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资本论》商品的交换价值是虚幻存在〈四〉
实际上,当下在中国民间产生马克思哲学史研究室的理思,是运用马克思哲学创立“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原理和方法,来展开对《资本论》的揭批。而且已经掌握了充分的事实在证明,《资本论》是一部“赚钱论”的书。
也可以这样说,《资本论》确立“商品”的实质,是抽象存在。实际上,商品不是产品,因为产品是现实存在。实际上,商品不是生产的对象,而是经销的对象。实际上,就是从我们生活的时代来看,产品既是生产的对象,也是营销的对象。那么,从这个前提来看,商品已经退出经济学研究的范畴,因为产品既是商品生产的对象、也是商品经营的对象。那么,《资本论》确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来研究,只能是无用劳动。
实际上,“价值”的抽象存在,是值钱。然而,“价值”的有用方面,那不是在抽象存在,而是在现实存在。同时,抽象存在的商品与抽象存在的价值的结合,就不是在对现实存在的“有用”的抽象,而是对“值钱”的抽象。这样看来,在《资本论》中的“价值”,实际上表述的是值钱,而不是有用。
由此看来,《资本论》确立“商品”的“价值”的“使用”和“交换”的抽象研究,实际上是马克思一生中投入的无用劳动。
因为,“使用价值”的现实存在是使用货币;“交换价值”的现实存在是交换货币。可是,在人类社会生存着的劳动者的劳动,那不是为“使用货币”而劳动,而是为现实生活即生存下去而劳动。
那么同样,在人类社会生存着的劳动者,也不是为“交换货币”而劳动,而是为现实生活即生存下去而劳动。法定的货币,只不过是有用劳动与有用劳动在交换的媒介。这就是一个国家的法定货币的现实意义。
因此,任何经济学研究的方向和途径,应当确立在搞活经济的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进程而研究,才是有用劳动。
然而,如果经济学仅仅是为了提供赚钱而研究的话,实际上是在用意识等于生活、在用意识替代生活。
实际上,为赚钱而研究的经济学,只能在微观经济即个人、家庭、企业的经济活动起到现实作用,对于宏观经济即国家、公益、世界的经济活动,是障碍、是阻碍,这种赚钱为目的的经济学,在宏观经济中的最后,在导致的社会结果是少数人钱赚,而多数人缺钱。将宏观经济当成微观经济一样是钱赚为目的的话,只能是赚的钱越多,而生活必需品也就越少。因此,这种为赚钱的微观经济学来充当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前提,是制造普遍贫穷的无用劳动。
因此,有用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前提和根基,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推动历史(经济)进程,从而加快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从而加快推动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从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这才是有用劳动经济学研究理论的前提和根基。
可是,《资本论》立足在抽象的一般前提研究,只能让读者而看到的只是在:
“每一个商品所有者都只想让渡自己的商品,来换取别种具有能够满足他的需要的使用价值的商品。”(《资本论》〈根据作者修订的法文版第1卷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月第1版、第66页)。
实际上,在人类生存的任何时代,都能看得到在现实的具体之中的“每一个商品”的“所有者”,是在将自己的劳动成果的果实出卖给他人,并由此而换取货币:并由此去“取别种具有能够满足他的需要的”必需品,而不是“使用价值”。由此证明,《资本论》说的“使用价值的商品”是纯粹的值钱意识,而不是在对生活有用的必需品。由于《资本论》为“赚钱论”,所以《资本论》说: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交换对于他只是个人的事情。另一方面,他想通过他所中意的任何另一种具有同等价值的商品来使他的商品作为价值实现,而不问他自己的商品对于这另一种商品的所有者是不是有使用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交换对于他是一般社会的行为。但是,同一行为不可能同时对于一切交换者只是个人的行为,同时又只是一般社会的行为。”(同上卷、上页)。
那么,我们运用马克思哲学在创立的观察和考察的方式,来理解在现实存在的“个人的事情”,实际上也是社会成员的大家的事情。因为,个人的劳动也是社会成员的大家共同的劳动的某个部分的补充。实际上,在人类生存的社会,是由国家的法定货币,在作为劳动者的有用劳动在生产、在服务、在经营的“果实”的“替代品”即货币。换言之,一个国家的法定货币,它的现实存在那是劳动者的有用劳动在生产、在服务、在经营的“果实”的“替代品”。这才是集大成经济学在对法定货币的现实存在的定义。
实际上,在国家的法定货币的单位,它是以“十”来进位。然而劳动者的劳动日,却是以“八”来计算。这样看来,以“十”进位的货币量与以“八”来计算的劳动日,自身就存在着是不同等的进位。那么,《资本论》在说的“具有同等价值的商品来使他的商品作为价值实现”的货币量,是从哪来的“同等价值”的“价值实现”呢?
