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发展经济学
1422 0
2015-08-04

计划生育的第三条道路

——论人口与劳动力


汪涛

极端立场往往都是错误的


    由于一些错误宣传,在计划生育问题上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大量混乱认识。计划生育本身是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并不是越计划生育就越好。这个政策无疑也是有很多成本的。这一点其实所有认真思考问题的人都看得到。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中国的计划生育并不是没有道理,如果现在有人想否定它,并且是进行全面地否定,这并不仅仅是绝大多数人口学者和严肃关注中国人口形势的人不能接受,关键是也不符合事实。更重要的一点是,这样做未必就对这个政策的调整有任何积极意义。30多年前的计划生育政策开始时并没有说要永远执行下去,它只是一个有期限的政策,而且30年来一直在不断地对这个政策进行调整,30年前就已经确定在今天的不同条件下会采用不同的策略。如果某些人客观上对它有看法,无非是因为这个政策给社会带来的执行成本。我们只有准确地分析到政策执行的原因,以及成本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会使得政策的调整更加符合各个方面的需求。如果盲目地从一切能找到的借口简单地对计划生育进行完全否定,即使它能起到某些作用,唯一的作用也只会是把事情搞得更复杂,并且有可能激起人们朝相反方向的理解。以为完全否定计划生育政策就能使这个政策被放弃,事实上的结果只会使人们茫然。绞尽脑汁去偏面证明计划生育政策是完全错误和完全没有必要,结果可能反倒会促使计划生育的政策执行得更长久。一切过于极端的观点不仅往往是错误的,而且会导向其反面。

    极端、盲目和全面否定计划生育的论点,除了激起一些盲目地无条件支持计划生育的极端观点外,还能有什么别的实际结果和作用吗?

    如果不能客观、科学地精确理解到计划生育的合理成份是什么,也就不可能准确知道这个政策不适应当前时代、从而真正需要改变的地方到底是什么。


   解决人口问题的优先级


    一切政策都是要解决相应的问题。不同问题优先级是不一样的,最高优先级的问题必须首先解决,此后才能解决低优先级的问题。一切问题都是应当解决的,但如果优先级次序不对的话,就会变成很荒唐的结果。很简单,一个人饥饿了需要吃饭这当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如果这个饥饿的人已经掉到水里马上要淹死的话,首先必须马上把此人从水里救出来,而不是还在四平八稳地为他做饭。从水里救出来就是第一优先的事情,而继续为他做饭就是第二优先级的事情。

    我们来看看解决人口问题的优先级是什么。

    第一位是人口极限,这是绝对压倒一切的。因为超过人口极限会导致人口大崩溃的惨烈后果。当一栋楼都要被压塌的时候,还在讨论楼里的居民人口结构是什么就荒唐之极的事情。这并不是完全否定楼里的居民人口结构是一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必须是在确保楼不会塌掉的绝对前提下才有意义和价值。

    第二位是无子女家庭问题。这个问题只能通过人去解决。

    第三位是性别比。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生育,也可以通过跨国婚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

    第四位是老龄化问题。

    第五位是劳动力、人口红利、人口结构、人口与消费、中等收入陷阱等等问题。这些问题之所以从人口角度排在最后,是因为他们可以通过生育去解决,也可以通过移民解决,更重要的是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还可以通过人以外的机器人等途径去解决。并且这最后一种解决方式起到的作用将越来越大。

    第五个问题尽管排位最后,但却是影响最广大的。因此,本文先讨论第五位的人口与劳动力的经济话题。后续我们将针对不同的问题,提出科学的分析,以及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讨论计划生育问题必须有发展的眼光


    在新的更高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人口的粮食极限会不断增长,甚至极大增长。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带来了人口的大量增长,其实这种看法是过于简单的。中国清代甚至明朝末期人口已经大幅度增长,从过去从来没有超过1亿增长到4个亿,其主要原因在于美洲大发现之后,高产的土豆和玉米等农作物引进,这个在欧亚大陆引起了人口的大幅增长。但显然不能说这个时期中国人口增长是工业发展导致的结果。工业革命的确对农业生产的提升有很大作用,如化肥、开垦土地的农业机具等都对农作物单产和耕地面积的扩大有重要作用。农作物单产和耕地面积这两个直接因素的改善,才是人口粮食极限增长的真正原因。而火车跑得更快,这是工业革命的重要成果,但却与人口总量没什么直接因果关系。因此,简单说工业革命带来人口增长说法就是有问题的。这个区别看似很小,但却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粮食单产的增长是有极限的。从种小麦变成种土豆,单产一下就可以提升45倍,也就意味着相同的土地可以养活的人口会突然增加45倍。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但提升粮食单产量却越来越困难,不会像工业革命初期和美洲地理大发现后引种新作物效果那么明显。尽管现在18个月增长一倍的摩尔定律还在起作用。

