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nofear在2008-10-20 21:58:00的发言:
你举的例子,的确可以说,空气对张三来说,有客观的价值。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这样。这要听我慢慢道来。
所有有目的的系统,都可以说某事物对这个目的有价值。所谓价值一定是对于目的来说的。这个有目的的系统可以是人,也可以不是人。
对于人来说,人的目的就是基因的延续(其它生物也是如此)。一切违背这个目的的生物,必将被淘汰。
但是,要达到基因延续的目的,这个目的又被分解为多种手段,粗分的话,包括个体生存和群体生存。这些手段从另一个层面看,它又是目的。将它们细分,又有多种手段和目的。这些手段和目的多起来后,却会相互发生冲突。比如,人被激怒,按个体生存的要求,是要攻击激怒自己的对象的(愤怒这个情绪就是起这个作用的),但按群体生存的要求,可能是要平息怒火的。人之所以会有那么多矛盾,那么多主观性,就是因为这些目的之间有大量的冲突,而人的个体之间又有差异,加上人的这些系统相当粗燥,不可能精确判断,所以不同人的主观判断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时间的判断也是不同的。
就拿之前说的空气这种公共产品来说,不同的人对它的价值判断就会有所不同。比如同样两个城市,一个城市空气好,但是生活不方便,另一个城市生活方便,但是空气不好,有的人就认为空气不好没关系,宁愿在生活方便的城市,有的人就会认为空气好很重要,宁愿生活不方便。
这就是价值观。所谓价值观,就是人对周遭事物的重要度的排序。有的人把空气好排在生活方便之前,有的人把空气好排在生活方便之后。价值观,一定是主观的,而不是客观的。
如果只有一个目的,那么就不存在价值观,因为不需要排序,所以也就没有主观不主观之说。
你举的例子中,高度昏迷的张三,把张三看作为一个系统,显然这个系统只有一个目的:个体的生存。那么氧气能提高多少生存的概率,可以说是客观的。原因就是:这个系统只有一个单一的目的。但是,绝大多数人显然目的不单一,只要目的不单一,就一定存在事物重要程度排序的问题,也就是价值观问题,也就是主观性。
另外还有一点:所谓主观都是对于有意志的主体来说的,没有意志,就谈不上主观。
结论:对于一个有意志的系统来说,只要系统目的不单一,就一定存在主观性。
======================================================================================
呵呵!难得老兄能够这样想。
或许可以这样说:任何系统都可以看做为一个广义的经济系统,不同经济系统(参照系)的活动都是有其目的(各自不同的具体的自然法则),这个目的就是经济系统物质、能量、信息结构的最优化的追求,可以表现为优化效应(在人身上称之为为效用,对于优化效应与效用的关系请参考:)的最大化,以及空间上的物质、能量和时间资源成本的最小化。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经济系统(价值参照系)有各自不同的具体的最大化与最小化自然法则。我把这个法则勉强称之为广义价值优化规律、自然系统经济法则或者最大最小化法则,任你喜欢怎么称呼、确定那一个概念都可以。
作为生物系统的进化尤其是这样,同样也在遵守着这种最大化与最小化的广义价值优化规律。
社会系统的发展进步其实就是自然本身系统优化的一种体现,只不过是系统不同层次,所表现出来的相似性规律的体现,因此人本身就是社会缩影,就像细胞是人体的缩影同理。以此类推,下一层是上一层的缩影,而层次之间的相邻越近其间相似性就越大。任何经济系统要保持长存或进化发展以及升华,优化就是其出路,否则它必灭亡。
商品、产品、物品价值的区别
商品的价值、产品的价值、物品的价值也是不同的概念,三者的关系是:商品的价值<产品的价值<物品的价值,按我的理论商品的价值是关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社会与社会的关系;产品的价值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前面所说的所有商品关于人的性质)、人与自然;物品的价值是(包括前面所说的所有产品人和人与自然的性质)之外,还包括非人类的价值参照系,比如:其它生物体、具有信息反馈机制的控制系统或者耗散结构都可以看作为价值参照系从而经济系统,当然,这是我所研究的广义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