白宫权力中心的大佬,更是一家遍布全球权力中枢的乌贼,它牢牢地掌握着金钱跟权力的脉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2-14 08:12:21
赞一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2-14 10:16:07
  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一次财经峰会上罕见地再谈他的股市赌场论,他称中国股市不仅很像一个赌场,而且还是一个没有规矩的赌场—一个有人可以看别人底牌的赌场。并对近期火热的股市行情提出了警告,担心在所谓“牛市”的感染下,可能会形成一种羊群效应,造成更多的悲剧。

  疯牛来了!12月5日,沪深两市成交突破万亿大关,创出历史新高。12月8日,沪指在时隔44个月后重上3000点大关。此轮上涨,大盘从2400点上涨到3000点,仅用了五周左右时间,股市在2014年末像打了鸡血一样一路蹿红。人们在“牛市真的来了吗?这只牛怎么这么疯?”的议论中开始摩拳擦掌,股市的温度不断攀升。

  11月底,在股市连续上涨一周后,经济学家吴敬琏在一次财经峰会上罕见地再谈他的股市赌场论,他称中国股市不仅很像一个赌场,而且还是一个没有规矩的赌场—一个有人可以看别人底牌的赌场。并对近期火热的股市行情提出了警告,担心在所谓“牛市”的感染下,可能会形成一种羊群效应,造成更多的悲剧。

  12月9日,股市在疯牛狂飙般逼近3100点之后骤降,跌幅5.43%,创2009年8月31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多家个股跌停。股民和伙伴们用“满仓踏空”,“涨停跑输”调侃此轮股市行情。

  暴涨暴跌的股市行情让股民在寒冬里着实经历了一场躁动。

  新人来了

  2014年12月8日,老股民陈建国像平日一样在开市前来到光明桥附近的一家证券所,不过这天陈建国被证券所里排起长队开户的人们惊呆了,在他的记忆里已经有七八年没见过这种场面了。老陈说:“新人又来了!”

  刘志(化名)是彻彻底底的新人,今年60岁,股龄仅一天。按照陈建国的话说他就是新来的抬轿子的(新人容易被套牢),但刘志自己却抱着很大的期望,刘志说自己准备了一万块,想挣钱,不想赔钱,所以先来看看老股民都怎么买,自己再跟着买。

  12月1日北京大风降温,83岁的朱国平(化名)自己来到东直门附近的一家证券所开了户。刚开始朱老爷子还不会用证券所里的交易电脑,全靠身边的老股民一点一点帮他操作。朱老爷子说:“看着现在形势好,在家呆着也没意思,不求赚钱,就活动活动脑子。”

  数据显示,上周新增A股开户数为59.75万户,较前一周增长61.75%,为2007年12月14日当周以来新高。

  古玩儿与股市

  王金虎是北京一家古玩店的老板,经营文玩二十年,小有名气,但在股票市场里还是菜鸟。

  最近股市升温,王先生白天也会在古玩店里打开电脑看看自己的股票,古玩店里来来往往的客人也都要和他聊上几句股市。

  王金虎说:“古玩你只要买对了,就不会跌,股市可就不一样了,有涨有跌太正常了。千日打柴一日烧,这是原先用在赌场里的话,用在股市上一点也不为过。”

  他还记得见过“炒股炒到脸绿的”。有位2006年拿着150万冲进股市的老顾客,2008年初被股市割肉了,150万剩下不到一半,从此那位顾客再也没进过股市。

  笔记本里的红与黑

  孙有材(化名)身上总是带着1根红笔1根黑笔,红笔是用来记录股市大盘涨时的点数,黑笔则是记录大盘跌时的点数。12月5日这天,孙有材的横格本上整页满满的红,当天沪指重上3000点。

  孙有材1992年开户入市,是资深老股民,用红黑笔记录大盘点数的习惯二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变。用孙有材的话说在他的本子里,那些红黑交替的数字见证过太多疯狂,红的过去黑的来,周而复始。

  “还是要调节自己,冷静分析,没什么大不了。”面对记者关于用黑笔多于用红笔时怎样面对时孙有材这样回答。

  资讯多了也添乱

  和每天去证券所看大盘的股民不同,56岁的王女士习惯每天在家里炒股。王女士说现在一个人炒股并不意味着信息闭塞,网上关于股市财经的新闻资讯太多了,现在又多了微信,信息的传递也更方便了。

  不过多元的资讯和新媒体的影响,也给王女士带来了小“麻烦”。前些日子,王女士的儿子每天都会在微信上转给她一些例如《所谓牛市,就是通过熊市的过山车》、《A股的非理性繁荣还能坚持多久》之类的文章,企图给她“降温”。

  王女士说:“看了确实有点害怕,卖了手里的券商股,但人家怎么还在那涨啊?”