理当说,货币与劳动日的计算单位的差额,实际上是构成劳动日所得到的货币量的不能等同的根源。
因此,《资本论》在确立“使用价值”的实质,是使用货币,而不是使用必需。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资本论》确立的“交换价值”是交换法定的货币,而不是交换有用劳动的果实。因此《资本论》是一部虚幻存在的幻想著作。
实际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的,那就是针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而展开的。
可是,《资本论》却是在确立“一般社会的行为”来替代有用劳动的行为。实际上,《资本论》在确立的,原来是马克思哲学在批判“抽象关系”的一般“抽象存在”的复活。也就是说,《资本论》是马克思哲学在批判一般“抽象关系”的一般“抽象存在”的复活。而且《资本论》也是这样说的:
“我们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对每一个商品所有者来说,每个别人的商品都是他的商品的特殊等价物,从而他的商品是其他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同上卷、上页)。
这个“一般等价物”即“特殊等价物”的实质,是虚幻物,而不是现实物。因此,《资本论》在说的“仔细看”,是在看抽象的一般,而不是看现实的具体。
实际上,在现实的具体存在的商品是产品的化身。然而作为产品的化身来说,商品的价格也不是产品的价格。实际上,在市场上的商品是在产品的价格上的加价。因此,在“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就不是产品的“等价物”。然而,中国民间产生的集大成经济学的研究前提,是研究如此减少商品的加价,从而扩大服务性的劳动就业,来减少商品的加价,让产品直接入到消费者的手中。
可是,《资本论》却坚持的不是在现实的具体的前提思考,而是在抽象的一般的前提思考:
“我们的交换者在他们的困难处境中是象浮士德那样想的:起初是行动。因此他们还没有想就已经做起来了。他们的天然本能只是要证实商品本性所产生的规律。他们只有使他们的商品同任何别一种在它们面前表现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相比较,才能使他们的商品作为价值,从而作为商品相比较。”(同上卷、上页)。
实际上,《资本论》在说“他们的天然本能只是要证实商品本性所产生的规律”,也不是马克思的研究问题。实际上,《资本论》的研究问题,是要打开“他们只有使他们的商品同任何别一种在它们面前表现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相比较,才能使他们的商品作为价值,从而作为商品相比较。”
但是,由于《资本论》是立足在抽象的一般的前提思考的观点表述,所以《资本论》也就无法从“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相比较”,来实现劳动者在各自投入的有用劳动的公平交换。
实际上,如果我们立足在现实的具体的这个前提,来思考劳动者的行动的话,那么经济学在研究劳动者的行动,就应当将货币量与劳动量的果实等价,而不是将“等价”确立在“商品相比较”。
诚然,中国民间产生出的集大成经济学要研究的是如此确立:劳动日与所获得的货币量来作为相比较的等价。只有这样做,才有可能使劳动者在共同的有用劳动的现实的具体中,所获得的货币量是与劳动量是相等价的公平报酬。
集大成经济学研究室 理思 于阳新 2014-12-29日
考证《资本论》商品的交换价值是虚幻存在〈五〉
集大成经济学研究室的理思请读者来读一读,马克思在“1844年上半年”在研究《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的这篇文章,在评述詹姆斯.穆勒对货币的定义:
“穆勒把货币称为交换的媒介,这就非常成功地用一个概念表达了事情的本质。货币的本质,首先不在于财产通过它转让,而在于人的产品赖以互用补充的中介或中介运动,人的,社会的行动异化了并成为在人之外的物质东西的属性,成为货币的属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1979年9月第1版,第42卷第18页)。
理当说,马克思哲学在对货币哲学的看法,那是在考察现实存在的货币的现实作用,从而认为穆勒“把货币称为交换的媒介”的这一定义,是十分准确的。
同时,马克思在现实中也观察到一个铁的事实:“货币的本质,首先不在于财产通过它转让,而在于人的产品赖以互相补充的中介活动或中介运动”。也就是说,马克思哲学认为货币是“人的产品赖以互相补充的中介活动或中介运动”。这是马克思哲学在对詹姆斯.穆勒的货币定义的补充,而且是对货币哲学作出更科学的定义。
同时,马克思哲学在通过考察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现实存在,并认为它是“人的,社会的行动异化了并成为在人之外的物质东西的属性,成为货币的属性。”由此可见,在现实存在的“物质东西的属性”与“货币的属性”是不可分割的社会属性。换句话来说,马克思哲学在确定“物质东西的属性,成为货币的属性”,应该是在将“有用劳动”的果实与法定的货币的这两者,而当成是现实存在的不可分割的属性,是马克思哲学在对货币哲学的科学概括。
那么,经济学家在将赚钱(货币)作为是宏观经济学(即国家经济、公益经济、世界经济)的前提研究,是错误的。当然,经济学家在将赚钱(货币)作为是微观经济学(即个人经济、家庭经济、企业经济)的前提研究,这是十分正确的。
实际上,宏观经济学应该是国家经济、公益经济、世界经济的调控经济的研究范畴。然而,调控经济的现实存在,是调控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均衡,并以此来确定财政赤字的究竟是多少,才是确定财政赤字是否安全的现实前提。
然而,当代社会仍依赖传统经济学在用税收(货币)量,来确定财政赤多少的这种方式,是片面的。
因为,货币在宏观经济中的现实作用,只能是中介活动即媒介的牵线人,因此,货币不是宏观经济的宗旨。
