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5228 15
2015-01-19

《资本论》理论与实践100个谬误及其原因


第一章  商品价值理论10个谬误



谬误3商品交换价值理论

马克思说:①“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又说:②“由此可见,第一,同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个等同的东西。。”(《资本论》,第一卷,49页)还说:③“因此,在商品价值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东西,也是商品的价值”(同上,51页)

我们在上一节已经进入了对商品交换价值理论的批判。我们必须继续指出,马克思在这里所做出的论述,都是对一种以物物交换方式的社会经济模式为前提和基础的。这种理论思维及其推理判断和结论,跟现代社会货币与商品交换方式的经济生活,可以说是格格不入的。

马克思关于商品交换价值的理论还包含有如下谬误:

首先,马克思将商品交换价值归属于“劳动”,并非是唯一的选择,因为商品交换价值还可以归属于“效用”。

虽然,马克思将商品交换价值归属于“劳动”,是他的思想理论权力,但是,将商品交换价值归属于“劳动”的理论逻辑存在不周延性,即不能够涵盖社会商品的全部类型。如果我们将商品交换价值归属于商品效用性,那么商品交换价值就涵盖了社会商品的全部类型。

我们在上一节中看到,马克思关于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商品交换价值与它们的使用价值完全无关的观点;关于商品交换价值中不含有它们的使用价值的一个原子的观点;关于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观点等,都是一种理论手段,是为了实现他的理论目的,即将商品交换价值归属于“劳动”。所以,上面摘录②提出的“一个等同的东西”和③所排除的“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的那些“天然属性”,而是“它们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不管以哪上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同上,51页)简言之,马克思理论逻辑是抽去商品交换价值中的使用价值,将商品交换价值归属于“劳动”,这样,就进入了商品价值的范畴,并由此与“劳动”、“抽象劳动”和“劳动时间”等一系列概念联系起来了,《资本论》理论开始起步了。由此可见,马克思在这里是对于商品价值理论做出的一次理论抉择,即他选择了劳动价值论,摈弃了效用价值论。然而,要建立劳动价值论就要在理论逻辑上必须排除或抽去商品使用价值,这就必然造成理论与商品生活的矛盾,也就是上文批判的内容,还有商品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不可能同时占有,详见谬误6。

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对于“劳动”与商品价值的这种联系并非完全看成是一种客观规律性,而是把这种联系当成“只是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马克思这种对商品价值内函的理解,是他的商品拜物教观点的心理基础。详见谬误4。因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即便追溯到原始人类发生的第一次物物交换的那一刻,双方交换的原因和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各自对交换物的效用的需求,而不是一种交换劳动或劳动时间的需求。虽然,在物物交换中包括因为了节省劳动时间而发生的交换,比如,某甲用一只山羊与某乙交换回一套弓箭。但这一交换事实的特征,仍是主要表现为双方对交换物的效用性的需求。由此可见,要把商品交换价值归属于“劳动”的合理性,是远远不及“效用”的合理性。但是,采用“效用性”也有一个缺陷,它面临着一个怎么样说明解释两物交换的量的比例是依据什么确定的问题。显而易见,劳动时间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选择。不过,它并不是马克思选择劳动价值论的决定性因素。将商品价值归属于劳动是沿着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理论路径前行,毕竟商品的形成是由劳动生产出来的物体,劳动与商品的联系既直观又客观。并且,马克思选择劳动价值论非常有利于实现企图揭露资本家阶级剥削工人阶级,进而达到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目的。然而,劳动价值论到了马克思阶段已经进入绝境,这时,效用价值论才顺理成章地登上经济学理论历史舞台。那就是19世纪八十年代初产生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即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在1871年出版《国民经济学原理》,英国的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在1871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法国出生侨居瑞士的马利·埃斯普里·里昂·瓦尔拉斯在1873年出版《纯粹经济学要义》等。他们在互不知情的环境中,几乎同时提出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经济学。

