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076 4
2015-03-23

  人才培养是科研创新的后备力量。德国教育体系的一大优势是后备人才在走出校门前已深入接触一线,与工业界和科学界建立了广泛联系。

  严谨的学术和职业训练是德国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经验,在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学给低年级学生开设专业概论性课程,对专业领域前沿进行梳理和介绍,这对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制定合理的课程学习计划、提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德国大学教育很强调所学专业所需要的跨学科知识基础、团队合作素养以及资源整合的能力,因此在课程设置和实习安排中也非常注重这些方面。在相应的基础课程配置中,兼设跨学科的相关课程,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使学生在基础课学习阶段就有一定的跨学科能力。大学没有固定的学习年限,学生们平时的学习和研究训练分散在学校各研究所内。

  学生群体本身也蕴含着巨大的科研创新潜力,大学过挖掘年轻人的科研能力来培养他们。德国高校的课程设置能够让学生能在真实世界环境中运用和检验他们的学术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内容的教学是大学教育的重要课程,包括讲座、练习课、研讨会、实验课、实习等多种形式,实现教学、研究、实际操作的有效融合,以此培养优秀青年。德国高校非常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统一性,科研人员将最新科研成果直接融入教学,学校注重引导优秀学生在开始学位课程之后,尽早地参与到研究工作中。德国高校基本上都与一些知名企业有着紧密的科研、生产、教育和经济联系,这为科研成果尽快应用于教学实践提供了外部保障。高校还和校外科研机构(亥姆霍兹联合会、马普学会、弗劳恩霍夫协会等)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

  德国高校还注重通过实践实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竭尽全力营造一个最有利于学生思索、实践和创新的学术氛围。90%左右的理工科研究生都是在企业界实习时完成学位论文的。这使学生得以大量接触一线,从实践中挖掘选题展开研究。事实上,很多学生的课题都会带动企业创新,有的还会申请到专利。硕博士生成为企业与大学开展协同创新的联系纽带,以此带动大学和企业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产学研的相结合。

  在职业教育领域,德国实行双轨制”,即由教育机构和企业联合展开职业教育。学校负责传授理论知识,企业为学生安排一线实习和培训,时长为3年或3年半。政府对数百个职业制定毕业考核标准,以确保教学和人才质量的评判水平。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各自条件和优势,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和技能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源于千人智库,eww150323zyy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3-23 17:32:2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3-23 20:30:15
小wanwan 发表于 2015-3-23 17:03
  人才培养是科研创新的后备力量。德国教育体系的一大优势是后备人才在走出校门前已深入接触一线,与工 ...
中国社会有太多太多阻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3-24 10:43:07
zuochunyang 发表于 2015-3-23 20:30
中国社会有太多太多阻力
  也是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3-24 19:08:14
来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