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资本论>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的过程中对马克思的关于劳动力价值的论述表示怀疑,这里提出来与大家讨论.
马克思把劳动力看作商品,自然也认为其价值由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但是,很明显,这个时间是很难衡量的.于是,马克思把劳动力的价值转化为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他是这样推理的:劳动力本身只代表在它身上物化的一定的社会平均劳动.劳动力以个体的存在为前提.当个体存在时,劳动力的生产就是这个个体本身的维持.维持自己需要生活资料。于是,马克思得到了前面的结论。
如果从微观上考察,这个劳动力所有者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有很大的差异性.显然,它受个人体质,地区,环境,风俗习惯等许多因素的影响。马克思也承认这一点,于是他从宏观上考察:认为必要生活资料的平均范围时一定的.这就减小了这种差异。显然,这种差异时存在的.资本家给工人的工资等于劳动力的价值.这样,如果按等价交换的原理,工人的工资应是有很大差异的.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工厂里,许多人的工资是相同的而这些人的劳动力的价值却不完全相等。
马克思把这种生活资料分为以下三部分:1 劳动者本人所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维持他的劳动力的再生产。2劳动者养育子女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保证劳动力商品的延续。3 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也就是说这三部分构成了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的生活资料,从而构成了劳动力的价值.但,这种理解有不足之处:首先忽视了主观因素如劳动者的勤勉程度,意志力等对提高劳动能力的作用.这一不足在上面生活资料的第三部分上表现的非常突出.即使投入同样多的教育训练费用,对不同的劳动者而言,它所起到的提高劳动能力的作用往往也是不同的,从而所创造的劳动力价值也是不等的。再次,即使投入的生活资料的总量相同,如果按不同的比例分配到这三部分,它所创造的劳动力价值也往往是不等的.
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个问题:到底如何具体衡量劳动力的价值.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它关系到如何衡量工人应得工资的多少。因为,马克思认为工资对应的价值应该等于劳动力的价值,当然这是在社会平均生产条件和劳动强度之下。
笔者在后来的阅读中又了解到马克思更多的关于劳动力价值的阐述.马克思认为劳动时间的延长和劳动强度的增强会增加劳动力的价值,因为这会增加劳动者的消耗,从而使其要耗费更多的生活资料才能维持劳动力.
笔者认为,从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出发劳动力不应该指劳动能力.马克思提出这个概念的初衷不过是找一个名词来影射劳动者获得的工资所代表的价值.劳动能力只能用劳动者生产的效果来衡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15 20:32:05编辑过]
你说一个工厂里,各个工人的生产力价值不一,所领取的工资却相同。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在同一个工厂干同一种工作的人,他们之间虽然有劳动力价值上的差异,但肯定很小,因此,要针对如此小的差异进行补偿,就要进行辨别,这需要很大的成本,这既不是资本家愿意做的,工人其实也不愿意为了这点而跟老板闹翻。现在,普遍进行实行计件工资,工人所得的工资就比较符合他的劳动力价值。总之,这是一个交易成本的问题,就像你买包子,其实每个包子也不一样,你还不是付同样的价格;其次,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应该是社会价值,而不是个体价值。这和商品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一样。老板只会按照属下工人的平均价值付工资,这样,社会价值较少,譬如,一个大学生和一个中学生一起搬沙包,大须生的个体价值大于平均价值,他就吃亏了,而中学生如果小于平均价值,他就赚了。
你的意思是说劳动力的价值由供求状况决定吗?
你对劳动者需求的质和量是如何规定的?劳动者的价值信念又指什么呢?
其实马克思的另一句话"和其他任何商品的价值一样,它的价值在它进入流通以前就已确定。"才可疑.因为,马克思在后面的章节里,反复提到一种现象,如果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强度或延长劳动时间,损害了工人的健康,缩短工人的寿命,那么,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必须提高.