其次,《资本论》商品交换价值理论不能涵盖自然资源商品交换价值。马克思说商品“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同上,48页)同时马克思又规定商品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生产的结果(“具体的有用的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同上,60页。),但是“物的有用性”即商品使用价值并非完全是由人类劳动生产出来的,比如,天然气、煤炭、森林、鱼类、野生动物、自然金、自然铜等商品的使用价值都是自然力所造成的。如果以商品使用价值是由具体劳动生产的理论规定,那么这些商品就没有“使用价值”的内涵,这些物体就不能成为商品进行交换,或者说没有交换价值的属性。这样,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就不能涵盖这些商品。然而,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中,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就是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商品贸易而著称,石油和天然气是这些国家拥有国民财富的主要来源。

现在问题是如何对待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对于获取自然资源的生产的劳动性质,这个问题在谬误1中已经有了较多讨论,但那是涉及商品使用价值,这里则是商品交换价值问题。依照《资本论》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相联系的理论原理,这里涉及抽象劳动,然而,根据马克思给抽象劳动的定义:“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资本论》,第一卷,60页)如果仅仅从这个定义表述来看,抽象劳动涵盖了人类社会所有劳动类型,当然包括生产自然资源的劳动。但要联系具体劳动定义:“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同上,60页)来看,生产自然资源商品的劳动,则不符合这种具体劳动的规定性。根据马克思采取辩证思维逻辑对劳动性质的理论分析,抽象劳动与具体劳动是并列关系,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外延相等,只不过是内涵的性质差异;尤其是它们与商品二因素相联系,更加限制、更加牢固地规定了抽象劳动的适用范围,即它的外延是以具体劳动为限的。那么,马克思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是为实现自己政治目的服务,即将资本家阶级投资经营管理企业的劳动排斥在生产商品的劳动范围之外,建立起剩余价值理论的根据地。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二重性理论是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的缘故。不幸的是,具体劳动排除了生产自然资源商品的劳动,并限制了抽象劳动在理论逻辑上无力将生产自然资源的劳动纳入进来。由此可见,排斥自然资源商品交换价值是《资本论》商品交换价值理论的逻辑结论。

第三,《资本论》商品交换价值理论排斥科学技术生产商品交换价值。

众所周知,在马克思身处蒸汽机时代,科技生产水平与现今不可同日而语,但在德国、英国、法国的化学工业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马克思在《资本论》论证劳动价值论的过程,采取五种学术手段:一是设置“不变资与可变资本”,(同上,225页)详见谬误49,50。二是将“蒸馏器抽去”,(同上,241页)详见谬误24。三是明确规定“机器不创造价值”,(同上,424页)详见谬误25。四是“机器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同上,445页)详见谬误64。五是提出“总体工人”概念。(同上,556页)详见谬误29。通过这五种学术手段处理后,所谓劳动创造价值的主体被严格地限制在产业工人的活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源泉。显而易见,这种理论逻辑不仅仅使资本家阶级成为剥削者,还使除了产业工人之外,其他劳动者也不例外都成为剥削者,包括商业工人、科学家、知识分子等。然而,人们难道没有足够的理由对这种荒诞的、极端的、可笑的、幼稚的、虚构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提出批评吗?更为有趣的是,无数的学者仍是将荒唐的理论视作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而顶礼崇拜。这种社会思想状态实在令人叹息。

只要回到化学工业企业生产来看,如果没有蒸馏器及其设置,化学工业商品生产是绝对无法进行下去的。只要回到现实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现代工业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在高科技领域,机器人生产商品成普遍的制造模式,不用说人工劳动方式,简单的机器设备根本不可能生产出飞机的使用价值,也不可能生产彩色电视机的电路板和显像管等。但是,抽象劳动内涵规定性,排斥这些高科技产品和化工产品的商品交换价值的属性。

现在,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科技生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0~70﹪,中国2013年科技生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商品交换价值理论,则将科技生产的商品排斥在商品交换价值之外。

第四,一种物物交换的商品交换价值理论不符合货币与商品交换的价值形态。

摘录①所谓“商品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的观点,是一种物物交换的简单商品生产的价值关系的观念,不能解释货币与商品交换的复杂商品价值关系。

马克思在《资本论》一卷第一章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研究了从物物交换的等价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问题,但是,这里的“货币”是金属币,而不是纸质货币。众所周知,金属币与纸币是存在重大差异的,尤其是在20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美国总统尼克松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后,人们已经找不到货币与商品交换是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的任何客观上的依据了。马克思处在通行纸币的时代,《资本论》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经济,虽然马克思知道“简单的商品形式是货币形式的胚胎”(同上,87页)但《资本论》商品交换价值理论仍然处在金属币阶段,并未达到纸货币层次。下面是照原著摘录二个价值形式的表格就是证明之一。

