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 录
绪言
上篇 人与经济
第一章 经济的本质属性在人不在物
第二章 关于人本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第三章 从人本立场研究经济形态发展变化
中篇 货币与经济
第一章 关于货币的再认识
第二章 关于宏观货币运动Ⅰ
第三章 关于宏观货币运动Ⅱ、
第四章 关于宏观货币运动Ⅲ
下篇 市场与经济
第一章 关于市场与市场经济
第二章 关于市场与计划
第三章 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绪    言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873-1882年)
人类经济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其主要内容是生产、分配(后来又发展为流通、交易等,可以界定为复杂再分配,都在广义的分配范畴内)、消费物质产品(后来又包括精神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进步的物质基础和根本所在。经济与所有人都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离开经济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研究经济和经济学,最根本的目的是通过综合分析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发展变化,掌握特点规律,抓住矛盾问题,认清基本原理,把握趋势走势,达到总结历史、指导现在、昭示未来的目的,从而更好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关于经济一词的由来、经济以及经济学的含义等等,中外专家学者已经论述备至。概括起来,经济学主要有两种内涵,一是经世济民之学,站在人的角度,为大众谋福祉,为人类谋发展;二是追逐利润之学,站在物的角度,为个人谋利益,为私利找借口。其余的种种观点大概都在这两种之中,或介于这两者之间。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提倡的“经济”一词就蕴含着“经世济民”的人文思想和价值追求。如《晋书·殷浩传》:“足下沉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隋王通《文中子中说》卷六“皆有经济之道而位不逢。”唐袁郊《甘泽谣·陶岘》:“ 岘之文学,可以经济;自谓疏脱,不谋宦游。” 宋梅尧臣《汴渠》诗:“我实山野人,不识经济宜。”清《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与参由明经高第为沁源令,吏治明敏,清节著闻,秩满擢新宁守,才品经济尤为世重”等等。
但相当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学理论一直比较枯燥乏味、晦涩难懂,特别是当代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一系列玄之又玄的名词、概念、模型、曲线、符号等等之后,经济学距离普通大众则越来越远,大部分人包括一些应该掌握和使用经济学知识的ZF官员、企业家、管理人员、高级雇员和小商人等,对经济学往往是望而生畏、敬而远之。经济学作为一门事关所有大众的社会科学亟需返璞归真、追本溯源,真正实现大众的经济活动必须要有大众的经济学,要能够为所有的人和整体的人服务,而不是仅仅为少数人服务,才能真正指导和推动人类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总结众多成功的理论体系和学术研究的共性特点、基本方法,可以从理论本质(哲学方法)和外在实现(领域要素)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搞好学术研究,必须从哲学高度把握根本矛盾、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从外在实现找准常量因素并把常量因素研究好、研究透,才能夯实理论基础和学术平台,然后才能更好地研究和把握变量因素、应对各种变化,真正做到在各种发展变化和具体现象面前,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思路清晰、措施清楚。
一方面,从理论本质(哲学方法)看,必须先找准对研究领域决定意义最大、最根本的矛盾存在,即决定和影响研究领域所有发展变化最根本、最重要的那一组对立统一的矛盾,研究透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内因和外因及其相互作用和内在关系,研究清楚矛盾运动发展的特点规律,研究清楚矛盾存在变化的环境体系。就人类经济活动而言,根本矛盾是人与物的矛盾,这一根本矛盾的主要内容为人的发展与物的发展相互之间的内在互动和复杂运动,其中人的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内因所在,物的发展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和外因所在,具体可以表述为人的发展水平决定物的发展水平,有什么样的人的发展水平就有什么样的物的发展水平,物的发展水平反作用于人的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从外在实现(领域要素)看,最基础和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研究领域常量与变量的关系。常量因素具备普遍性、贯通性和系统性特征,时时处处存在,并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变量因素则不具备普遍性、贯通性和系统性特征,往往是局部存在、暂时存在或个别存在,不具备决定性、主导性的地位和作用。纵观人类经济活动,最重要的根本矛盾是人与物的矛盾,真正对经济活动有普遍性、贯通性和体系性影响的常量因素主要有三个:人、货币和市场,与人类经济活动相伴随、共发展。其它所有经济现象和经济因素,在理论上都能够从上述三个因素出发得到合理解释,在实践上都能够由上述三个因素出发得到有效实现。
