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计划经济时期,有名人批判计划经济违背市场规律、价值规律,这是很可笑的外行批判,就好比批判男人没有月经一样。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两种不同的形式,各有各的规律,怎么能强行计划经济符合市场经济的市场规律、价值规律呢?
那么它们各有什么规律呢?两张图片基本弄清。
上图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图。
图中,容器E和C都是密闭的,它们的容积代表了资本家能够承受的产品的最大积压量。
最左边,泵1代表重工业,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制造出钢铁、汽油等原材料。泵2代表轻工业,把原材料加工成消费品。
最右边的容器代表市场,消费品从容器C供应到市场。该容器里面有一个活塞S,S下面有弹簧。该容器右边,从上到下有一排水龙头D;从上到下,表示商品的价格由高到低。当该容器是空的时候,S在最顶端。
当消费品注入市场的时候,活塞S被往下挤压。刚开始,最上面的水龙头能接到水,此时价格最高,只有最富的人的碗才能接到水。例如手机,80年代刚出现的时候,价格几万,只有最富的人才能买起。
消费品越来越多地被注入市场,活塞S就被逐渐往下挤压,消费品的价格逐渐降低,下面的水龙头依次能接到水。但是当消费品的价格低到成本价格时,就是当S被挤压到右边的黑点时,消费品不再注入市场,S也就不再往下降,最下面的水龙头仍然接不到水,穷人的碗里是空的。
此时容器C被充满,泵2被憋死,自动停止工作。泵2停止工作后,容器E不久之后也被充满,泵1也被憋死,自动停止工作。这就产生了经济危机。此时容器E和C内以及活塞S上面的东西就是相对过剩产品。
此时,资本家最迫切的希望就是人民赶紧消费,让容器E和C腾出空来。资本家恨不得把容器E和C以及最右面的容器捣烂,让水白白流掉,有些资本家不就把牛奶往河里倒嘛。有些经济学家甚至认为地震、战争都是好事。
消费品都是有寿命的。经济危机发生之后,消费仍然不停,等旧消费品报废之后,消费者就得买新的,这样活塞S以上的水龙头又会被消费者打开,容器C和E就先后开始有空了,泵2和泵1就先后开始自动工作。这就是市场的自动调节作用,也是看不见的手的自动调节作用。
工作后不久,又会出现上面的情况。这就是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的原因。
上面的图是计划经济的运行规律图。
本图和上图的最大区别是容器E和C都是敞口的,而且有阀门A。阀门A要手动调节。
最右面消费者的碗是放在水平面上的,因为计划经济里是供给制度,没有价格的高低变动。
因为容器是敞口的,所以没有过剩之说,也没有经济危机之说。
当消费者对某种消费品满足之后,ZF要关闭或关小阀门A,不生产或少生产这种消费品,将容器E内的原材料生产其它消费品。
为什么计划经济里没有过剩之说?
因为市场经济生产的是商品,而商品就必须卖出去,卖不出去就是过剩,就意味着亏损。计划经济生产的不是商品,即使分配不了也不是过剩,而是节余,是好事。例如,生产商品粮的农民,如果粮食卖不了就是过剩,他们就很痛苦;而自给自足的农民,生产的粮食不是商品,如果今年吃不了,就是节余,节余越多越好。所以,市场经济图里的容器E和C都是密闭的,计划经济图里的容器是敞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