幽山劲草您好,您的问题只要了解一下同样的清洁工在美国和中国的待遇就可以清楚了。据说美国孟菲斯大学的一位女清洁工退休后她的名字被刻在大学的纪念碑上,在中国我想很难。 至于劳动者的价值信念,我想应该是劳动者在对劳动产物的客观价值构成自觉认识后所形成的一系列观点、观念、行为规范等的综合意识。
尼采认为:新的真理的发现和新的价值的创造在于人的生命,除此什么也没有。
马克思强调的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最根本的是要说明一切商品在本质上是由人用生命创造的,现代商品的量也就是由众多生命积累的量。因此,依附于生命的技能、具体劳动都应该有向自己劳动成果索取剩余价值的权力。也就是说,凡是向社会提供劳动的劳动者,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不论是国企还是私企都有享受、管理社会成果积累再积累、剩余再剩余的权利!而不应该由人们用生命创造的物来僭越生命的权力!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可访问签名档网址。
什么是劳动力?劳动者还是劳动能力? 劳动能力不就是尚未输出的潜在的劳动量吗?劳动力商品与劳动商品并无本质区别。以劳动力与劳动对立,否认劳动的商品性是个误解。
马克思分析说,劳动不是商品。但其理由是:如果劳动是商品,那么12小时的劳动的价值由12小时的劳动决定是同义语反复。可是即便根据马克思自己的价值定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不存在同义语反复。因为“12小时自然时间的具体劳动,其价值是12小时的‘必要劳动时间’,这里不存在同义语反复。
呵呵,我想还是 永新 说的对,劳动当然存在价值,但是价值我们不应当在狭隘化的理解,价值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
是一种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能力,是一种和主观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概念,我想 刘永佶 教授现在新出的那本《现代劳动
价值新论》也许可以帮大家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当然,很多东西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幽山劲草您好,您的问题只要了解一下同样的清洁工在美国和中国的待遇就可以清楚了。据说美国孟菲斯大学的一位女清洁工退休后她的名字被刻在大学的纪念碑上,在中国我想很难。 至于劳动者的价值信念,我想应该是劳动者在对劳动产物的客观价值构成自觉认识后所形成的一系列观点、观念、行为规范等的综合意识。
尼采认为:新的真理的发现和新的价值的创造在于人的生命,除此什么也没有。
马克思强调的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最根本的是要说明一切商品在本质上是由人用生命创造的,现代商品的量也就是由众多生命积累的量。因此,依附于生命的技能、具体劳动都应该有向自己劳动成果索取剩余价值的权力。也就是说,凡是向社会提供劳动的劳动者,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不论是国企还是私企都有享受、管理社会成果积累再积累、剩余再剩余的权利!而不应该由人们用生命创造的物来僭越生命的权力!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可访问签名档网址。
谢谢你的指导! 我觉得你提出了一个这样的观点:
人力资本价值构成基因的解析结果是,由1、投入者的直接具体活劳 ;2、直接消耗占用的他人劳动 3、直接消耗占用的人类社会积累的科技成果 ;4、直接消耗 、占用 、损失的全民所有的自然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5、投入者工作中直接消耗的劳动生命量等五项构成。
似乎认为劳动和人力资本并无区别。你把生产要素概括为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并分析了其各自的内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9 19:29:25编辑过]
永新您好!你认为不能用物来衡量人的价值,对此,我深表同意。
马克思提出劳动力和劳动两个概念并将之区分,无外乎想说明这一点: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和他所得到的价值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说存在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如果不是出于这一考虑,这种区分根本没有意义。
什么是劳动力?劳动者还是劳动能力? 劳动能力不就是尚未输出的潜在的劳动量吗?劳动力商品与劳动商品并无本质区别。以劳动力与劳动对立,否认劳动的商品性是个误解。
马克思分析说,劳动不是商品。但其理由是:如果劳动是商品,那么12小时的劳动的价值由12小时的劳动决定是同义语反复。可是即便根据马克思自己的价值定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不存在同义语反复。因为“12小时自然时间的具体劳动,其价值是12小时的‘必要劳动时间’,这里不存在同义语反复。
请注意马克思区分劳动力和劳动这两个概念的目的。
“劳动本身被看作一种市价在自己的价值上下波动的商品。”——P553
注:马克思的批判:
1,“劳动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卖,无论如何必须在出卖以前就已存在。”但是,只有当劳动者进入生产领域时,劳动才开始存在,并且,此时,“这种劳动已经不再属于他,从这时起也就不再能被工人出卖了。”
