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资本的笑话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六章《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一章中这样论说道:“劳动者并不是在同一时间做两次劳动,一次有他的劳动把价值加到棉花中去,一次保存生产资料的旧价值,也就是把棉花(他所加工点东西)和纱锭(他用来加工的东西)的价值转移到产品棉纱中去。正是由于有新的价值加入,所以他把旧价值保存了。他在同一时间只做了一次劳动。但是,因为劳动对象中新价值的加入和旧价值的保存,是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内引起的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P196.在这段里我们看到的是:不变资本指的是——棉花和纱锭。马克思没有提到机器。或不包含机器。他没论述机器的资本是怎么转移的。 我们再往下看看:“假设有这样一种发明,使纺纱工人6小时纺掉的棉花,等于以前36小时的棉花。当中有目的的,有用的,生产的活动来看,他的劳动的力量是六倍了。它的产品也六倍了,由6磅棉纱增加到36磅了。但是,36磅的棉花现在吸收的劳动时间,只和以前6磅吸收的相等。和旧法比较,现在加入到每磅棉花中去的新劳动,自由以前的六分之一。所以现在加入到每磅棉花中的价值,只是以前的六分之一。另一方面,产品(36磅棉纱)中的棉花价值却是六倍了。6小时内保存并且转移到产品中去原料价值按六倍增加了”P198
在这段里,我们将“假设有这样一种发明”是指机器——蒸汽纺纱机。我们非常清楚的看到:以前6小时生产6磅棉纱,现在生产36磅棉纱。很显然,这多出来的30磅棉纱是“这样一种发明”带来的增量。
马克思在这段又说:“但是,36磅的棉花现在吸收的劳动时间,只和以前6磅吸收的相等。”可见,劳动时间没有改变,劳动的力也是与以前相等。这就不难看出可变的是机器,不变的是劳动。机器使得劳动增加的数量。
最最明显是:“有这样一种发明”已经=6个工人的劳动了。哪个可变哪个不变已经一目了然。
虽然马克思在接下来继续论述道:“虽然加入到同量原料中去的新价值,只有原来的六分之一。这就说明,劳动在同一不可分的过程中保存价值的属性和创造价值的属性,是本质上不同的。把同量棉花纺成棉纱的操作所必须的时间愈是多,加入到棉花中去的新价值就愈是大,但是同一时间所纺掉的棉花愈是多,保存在产品中的旧价值也就愈是大。”P198。这段的论述已经与“这样一种发明”没关系了。
从马克思在这段的论述里,所谓不变资本是指:生产的原料。转移的价值也是生产原料而不包含“假设有这样一种发明”————机器。当我们不认真研读这段的时候,就迷迷糊糊的在我们的脑子里形成了这样一个坚定的概念:不变资本包括这个“假设有这样一种发明”——机器。果不其然,马克思在后面的论述里(我就不摘抄了)果然把不变资本一股脑的用在了这个“假设有这样一种发明”——机器身上。全然不提:“36磅的棉花现在吸收的劳动时间,只和以前6磅吸收的相等。”全然不提:“使纺纱工人6小时纺掉的棉花,等于以前36小时的棉花。”了。全然不提这多出来的:30磅棉纱是谁多出来的。全然不提是机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成本(马克思所说的价值),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利润。
这是多么高明的一种文字游戏!这是多么高明的一种欺骗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