人是人类经济活动先天既然存在的决定性常量因素。没有人的存在就没有所谓的人类经济活动。人在经济活动中始终占据最具有革命性、决定性的主导地位,是所有经济矛盾和问题的主要方面和内因所在。深入研究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发展变化的特点规律、内在机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经济的本质、基本规律和趋势走势,切实站在人的立场,确保经济活动的正确方向和道路。
货币是人类经济活动后天发展形成的关键性常量因素。货币一旦产生,就对经济活动产生极大地影响和反作用,其可以与一切物相交换的职能和功效,使其能够代表所有的物成为根本矛盾次要方面的代言物,充分反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并影响经济的整体运行,成为最关键的物的要素和仅次于人的经济要素,可以代表所有的物与人形成了对立统一的内在关系和复杂运动。深入研究货币发展变化的特点规律和内在机理,有助于更好地驾驭和使用货币,切实从根本矛盾的次要方面和外在的、物的角度出发,更好地驾驭经济活动。
市场是人类经济活动内在互动集成的系统性常量因素。所有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的内在互动和共同作用组成了市场。市场一旦形成,就可以凌驾于任何人和物之上,谁不尊重、顺应市场,谁就被市场所淘汰。小自一人一物,大到一国一域,都不能违背市场。深入研究市场特点规律和内在机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好把握各经济要素内在互动的复杂运动,切实从体系高度,保证经济活动持续健康稳定运行。
如果把人类经济活动及其体系比作一个不断发展的生命体,人应该是大脑、神经中枢和思想灵魂,货币及其衍生物应该是血液、造血系统及供血系统,而市场就是剩下的全部。没有人,就没有生命体的一切;没有血液,就没有强大的心脏,也没有营养和血液的输送;没有市场,生命体就失去发展变化的依托和环境条件。三者相互相成,各司其职,共同构成了人类经济活动及其体系,并不断推动经济体系的升级换代和发展进步。
当今中国,正处于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这是一项前无古人、举世无双的伟大实践,更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经济理论的指导。实践证明,前苏联和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只能借鉴,新中国成立60多年和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教训亟需系统总结、创新提升,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更好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向前、领航时代。
中国古代追求“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当代中国,必须追求“马列注我,我注马列”。研究经济与经济学,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出发,从历史的、全面的、系统的、辩证的角度,用大众化的语言,研究分析人和货币两大贯通性定量因素,伴随经济活动发展变化的基本轨迹、主要特点、基本规律和内在原理,并从中探索、梳理和归纳经济活动和发展变化的基本原理、特点规律,从而为更好地了解经济、认识经济、把握经济、驾驭经济提供参考。这也是本书定义为《经济基本原理》的原因所在。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有一系列人提出关于人本经济的概念。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相关重大思想以来,人本经济以及人本经济发展观的概念和理念进一步被学术界广泛认同,并把以前的经济发展理念称之为物本经济发展观,提出两类经济发展观不是从真理观、人类利益统一性或自然观的角度的区分,而是从价值观、人类利益对立性或社会观的角度的区分,物本经济发展观以物类增值为本,主张经济个人主义和片面的人类幸福,将人类仅仅当作手段。人本经济发展观以人类增值为本,主张经济人类主义和全面的人类幸福,将人类当作目的。两类经济发展观在经济发展的方向、方针、方式和方法上存在基本区别,同时在理论渊源和理论内容上存在基本联系,因此,在实行人本经济发展观时,既要划清其与物本经济发展观的界限,又要扬弃物本经济发展观。
如巫继学认为,人本经济学是一种对经济学新的分析框架与理论建构。以往的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都把物质财富的生产与分配作为研究对象。面对刚刚从贫穷与饥饿挣脱出来的人类来说,经济学创始期有理由以物为中心、为元本、为主体、为基点,这种对象取向的经济学,实质上是以物为本的经济学。相反,作为一门成熟的经济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必然将经济生活中的人作为对象,必然以人为中心、为元本、为主体、为基点来展开理论体系,这种对象取向的经济学,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学。
相对于以往的物本经济发展观,有关人本经济学的思想理念,是巨大的的发展进步,但本质上还未超越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和高度,同时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具体理解和具体运用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将自主劳动首次引入社会主义经济学领域,并以此为基点形成一种对经济学新的分析框架与理论建构。从理论上来讲,没有坚持新唯物主义的哲学立场,没有从“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即人类整体角度出发,没有认识到从人类整体来说有史以来所有经济活动都是内在的自主劳动。自主劳动并非社会主义所独有,各种所谓的自主和非自主的劳动都是整个人类自主劳动的具体实现,这种实现在社会主义更加全面深入充分,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和贯通性特征,已经从人类整体的内在自主可以发展为绝大部分个人的内在自主。结果导致自主劳动这一理论基点的理论贯通性和历史积淀性有所不足,其人本经济学术体系的根扎得还不够深。
