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283 7
2008-09-24

奶粉事件的终极原因是奶农的利益保护问题

三鹿及后续的奶粉和液态奶事件表明,由于原奶极低的价格,甚至比水还便宜!2007年某些地区的原奶收购价仅为每公斤0.81元!在饲料价格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大量散户卖牛或杀牛退出原奶供应,其它的奶牛饲养户不得不通过掺水来增加收益(仅从利益最大化角度来看没有问题,这里不考虑道德和法律问题),在乳品企业现有的检测手段下,如果掺水过多而被拒收造成了奶农或奶站更大的损失,于是添加化学物质的现象发生了。

从最根本的角度来看,这次事件要想得到根本解决,必须切实保护奶农的利益。在市场价格无法提高的情况下,(这里要说明的是,许多乳业企业在现有价格条件下利润极低,如果企业提高收购价格,只能通过提高价格来消化)国家支持价格政策是必须实行的,贴息、补贴等政策都是可选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9-25 00:44:00
        恐怕不是这么简单吧~从总的市场供求关系来看,在毒奶粉事件之前,奶源一直是各大奶产品厂家争夺的重点。全国的几千家牛奶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张,大部分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奶源,基本上是从散户的手里收购牛奶,市场应该是供小于求的。而散户的牛奶并不是直接送到奶站的,而是送给奶贩子,再由奶贩子送到奶厂。奶贩子就一边压低收购价,一边抬高售价,不然的话,他们可以拒绝收购或出售给别的厂家。
         2007年以来,饲料的价格不断上涨,但政府为了维持食品的价格,对牛奶进行了限价。面对上涨的成本,和不能同比例上涨的售价,无论是奶农还是牛奶厂家,都有掺假的动机。从尿素到三聚氰胺,可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但是,价格问题只是毒奶粉事件的催化剂,不是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在政府质监部门的监管不利,甚至是不做为的情况下,出于追逐利润的动机,无论有多么优惠的补贴,都不能避免奶农和厂家的道德风险,只是影响数量多少而已。
         真正要保证牛奶的质量,切实保证消费者和奶农的利益。就应该切实做好从取奶、加工、运输和销售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督,在收购政策上进行监督,鼓励诚实经营的奶农和厂家,严惩作弊者,同时还要加强我党内部的干部修养建设,杜绝腐败行为,将寻租的后门堵上。在整个过程中,群众的监督也是必要的和十分有效的。只有做到了以上的几点,才能建立起规范的市场秩序。在宏观调控中,应该尽量避免运用硬性的价格管制手段,人为的扭曲价格信号。在适当的时候可以对奶农予以一部分的补贴,但这只是辅助性的,不应该是根本的解决方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25 02:00:00

在奶粉如何掺毒查清楚前,奶粉事件的真实原因只能靠猜测了。

警察和质检局必须向社会交代清楚  ,三鹿奶粉每公斤2563毫克的三聚氰胺是如何加进去的。奶农是没有能力添加这么多三聚氰胺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25 09:13:00
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25 13:42:00
政府监管力度不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9-25 14:11:00

政府的监管力度不够,是原因之一,可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政府身上啊,他们只是执行单位,更不可能时时监督企业。

企业就是以盈利为目的,追逐利益的最大化,现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三鹿的选择在利润最大化上是没有错的,不过是建立在牺牲别人的利益之上的而已。

现在的人,只要不牵扯到自己的利益,他的人性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一旦触犯其利益,他的人性就会被兽性代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