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的理解
关于产业规划,其实业界、学界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相关实践研究,也给出了比较明确的概念解释。作为从事该行业的人员,我认为理解产业规划,应着重把握三个关键词,从空间、时间与体系等多维度去理解。
第一,从空间的角度来看,产业规划应在有限空间内使产业效能得到极大化发挥。这就决定了园区/区域产业体系的打造,重点应是在土地集约化利用的前提下,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占据价值链的高端环节。通过产业集群的构建,突破企业与单一产业的边界,利用其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带来的要素共享、规模效益与产业配套等优势,提升园区/区域的整体的产业竞争力。而占据价值链的高端环节,推动产业向高附加值、集约型方向发展,由此推动园区/区域的整体实力。
第二,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产业规划应是一个基于现状,面向未来的过程。首先,产业规划往往需要具备兼顾长远的时间观。一般情况下,产业规划都要考虑五到十年的规划期限,时间跨度非常之大,这就需要对产业规律和时代发展趋势的敏感度的把握,对产业定位、产业选择与产业体系等核心内容构建的前瞻性与科学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次,不可预见因素的增多决定了产业规划需要有动态调整的余地。引入规划适时效果评价机制,定期检测适时效果并进行适时调整就成为产业规划不可或缺的步骤。
第三,从体系的角度来看,产业规划应是多元的逻辑体系的集成。首先,产业规划体系应与法定硬性规划体系互为补充,软硬结合。硬性规划往往在空间布局优化、基础设施配套与管理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都有详尽规定,产业规划的相关思路要以法定硬性规划作为重要参照。而产业规划也能够有效解决硬性规划无法提供的产业定位、管理运营、产业集群与发展战略等核心内容。其次,有较高参照意义的产业规划应具备科学的完备的规划体系。包括产业发展定位、产业体系、产业链打造、空间布局、保障措施与实施方案等内容都不可或缺。
二、问题的思考
1.产业规划与市场选择的孰优孰略。
在本人不长的从业经验中,耳闻很多关于产业规划的议论与质疑,其中最为尖锐的说法认为,产业规划根本无用,其依然是受计划经济影响下的产物。乍听颇有道理,很多产业规划机构由于受项目周期压力的影响,很难对产业进行深入的分析,往往只是原有方案、文献资料的梳理整合,缺乏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深刻研究。加之受中国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这一特殊国情影响,市场瞬息万变,波动区间较大,导致招商竞争激烈,重点招商对象往往与产业规划中的相关内容背道而驰。因此,如何平衡规划与市场选择的固有冲突,产业规划与市场选择孰优孰略成为产业规划从业人员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
2.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厚此薄彼。
在从事产业规划的实践当中,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国内的产业咨询机构,甚至包括麦肯锡、罗兰贝格等一流咨询公司的产业规划案例中,为园区/区域构建的产业体系,大多集中在诸如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而盲目将传统产业等同于落后产业,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对区域内传统产业的存量盘活、转型升级的研究,这直接导致了产业规划不接地气的尴尬局面。这或许源于部分政府错位的政绩观影响,新兴产业的植入相对往往较为容易,能够快速做大GDP。但是如何在原有的低附加值基础上改造升级抢占价值链高端环节却是难题。其实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企业。广东的“腾笼换鸟”战略宣告失败已经昭示此路不通。而浙江扶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通过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在金融危机中产业竞争力得到了稳健的提升。
3.软、硬环境打造地位的天壤之别。
一般意义上讲,园区/区域的环境打造,主要包括软硬两个方面。特别是在产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下,针对产业新城的教育、娱乐、公共交通等软环境的需求也更为迫切。但由于硬环境,如标准化厂房、道路等基础设施是显性的,更容易彰显政绩,所以获得了更多的重视,“N通一平”成为很多规划项目的标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软环境,包括服务流程的优化、投融资机制的健全、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科研条件的改善与资源链接能力的打造等工作由于建设难度较大,却没有与时俱进,产业规划也未过多涉及,导致园区资源聚集能力不足,提出的产业发展目标无法实现。如很多产业机构为园区提出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学术氛围和科研交流条件,往往事与愿违,最终园区只沦为产业加工基地,仍处于产业链条中的低端环节。
4.对产业发展新趋势新业态的认识层次较低。
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其对产业园区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数据产业、云计算中心与智慧园区等新业态新概念都成为产业园区趋之若鹜的发展目标。但整体来看,这些产业新业态在产业规划中如何促进影响产业体系的构建等方面的研究依然阙如。比如如何通过构建大数据产业平台及产业数据的分享机制,来发挥其对产业决策与园区管理效率提升的作用?如何利用新兴的股权众筹模式,来拓宽园区企业的融资渠道?如何统筹国外内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科技资源,迎接工业4.0时代对产业的冲击?这些推动园区产业发展变革的新趋势新业态,产业规划界目前还没有更多的更深层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