2,如果工人按照劳动的价值领取工资,即工人拿走他在一个工作日生产的所有价值,因为只有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工人才会出卖他的劳动,而他的劳动才成为雇佣劳动。于是,工人没有为资本家生产任何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无法维持下去。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基础的雇佣劳动,却颠覆了资本主义生产。这就是个荒谬的逻辑。“这种自我消灭的矛盾甚至不可能当作规律来表述。”
3,“古典政治经济学事先丝毫不加验证地天真地从日常生活中借用了‘劳动的价格’这一范畴,然后问自己:这一价格是怎样决定的?”当然,供求决定价格。但是,如果供求相等呢?无论重农主义的“必要价格”还是斯密的“自然价格”,都用维持和再生产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劳动的实际价值,这样,他们就不知不觉地用劳动力价值代替了劳动的价值。照这样分析下去,排除资本家克扣工资的现象,工人得到的工资将少于生产领域中新创造的价值,似乎无生命的生产资料也参与了价值的创造。马克思说得很明白,“工人的产品的价值超过工人的工资的余额采取了由资本而不是由劳动创造的3法郎剩余价值的形式。”要素价值论出笼了!赞成劳动的价值的人,必然会倒向要素价值论。
——接下来的结论自然“合情合理”,“因此,工资的形式,或劳动的直接报酬的形式,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结果是自由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被看作是有酬的劳动。”正如奴隶全部劳动的无偿劳动的外观掩盖了他为自己的劳动,雇佣劳动的有酬劳动的外观,掩盖了工人为资本家的无酬劳动。这样,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现实关系不见了,相反,“雇佣工人和资本家一切法律上的观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神秘性,一切自由主义的幻想,庸俗经济学的一切辩护遁词,都从这种形式中(混同劳动力价值和劳动的价值)产生出来。”
你说一个工厂里,各个工人的生产力价值不一,所领取的工资却相同。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在同一个工厂干同一种工作的人,他们之间虽然有劳动力价值上的差异,但肯定很小,因此,要针对如此小的差异进行补偿,就要进行辨别,这需要很大的成本,这既不是资本家愿意做的,工人其实也不愿意为了这点而跟老板闹翻。现在,普遍进行实行计件工资,工人所得的工资就比较符合他的劳动力价值。总之,这是一个交易成本的问题,就像你买包子,其实每个包子也不一样,你还不是付同样的价格;其次,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应该是社会价值,而不是个体价值。这和商品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一样。老板只会按照属下工人的平均价值付工资,这样,社会价值较少,譬如,一个大学生和一个中学生一起搬沙包,大须生的个体价值大于平均价值,他就吃亏了,而中学生如果小于平均价值,他就赚了。
不管是否考虑交易成本,您承认了这一点:工资相等,但根据马克思所定义的劳动力价值却不等的情况是存在的,如果按马克思的规定“工资等于劳动力价值且劳动力价值等于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生活资料的价值的话”, 这个问题就失去了解决的可能。如果使从新定义的劳动力的价值能够反映劳动者的工作能力高低的话,认为工资由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定义劳动力并具体衡量其价值。 我想,这个劳动力价值的规定应该能充分表现劳动者劳动能力。
您认为“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应该是社会价值,而不是个体价值”的观点也是值得思索的。如果假设马克思衡量劳动力价值的方法正确的话,这个生活资料的耗费也应该是社会必要耗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9 19:51:41编辑过]
幽山劲草您好,您的问题只要了解一下同样的清洁工在美国和中国的待遇就可以清楚了。据说美国孟菲斯大学的一位女清洁工退休后她的名字被刻在大学的纪念碑上,在中国我想很难。 至于劳动者的价值信念,我想应该是劳动者在对劳动产物的客观价值构成自觉认识后所形成的一系列观点、观念、行为规范等的综合意识。
尼采认为:新的真理的发现和新的价值的创造在于人的生命,除此什么也没有。
马克思强调的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最根本的是要说明一切商品在本质上是由人用生命创造的,现代商品的量也就是由众多生命积累的量。因此,依附于生命的技能、具体劳动都应该有向自己劳动成果索取剩余价值的权力。也就是说,凡是向社会提供劳动的劳动者,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不论是国企还是私企都有享受、管理社会成果积累再积累、剩余再剩余的权利!而不应该由人们用生命创造的物来僭越生命的权力!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可访问签名档网址。
您提及了“ 同样的清洁工在美国和中国的待遇就可以清楚了”,我想衡量他们的待遇要看所得货币的购买力。
在详细研读你在个人网叶上的文章之前,我先快速看了一下,你提出的两个重要概念即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我想了解的是(1) 你认为生产要素有哪些?马克思把生产要素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前者指原料和劳动资料(劳动工具),后者指劳动力。西方经济学把生产要素归为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技术等。你的规定和他们的有什么区别?你认为您的规定和他们的相比有什么更合理的地方?(2)你所说的人力资本和马克思说的劳动力有何区别?