第二,提出以人为中心、为元本、为主体、为基点来展开理论体系,但同时认为“所谓的经济关系,就是人与人在经济活动中的相互关系。”“经济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对经济关系的研究应以人的经济活动为中心。”没有看到经济活动中人与人只有通过物才能产生关系,只看到了人这个主体,而没有看到物这个客体,没有深刻认识到人与物的关系才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和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只是抓住了人类经济活动根本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忽视了矛盾的次要方面,在理论方法上重蹈物本经济学之覆辙。结果导致学术研究和理论构建顾此失彼、有失偏颇,其人本经济学术体系的丰满度和均衡性还不够充分。
第三,由于上述理论基点和理论构建的不足,导致其一系列学术表述和具体运用还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以下试举几例:①“社会主义社会消费是劳动者的消费,劳动的消费的本质是发展性消费。” 纵观人类所有经济活动,消费可以分别生存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两个部分,生存性消费是基础,始终存在;发展性消费是能动,不断发展。从历史发展趋势看,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活动中发展性消费的比例越来越高、普遍性越来越广,而不像以往的私有制社会,有的人可能只有生存性消费,发展性消费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比较精确的表述可以是“社会主义消费是全体自由劳动者的消费,本质上是以发展性消费为主体、主导和主流的消费,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人的更大的自由发展。”②“在具体的意义上说,以科学价值观为前提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更应重视‘人’、更应成为人本经济学。”虽然在形式上表明了人本的立场,但在理论本质上还处于人本工具论层次,还未到达人本实质论。一个“重视”体现的是人作为客体的被动,而不是主体的主动,到发展到人本主体论层次还需要有质的转变。从人本主体论层次而言,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在具体的意义上说,以科学价值观为前提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充分尊重遵循‘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本经济学。”必须是“尊重遵循”,“重视”的性质、力度和效果还远远不够。③“商品经济存在的所有制环境,必然要求有既体现个人利益的不同所有权又体现公共利益的统一所有权同时并存;而主体公有混合所有制的二重结构,正是商品经济这一内在要求的一种实现形式。”这一点有本末和因果倒置之嫌。首先,到底是人本还是物本?所有的“利益”二字,理论本质的立足点都是物本,而不是人本。其次,到底谁是谁的实现形式,历史实践是先有所有制,然后才有商品经济。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可以表述为:“商品经济情况下,个人利益的实现与共同利益的实现同时并存,进一步确保了人的劳动价值的有效实现,并激发和调动人的劳动的积极性,以此充分反作用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到所有制的变化。”还是其它一些表述,也有需要商榷和完善的地方。

第二章 关于人本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本经济学?什么样的人本经济学才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经济学?理论实现的关键,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切实从人本的立场和角度,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是非对错,然后才能真正把人本的内涵搞清楚。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本思想
迄今为止,从人的立场和角度研究经济,最具有代表性的仍然是马克思创立的社会经济形态学说,第一次把社会经济形态范畴的建立,揭示了同一发展阶段的各种社会现象的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
在对生产关系的研究和阐述中,马克思主义充分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在生产活动中的关系如何,劳动成果如何分配。同时,马克思主义还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的因素则是生产力中的主体性、革命性因素,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第一次从哲学、历史和社会的立场、角度和高度,阐述了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人本经济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本思想的表述不足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关键问题具体阐述中没有充分表现人本立场和观点,虽然提出了人是历史的主人,但政治经济学侧重于阶级斗争的理论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因为利益这一阶级斗争中的原动力和核心问题,使人本的理论阐述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也没有讲清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区别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后人的理解和实践。
