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帖《两张图弄清楚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规律》里,计划经济的运行规律图被简化了,一些问题说不清楚。本帖把被简化掉的再加上,说明得再详细一些。
本图里,最左边的泵1代表重工业和农业,从自然界获取资源,生产出钢铁、粮食等原材料(本帖把粮食作为原材料看待,馒头、米饭、酒等作为消费品看待)。泵2代表轻工业,把原材料加工为消费品。B是水龙头,把消费品供应给消费者。
一个国家里,原材料的总产量就是这个国家的总收入。消耗掉的原材料,即消费品的总产量就是这个国家的总支出。假如今年全国共生产钢铁100万吨、粮食10万吨,这就是全国的总收入;假如今年全国共消耗钢铁80万吨、粮食8万吨,这就是全国的总支出。供应给人民的消费品就是人民的收入。人民消耗掉的消费品就是人民的支出。所以,一个国家的贫富,取决于原材料的产量,即泵1的功率。
资本主义经济学把税收当做国家收入。把卖东西(实际是国家支出)得的钱当做收入,简直就是开玩笑。《国富论》害人不浅。
通常,泵1的功率都很小,不够全体人民消费的,所以人民普遍都很穷,缺这少那,只有少数人富裕。
为了提高泵1的功率,就要多造泵1,即多生产采矿、冶炼设备、农机等。这时就必须把阀门A关小,把阀门C开大,将大量的原材料用于生产泵1。这个循环是局部的小循环,可以叫重工业循环。这个过程,生活消费品的产量比较少,所以人民会比较艰苦。但是长痛不如短痛,如果不提高泵1的数量,多数人民就会长期贫困。等泵1的数量足够了,再把阀门C关小,阀门A开大,这时就可以大量生产泵2及消费品,这时足够的消费品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给人民,人民的生活才能普遍都好起来。
上面的重工业循环可以最快速地提高生产力。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决定市场经济不可能存在重工业循环,因为这是一个只有生产,没有利润,没有享受的过程,资本家不可能这么干,所以市场经济提高生产力是自然的,缓慢的。中国和印度几乎同时建国,底子差不多,可是中国从1958年算起短短20年的计划经济,生产力的提高幅度就比印度高几十倍,现在印度仍然处于极其贫困之中。1950年印度的钢产量是200万吨,中国的钢产量是61万吨,不够一家造一口铁锅的;到1980年,中国的钢产量是3712万吨,印度是943万吨,中国提高60倍,印度仅仅提高3.7倍。
毛主席说过,一个钢铁,一个粮食,只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一切都好办了。他能说出来这句话,就证明他是最懂经济学的。
市场经济的规律图里,容器E和C都是密闭的,也没有阀门,系统自动调节,即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当水龙头D的流速大于泵2的流速时,消费品供不应求,资本家就要扩大生产,一窝蜂上马。当水龙头D的流速小于泵2的流速时,容器C就要被充满,泵2就要被憋死,自动停止工作;接着就是泵1被憋死,自动停止工作。这就是经济危机。所以要想使整个系统能长期稳定的工作,泵1、泵2以及水龙头的流速就必须正好相等,条件很苛刻。而计划经济的运行规律图里,容器是敞口的,当中有阀门控制,所以泵1系统和泵2系统是独立的,条件很宽泛,整个系统很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