你对人力资本的规定不但考虑了个人的因素,还考虑了同一时代其他人的因素和历史因素和环境的作用,这一点我觉得很有思考价值。希望这些思想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样才有更强的说法力和更大的作用,也就是象后面的一位经济学同仁所说的那样:理论要服务于现实。我会进一步了解你的观点的。
什么是劳动力?劳动者还是劳动能力? 劳动能力不就是尚未输出的潜在的劳动量吗?劳动力商品与劳动商品并无本质区别。以劳动力与劳动对立,否认劳动的商品性是个误解。
马克思分析说,劳动不是商品。但其理由是:如果劳动是商品,那么12小时的劳动的价值由12小时的劳动决定是同义语反复。可是即便根据马克思自己的价值定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不存在同义语反复。因为“12小时自然时间的具体劳动,其价值是12小时的‘必要劳动时间’,这里不存在同义语反复。
我觉得劳动力应该反映劳动能力。
马克思这里所说的劳动应该不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付出的劳动而是如他所说的“维持劳动力所有者所需生活资料所凝结的人类劳动”。按马克思的观点,工资代表的仅仅是劳动力的价值,因而作为商品与工资代表的货币相交换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 价值所耗费的劳动。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9 20:44:29编辑过]
“劳动本身被看作一种市价在自己的价值上下波动的商品。”——P553
注:马克思的批判:
1,“劳动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卖,无论如何必须在出卖以前就已存在。”但是,只有当劳动者进入生产领域时,劳动才开始存在,并且,此时,“这种劳动已经不再属于他,从这时起也就不再能被工人出卖了。”
2,如果工人按照劳动的价值领取工资,即工人拿走他在一个工作日生产的所有价值,因为只有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工人才会出卖他的劳动,而他的劳动才成为雇佣劳动。于是,工人没有为资本家生产任何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无法维持下去。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基础的雇佣劳动,却颠覆了资本主义生产。这就是个荒谬的逻辑。“这种自我消灭的矛盾甚至不可能当作规律来表述。”
3,“古典政治经济学事先丝毫不加验证地天真地从日常生活中借用了‘劳动的价格’这一范畴,然后问自己:这一价格是怎样决定的?”当然,供求决定价格。但是,如果供求相等呢?无论重农主义的“必要价格”还是斯密的“自然价格”,都用维持和再生产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劳动的实际价值,这样,他们就不知不觉地用劳动力价值代替了劳动的价值。照这样分析下去,排除资本家克扣工资的现象,工人得到的工资将少于生产领域中新创造的价值,似乎无生命的生产资料也参与了价值的创造。马克思说得很明白,“工人的产品的价值超过工人的工资的余额采取了由资本而不是由劳动创造的3法郎剩余价值的形式。”要素价值论出笼了!赞成劳动的价值的人,必然会倒向要素价值论。
——接下来的结论自然“合情合理”,“因此,工资的形式,或劳动的直接报酬的形式,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结果是自由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被看作是有酬的劳动。”正如奴隶全部劳动的无偿劳动的外观掩盖了他为自己的劳动,雇佣劳动的有酬劳动的外观,掩盖了工人为资本家的无酬劳动。这样,资本和劳动之间的现实关系不见了,相反,“雇佣工人和资本家一切法律上的观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神秘性,一切自由主义的幻想,庸俗经济学的一切辩护遁词,都从这种形式中(混同劳动力价值和劳动的价值)产生出来。”
这是对马克思的观点的很好解释。只要理解了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了解了劳动力和劳动的区别您的这一阐述是很好理解的。但这只是对其理论的解释,与我们所要讨论的关键问题似乎联系不甚紧密。
很同意这种大部分人都很接受观点:理论应该服务于现实。马克思时代的一个现实就是阶级斗争。客观的说,马克思的理论虽然很完整也很有说服力,但也是在某种程度上为阶级斗争服务的,这是那个时代决定的,是可以理解的。站在那个时代的立场上,我们应该感谢马克思。当然,“以阶级斗争的为纲”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还了,至少在当代看来是这样。现在的现实是经济建设和人民的幸福。
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是很难摆脱价值取向的。对这个问题在这里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争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9 20:46:34编辑过]
劲草您好!