首先,“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而不是“谁拥有生产资料”,虽然理论本质在人,但具体表述以物为主语,而不是以人为主语,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实践者。导致的后果就是,在具体理解和实践时,往往把普通大众对生产资料的被动拥有简单等同于主动拥有,只要“有”了就行。因此,主动“拥有生产资料”和自主使用生产资料的人本权和充分度难以得到保证,并在具体实践中只有理论上的拥有权,而没有具体的使用权,人本的实质意义不足。
其次,“劳动成果如何分配”,而不是“谁来分配劳动成果”,也没有充分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导致一个直接的理论后果和实践后果,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实践者,在解读“分配劳动成果”时,大部分是在“如何分配”上打圈圈,没有充分认清“谁来分配”才是“如何分配”的根本问题和人本要求,并自然不自然地忽视了“谁来分配”这个关键所在,理所当然地把自己当成了分配的主人。
因此,充分突出人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理论应该如下表述:谁拥有生产资料,人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关系如何,谁来分配劳动成果。尤其是“谁来分配劳动成果”,才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和实现途径,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劳动成果分配权,其他任何权力都是空话或笑话。这也正是当今中国在利益分配领域始终众说纷纭而又难以获得绝大部分满意的理论原因所在。
第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理论组成上以政治学为主、经济学为辅,侧重于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兼顾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同时人与物的关系研究主要是为人与人的关系研究服务,在很大程度上更适用于人类的社会性实践尤其是阶级斗争领域,其本身并没有任何错误。但实际后果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实践者混淆了政治实践与经济实践内在规律和侧重点的不同,没有充分认清:在获得革命政权的政治斗争中“坚持阶级斗争为纲”可以,在获得革命政权后的所有制改造中“坚持阶级斗争为纲”也可以,但在后来的经济建设中“坚持阶级斗争为纲”就完全不可以;面对资本主义封锁遏制和战争威胁,在国际领域“坚持阶级斗争为纲”也可以,但在国内经济实践中“坚持阶级斗争为纲”就完全不可以。一个更严重的后果就是,相当一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实践者在运用政治斗争科学理论和成功经验指导经济建设实践受到挫折时,没有从自身找原因,也没有重新从马克思主义那里追本溯源、寻找智慧,反而产生怀疑和动摇,从机械教条主义这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最终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大崩盘、大溃败。
但总结这些成败得失,根本原因不在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本身没有错,有的只是后来人的误解、误读、误用;误解误读误用的内在原因也不在于马克思主义,而是这些人自身从来就没有人本的立场、观点,或者是原来有,但成功之后被惯性思维和既得经验束缚了,身居高位之后被权利和私心杂念蒙蔽了,不仅不懂、不会,甚至从内心深处根本就不愿意,去真正理解人本、实践人本、追求人本。
这些失败和挫折,并不是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和过时,而是进一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不坚持、不发展、不运用马克思主义就会犯错误、走弯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现代化改革开放中,中国共产党人痛定思痛,终于取得了新的发展和成功。














一、关于货币要素的形成与发展
目前,我们在货币形成和起源方面,只看到一般等价物的产生,并以此作为货币产生的标志,仅仅把货币当成一种物,没有真正透过现象看本质,没有从货币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素出发,难以全面系统地研究货币孕育形成和发展变化的过程,进而无法科学掌握货币的内在属性和发展变化规律。
综合来讲,任何货币都应该具备四个基本要素:物质形态、价值、价值形态和使用价值。其中,物质形态指币材,是货币的物质载体;价值指货币凝结或代表的无差别劳动量,是货币的实现基础;价值形态指货币不同发展阶段的价值体现形式,是货币的核心属性;使用价值指货币的基本功能,是货币的具体运用。
一方面,从外在形式上来讲,货币是从社会产品和商品中独立出来的,与任何商品一样,都应该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价值和使用价值。
另一方面,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同时必须具备超越一般商品的内在属性——价值形态,这是货币之所以成为货币的核心所在。
纵观货币的发展历程,在物质形态上,先后经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银行券、纸币等;在价值上,对无差别劳动的认可程度和范围有一个不断拓展和扩大的过程;在价值形态上(追溯至货币起源),先后经历简单价值形态、扩大价值形态、一般价值形态、固定价值形态和信用价值形态;在使用价值上,先后形成价值尺度、交易媒介、调控手段、贮藏工具、支付手段、计量单位和世界货币等功能。
货币形成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复杂过程,货币的基本因素不是一下子就全部到位,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