实际上,货币在现实存在的宏观经济的宗旨,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中介,它是推动经济发展进程的牵线人即媒介。
因为,我们看到经济发展和经济进程的现实存在,是货币量与必需量的两者,而不只是货币的一者。因此,在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前提上的货币量与必需量的两者,那是不可分割的经济发展和经济进程的现实存在。
因此集大成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学不能将赚钱作为宗旨来研究,而应该将货币量与必需量当做是生产与消费的均衡宗旨的这个现实前提来研究,才会起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才会起到是推动经济发展进程的源泉。
实际上,微观经济是个人经济、家庭经济、企业经济的生产经济、服务经济的研究范畴。应该说,在生产经济、在服务经济的现实存在,才是需要货币来生产、来服务;来生活、来支撑。这样看来,微观经济在现实存在的宗旨,才是以赚钱(货币)为宗旨。因为,只有微观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是货币、在推动经济发展进程的源泉也是货币。所以只有微观经济即个人经济、家庭经济、企业经济,才是以赚钱为宗旨。
然而,《资本论》不是将“穆勒把货币称为交换的媒介,这就非常成功地用一个概念表达了事情的本质”看待。应该说,《资本论》不是从“现实关系”的“现实存在”认为,而是从“抽象关系”的“抽象存在”认为:
“货币是在交换中自然形成的结晶,在交换中,各种不同的劳动产品事实上彼此等同,从而转化为商品。”(《资本论》〈根据作者修订的法文版第1卷翻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月第1版、第67页)。
由此可见,《资本论》在把“货币”当作是在经济活动中的获取对象。换言之,《资本论》确立“货币是在交换中自然形成的结晶”的目的,也就使货币在交换中失去是“中介活动或中介运动”的现实作用。这就说明,《资本论》研究的指导思想,那不是马克思哲学,而是黑格尔哲学。
然而,我们在现实存在所看到的产品生产,那不是《资本论》说的“各种不同的劳动产品事实上彼此等同”,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实际上,在现实存在的劳动产品不是“等同”的,而是不等同的。实际上,在现实存在的劳动相同的是劳动时间。而且在现实存在的劳动时间在技能方面和付出劳动量方面,也不是等同的。这样,也由于《资本论》在研究前提上,脱离了现实存在,脱离了历史进程,所以《资本论》在以下观点也是个错觉的认为:
“交换的历史发展,使劳动产品越来越具有商品的性质,同时使商品本性中包含着的对立,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也发展起来。交易的需要本身迫使人们赋予这一对立以躯体,要求产生一种可以感觉到的价值形式,这个需要一直存在,直到由于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这种二重化而最终取得这个形式为止。”(同上卷、上页)。
实际上,交换的现实活动,是以货币的这中介、这个媒介来实现交换、来完成交换。理当说,交换不是货币为宗旨,而是生活和社会的必需为宗旨,才是现实存在。
劳动产品是生活和社会的必需品,才会有价值。然而,如果劳动产品不是生活和社会的必需品,就没有价值。这才是在现实存在的真实性。
然而,在我们生活的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的现代社会,产品已经直接进入到消费者手中。那么《资本论》在认为“使劳动产品越来越具有商品的性质,同时使商品本性中包含着的对立,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也发展起来”的这一观点,那是过去的历史,而不是现在的历史。
实际上,价值在有用的方面,是抽象存在,而不是现实存在。那么,价值在值钱的方面,虽然仍是现实存在,但也不是同生活和社会的必需品,能分割成独立的抽象存在。实际上,价值在值钱方面,也是与生活和社会的必需品不可分割的现实存在。
因此,《资本论》立足在抽象关系的抽象存在认为:“交易的需要本身迫使人们赋予这一对立以躯体,要求产生一种可以感觉到的价值形式,这个需要一直存在,直到由于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这种二重化而最终取得这个形式为止”的这一表述,是错觉。
因为,我们在现实存在看到“交易的需要本身”,它是货币与产品的两者来形成的交易。也就是说,货币与产品是不可分割的交易。
实际上,在“交易的需要”中,也不是需要“价值”,而是需要用货币来购买产品,购买是从中用产品来赚取利润即货币。这才是在现实存在的“交易”的“这个需要一直存在”。
实际上,在现实存在的交易,商品离不开用货币来实现的卖买(交易),如果说离开了其中的一者,就不能成为交易形式。
在现实存在的产品(商品)是用货币卖来的。那么商品卖来做什么呢?是为了买给必需者并从中赚取利润率即货币。这才是我们通过观察在现实存在的“商品和货币这种二重化而最终取得这个形式为止”的真实性。然而,按照《资本论》在以下所说的:
“可见,随着劳动产品向商品的普遍转化的完成,一种商品向货币的转化也就完成了。”(同上卷、上页)。
实际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人们,不是“一种商向货币的转化也就完成了”,再也没事可做的了。实际上,劳动者在现实存在中是用自己的有用劳动来换取货币,再用货币来购买生活必需品。
理应说,货币不是生活和社会的必需品,而是劳动者在用各自的有用劳动来换取货币,再用货币来购买生活和社会的必需品。这才是我们通过考察现实存在而看得到的事实。
集大成经济学研究室 理思 于阳新 2014-12-30日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