我们是应该很认真的深入研究一些根本问题了!不然我们就不得不被忽悠得去“买拐”了!
我认为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可以归结为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就是构成现实社会的生产力,所以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的价值构成也就是决定现实生产关系的根本基因了,把握了它的基因也就不难理顺生产方式、分配方式和关系了。 通过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的价值构成,我们可以更合理、更方便、更客观的比较研究所有生产要素的价值内涵,来揭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社会发展的本质。 至于人力资本和马克思说的劳动力有何区别?我想人力资本既是劳动者蓄势待发一种能力又是劳动者投入到事业中去的价值构成,而劳动力只是代表和意指了前者。 您说:“我想衡量他们的待遇要看所得货币的购买力。”是的这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看对劳动者人格和生命的尊重!我想近年来多起矿难及一系列矛盾的关键原因可能就在这里!! 我总觉得冥冥之中这个问题是决定我们社会和谐与否的第一道伦理之门。不通过这一门“非丛林动物”社会的和谐,可能还不如丛林动物和谐!!
这是对马克思的观点的很好解释。只要理解了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了解了劳动力和劳动的区别您的这一阐述是很好理解的。但这只是对其理论的解释,与我们所要讨论的关键问题似乎联系不甚紧密。
原来如此,不好意思啊。
您说:“我想衡量他们的待遇要看所得货币的购买力。”是的这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看对劳动者人格和生命的尊重!我想近年来多起矿难及一系列矛盾的关键原因可能就在这里!!
有道理。衡量劳动者的福利水平不仅要考虑物质因素即他的消费水平,还要考虑精神因素即他在社会中的地位,人们对其尊重程度等的等。
在中国,农民工的福利水平很低,这不仅与他们的低工资状况有关,而且与他们的社会地位等有关。众所周至,农民工不但拿低工资,干累活脏活危险的活,还要受到社会的歧视。
我认为所有的生产要素都可以归结为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就是构成现实社会的生产力,所以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的价值构成也就是决定现实生产关系的根本基因了,把握了它的基因也就不难理顺生产方式、分配方式和关系了。 通过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的价值构成,我们可以更合理、更方便、更客观的比较研究所有生产要素的价值内涵,来揭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社会发展的本质。 至于人力资本和马克思说的劳动力有何区别?我想人力资本既是劳动者蓄势待发一种能力又是劳动者投入到事业中去的价值构成,而劳动力只是代表和意指了前者。
虽然我对其他价值论了解的不是太多,但让人很明显的感受到的一点是:价值论是一个很核心的问题,也是一个最最基本的问题。
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提出 要素价值论,生产费用价值论等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各自的理论体系。西方经济学很核心的一点是坚持要素价值论。这一点是它的一个基本观点,否定了这一点就基本上否定了整个西方经济学的体系。
因此,讨论价值论是一个不简单的事情。我想在全面讨论之前,我应该好好读一下你的文章。
马克思的理论很系统化。就想深入了解一下马克思的理论体系而言,我在完全了解之前还不想也不能对其评价太多。因为我觉得,要想深入了解一种理论,我们就要先顺着作者的思路去思考,然后再综合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