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8996 146
2015-05-31
只要我们拥有宏观整体的思考方法,就不存在什么价值转移。
还是举例说明:
1000个劳动者,大家都干一样的活,种棉花,收棉花,纺纱,纺线,制作相应的机械。。。最后,生产了1000斤棉线。
这时候,1000斤棉线的价值是1000个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

同样生产1000斤棉线,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
把1000个劳动者排成流水线,分成5组,一组生产棉花,一组生产纺纱机械,一组纺纱,一组生产纺线机械,一组纺线。。。
最后还是生产了1000斤棉线。
那么与第一种方式有啥区别呢?没有什么本质区别,还是1000个劳动者生产了1000斤棉线,创造了1000斤棉线的价值。
只不过,
第一组劳动者创造的那部分的棉线价值,又叫棉花的价值,又是一部分纱的价值。
第二组劳动者创造的那部分的棉线价值,又叫纺纱机械的价值,又可以叫纺纱机械创造的价值,又是一部分纱的价值。
第三组劳动者创造的那部分的棉线价值,又叫一部分纱的价值。
第四组劳动者创造的那部分的棉线价值,又叫纺线机械的价值,又可以叫纺线机械创造的价值。
第五组劳动者创造的那部分的棉线价值,就是部分棉线的价值。

马克思是没说清楚,可是反驳马克思的人也都是糊涂蛋,就这么简单的事情,被说成什么转移呀,灵魂啊,这都哪儿跟哪儿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5-5-31 17:41:59
只要可变资本,不要不变资本,这是斯密教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5-31 17:42:30


斯密教条在商品价值构成中丢掉了c,即生产资料的价值,所以也不可能正确理解和说明社会资本再生产。其实亚当·斯密自己也认识到再生产必须有生产资料,为了克服在说明再生产问题上因丢掉了生产资料价值而造成的困难,他又把商品价值划分为“总收入”和“纯收入”。他的“总收入”指一个国家每年的总产品;“纯收入”指从总产品中扣除了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即扣除了不变资本价值后的剩余。前者实际就是c+v+m,后者就是v+m。斯密的这种划分本身也是错误的(因为总收入是一年内全体劳动者创造的新价值,即v+m;而纯收入则只是m部分)。亚当·斯密通过总收入的范畴把生产资料(c)这一部分又偷偷地引了起来。这样,简单再生产可以进行了。但他仍然认为社会年产品或总产品的价值由三种收入构成。但年产品从实物形式方面看,无论如何不能分解为几种收入的,年产品中如机器等生产资料是不能作为收入而被个人消费掉的。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亚当·斯密又将收入分为价值形式的收入和物质形式的收入,他认为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的产品,产品的交换价值包括在纯收入里面,但产品本身却不能包括在这里面。生产消费资料部门的产品,则其价值形式和物质形式都包括在纯收入里面。从这里可以看出,亚当·斯密已经接触到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人和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人之间的区别,或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的区别,但由于亚当·斯密没有科学的价值理论作指导,不懂得劳动二重性的原理,因此,他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只有马克思才彻底地克服了亚当·斯密的缺点和错误,创立了科学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5-31 17:43:0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5-31 17:43:36


“斯密教条”是经济学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的一种观点,即:无论是个别商品还是社会总产品,其价值都只分解为工资利润地租的一种错误的观点。由于这一错误观点被后来的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奉为教条,所以马克思称它为“斯密教条”。


根据这个教条,商品价值由v+m构成。其实,资本主义商品的价值由c+v+m构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5-5-31 17:44:33
 “斯密教条”是经济学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的一种观点,即:无论是个别商品还是社会总产品,其价值都只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的一种错误的观点。由于这一错误观点被后来的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奉为教条,所以马克思称它为“斯密教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