  巴菲特信徒的离场

  2014年12月9日,李德盛一早就来到证券所,他要做一件大事—把自己手里股票全部清仓。李德盛92年入市,先后经历了96年、06年的大起大落。12月7日周末的晚上,李德盛说他一夜没睡好,觉得股市这样的疯长太不正常,经历过教训的人都对历史记忆犹新。

  李德盛说:“国家的经济增速放缓,股市竟然疯了似的往上蹿,太奇怪了。”

  “在别人欢乐的时候你就要离场了。这是巴菲特说的,我是他的信徒。”李德盛说。

  9日,李德盛出掉了他的所有股票。当日,A股上演过山车走势,大幅跳水,沪指站上3000点后第二日即跌回2856.27点,跌幅创2009年8月31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但两市共成交12665亿,再次刷新历史天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2-14 11:08:27
有深度,看得不是太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4-12-14 12:01:38
     请大家记住2014年12月12日,这是一个理程碑式的时间,阿里集团通过支付宝线下营销时件,向线下收单的霸主银联宣战。正如2014年6月13日余额宝上线标志的互联网金融崛起一样。马云通过每单最高20元的补贴,正是进军线下收单业务(POS机收款业务),这是开始向银联和银行支付场景宣战。
一阿里和银联的的实力对比,银联玩不起
     大家都知道支付宝和淘宝在以前是水和鱼的关系,现在淘宝和支付宝都成长为巨人了。阿里移动支付日交易笔数达到2500万笔,年交易金额接近4万亿,占整体消费额的六分之一。中国银联2013年收入60个亿,净利润10多个亿。国内的POS机收单收入占其业务收入的一半以上,银联的体量不足VISA的十分之一,在国际上无法实现规模式发展。
阿里:年收入超过600亿,净利润超过250亿,现金储备超过50亿美金
银联:年收入不足100亿,经利润不足12亿,净资产不到150亿人民币
    阿里为了抢占出租车支付场景,旗下的快的补贴超过8亿人民币,相当于银联净利润的一半以上。银联和阿里在线下支付补贴上,和阿里玩不起!,
二为什么是现在?
     简单的讲就是移动互联网的成熟、用户的成熟、商家的成熟。  之前我们都认为支付宝比较适合线上收单业务,其依托于电商的支付场景,来完成支付。线下收单并不是它的主战场,由于支付场景不具备,银联一直占有90%左右的现下收单收单市场,大家相安无事多年。商家不愿意用支付宝,主要原因是顾客使用此支付场景少,线下的支付以银行卡为主,另外收银员也对支付宝收单的流程不熟悉,不愿意使用企业支付宝进行收单。
  现在的环境不同了,有了3G/4G无线网络,智能手机普及,阿里上市,马云成为首富,新市场经济精神领袖,国家对电商的大力支持,支付宝支付场景的全覆盖等等,线下支付方式革命的时机到了,因此这是一好机会来改变线下收单的游戏规则了。
马云只用了每个客户20元成本获得了支付宝线下收单的客户,对于银行信用卡100多元的获客成本,马云不知赚了多少。20元是用户体验的心理平衡点,5元10元,大家也就忽略了,20元是百分之六十以上人的心理平衡点,大家愿意为这20元来排排队,学习一下如何下载支付宝,如何进行支付,如何操作企业支付宝来收单。支付宝双12的事件营销,通过每单20元的大手笔,大规模的快速开展了线下收单业务,可以作为事件营销的经典案例。
三  阿里双十二解决了哪些问题?
          让我系统看一下之前支付宝线下收单的痛点。
       商家不支持:要是网络通迅投入高,使用客户少,店员不熟悉,资金滞留时间长,不太信任支付宝
       客户不支持:主要网络通迅费用高,信号不好,支付慢,用户体验不好,支付场景少,无优惠等。
        阿里的精明之处就是,最多补贴二十元,抢的是40元左右的消费市场,动作很小,声音很大。悄悄的进村,慢慢的放枪,大单的线下支付如旅游,家电,宾馆,大金额购物不进入,只进入银联渠道费率较低的便利店,歺饮,老百姓们常伣的支付场景,目的是要吸收以前从来不用支付宝,但是却是家庭购物主力的60后和70后。
        阿里目前不收渠道费,这是对商家最大的诱惑和对银联最大的打击,通过大规模的用户使用支付宝,教会了商家店员如何使用企业支付宝收款,教会了家庭消费购买主力人群如何利用支付宝付款,增加了大量地支付用户,让所有人了解了支付宝的所有支付场景。马云这次赚大了!

三互联网企业的野心
        我们知道互联网企业不按常理出牌,需要不同的商业模式来扩展其客户和企业发展,阿里也是一样,其需要不停的寻找新的战场来支撑起企业高速发展和市值。传统行业市场巨大,留给阿里的空间巨大,现在线下收单就成立支付宝的一个突破口。
        阿里玩得起,银联可玩不起。一个快的,阿里双12可倒贴1个亿,一年补贴10个亿,如果面对线下收单的大肥肉,阿里一年贴个20个亿都不为过,银联一年的净利润才不过10个亿,银联玩不起。阿里手里还有团购,电商,物流,银行,融资等武器,如果综合发力,银联会很惨。支付场景和渠道这次被阿里强势渗透,不仅仅面对银联,信用卡也要想想自己的未来了。
四  支付宝未来对金融行业是多么的可怕
   支付场景对金融行业十分重要,失去了支付场景,银行将流失大部分金融服务功能,银行卡包括信用卡将会失去应用场景。失去了支付市场,银行将失去客户,失去未来几十万亿的消费金融市场,支付场景可以认为是银行金融服务的一个最重要的护城河。现在阿里正在进入各种支付场景,支付宝队各种支付场景的渗透将是将对金融行业的巨大挑战,银行的噩梦即将开始,未来阿里和银行将迎来一场恶战。
     历史将记住2014年12月12日,中国线下收单的市场从此会被颠覆,支付宝正式向银联发起挑战,通过双12的活动,大规模进军线下收单市场。现在是小金额消费补贴,未来的大金额消费补贴例将会成为可能,如旅游、家电、装修、高端消费、高端餐饮、宾馆酒店等大额支付场景,阿里集团将会采用何种方式进入让我们试目以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