表1:一般价值形式:(同上,80页)

1件上衣=                           

                           10磅茶叶=

                           40磅咖啡=

                          1夸特小麦=     20磅麻布

                           2盎司 金=

                           0.5吨 铁=

                          X量商品 A=

                            其他商品=

表2:货币形式:(同上,86页)

20磅麻布=

1件上衣=

10磅茶叶=

                              40磅咖啡=        2盎司金

       1夸特小麦=                                   

0.5吨 铁=

                             X量商品 A=

                              

人们知道,如果一种社会经济处在表2的金属币阶段,那么这个社会仍然是简单商品生产阶段,而不是资本主义机器大生产阶段。这也是证明《资本论》是古典经济学范畴。

在远古社会,人们实行物物交换,1匹布=2只羊。布可做衣服御寒,羊肉可用于充饥,它们的使用价值的属性不相同,两位生产者各自为了满足需要相互间交换,牧民需要布就用2只羊换取农民1匹布,换句话说,1匹布使用价值与2只羊使用价值是相等,是牧民与农民相互协商达成一致的交换的量的比例。

现代社会,不再发生这种交换关系了,而是用货币进行贸易交换。某甲用500元钱购买1只羊,而这500元钱可能是某甲一个星期打零工的工资,也可能是他出卖10只鸡的收入,还有可能是亲友赠送的礼金等等。对于某甲(实则对任何货币持有者)而言,货币已经将商品使用价值隐藏起来了,或者说商品使用价值已经被货币价值功能异化掉了,即某甲可用500元购买手机、服装、食品等任何商品。也就是说,在货币与商品交换关系中,商品交换价值已经不能用“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来说明了。在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关系中,货币持有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到任何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商品销售者出卖商品时,只需要收入相应额度的货币,而不需要获得任何商品的使用价值。

由此可见,马克思用物物交换的价值关系来论证复杂商品生产和货币与商品交换的价值关系,就是一种谬误。

最后,商品交换价值理论没有超出物物交换的等价交换的原始价值观念

《资本论》坚持“商品等价交换”原则表现在多个重要理论结构中,比如,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理论,资本总(循环)公式理论,价值规律理论,商品流通不创造价值理论等。详见谬误7。

事实上,只要通货是纸币,虽说它是依据金本位原则发行货币,但这时的商品经济已经不再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而是货币与商品的交换,这时所谓商品交换就绝对的不是“等价交换”。一个极其简单明了的企业生产经营过程是,企业生产商品需要购买商品来生产商品,生产出新的商品必须出售,达到收回成本和获取利润收益;如果货币与商品交换是等价的,就不会有人盈利,也不会有人投资开办企业发展生产了,就不会有企业发生亏损,更不会有的企业破产;就不会有商品经营者,就没有现代商业企业,就没有商品流通。

小结:《资本论》商品交换价值理论谬误,不仅表现商品使用价值的理论规定,即它无法容纳自然资源商品、化学工业商品、高科技商品交换价值的属性,而且也表现在对于处在货币与商品交换的社会经济理论分析,仍然坚持商品等价交换原则的基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1-19 23:37:51
效用理论,会形成经济泡沫,马克思的劳动时间理论却有不完善之处,但是目前没有比之更好的理论。

马克思是大量事实抽象出可用的实际标准,而你是夹杂太多特殊事例,以致无法可用的理想化。

所以,这不是马的不科学,而是你还需提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0 22:59:3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 13:22:14
jmszls 发表于 2015-1-19 23:37
效用理论,会形成经济泡沫,马克思的劳动时间理论却有不完善之处,但是目前没有比之更好的理论。

马克思是 ...
再也不会有比这更加错误的经济学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最终让工人农民没饭吃、没衣穿,什么都要发票供应,那当然不可能有泡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1 14:40:22
我还以为是陈天才呢,你应该去申请诺贝尔奖金,否则实在委屈了你这号人才、天才、鬼才、木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1-23 08:50:1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