    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婴儿死亡率的持续降低,人们的生育意愿会自然降低。现在,因发达国家人们生育意愿过低,有很多国家和地区开始转向鼓励生育的政策选择。

    但同时,新的技术条件也会带来大量替代劳动力的因素。如生产自动化,尤其是机器人技术的增长,这将极大不利于增加劳动力的观点。

    对于这些不同条件的不同影响,我们只有综合评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这需要在当前社会和科技条件下,以综合的发展眼光看问题,否则就会犯相应的错误。尤其与人的生育意愿变化相比,目前科技的发展变化速度和影响力是大得多的。


    人口与劳动力的问题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统计公报,2012年末,中国大陆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从2012年之后的统计显示,中国劳动力数量每年都是下降的。

    2004年起,中国沿海出现“用工荒”,以及劳动力价格快速上升的趋势,这引起了学术界和产业界关于中国是否已经进入刘易斯拐点,以及中国人口红利是否开始消失的争论。

    关于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发展经济学的课题。获得诺贝尔奖的刘易斯经典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对类似中国这样从农业化转向工业化过程中的劳动力转移过程给出了相应的数学模型。作者在《生态社会人口论》一书中对这个模型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它是有严重错误的,它完全不适用于今天四元经济环境下的经济发展。我在书中建立了可适用于所有环境的《劳动有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全新数学模型。关于这一点在本文有限篇幅中难以完全展开,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书中内容。本文需要时仅引用其结论。

    中国劳动力绝对数量在未来还将会持续下降,这是客观事实。但如何看待这个客观事实呢?它是否会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阻碍?如何看待人口红利?这些的确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我们处于今天这个客观技术条件下,考虑这些问题时也必须充分结合今天的技术环境来做出判断。

    机器人技术并非今天才出现,它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中国介入机器人的生产和需求环节,机器人的价格开始大幅度下降,中国每年机器人的购买量也迅速上升,并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这将会对中国劳动力问题的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机器人主要分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前者主要用于工业生产过程,后者用于服务业和家庭。

机器人增长3.png

    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报告显示,2013年之前,全球工业机器人的销量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增量很小。但从2013左右开始,全球市场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国家需求爆发获得的支撑。

    从下面中国市场工业机器人发展来看,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从2009开始爆发性增长,至2013年左右开始对全球市场产生显著影响。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实际增长54%,达到5.6万台,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占全球22.5万台的约四分之一。

    机器人是否会对劳动力有替代作用,答案不仅是肯定的,而且当前以机器人、3D打印等为突破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影响力极为深刻和广泛,它们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非常巨大。中国各地区政府已经将“机器换人”作为重大的产业政策来推动。

    现在一般加工行业里一个工业机器人大约可以替代6个工人,也就是说,生产一个机器人,就相当于生产出6个劳动力。有些行业会达到更多,可替代如20个人工的程度。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每生产安装一台机器人,相当于减少6个到20个劳动力需求。它们不用三班倒就可24小时工作,不需要加班费,不需要安排年休假,不需要三险一金,不需要安排春游秋游,没有“产假”“情绪”绝对稳定(只要供电不中止),“生病”了也就换个零件后很快就可投入工作,不会因为任何事情“跳楼”......

    劳动力的生产周期非常长,从生下至养到可以工作的18岁,或可以实现更高要求工作的25岁需要的生产时间长度是1825年,但生产和安装一台机器人只需要和生产一台普通机床一样的数以天,甚至小时计算的时间长度。未来只要有市场,中国每年生产数以百万计算的工业机器人,并不比每年生产几千万辆汽车困难多少。这意味着每年就可相当于新增上千万至1亿传统劳动力,从技术和经济上来说这已经是近在眼前的事情。

机器人增长4.png

     全球机器人增长情况


机器人车间.jpg

    这只是传统的二代机器人生产车间


   服务机器人


如果读者以为机器人替代的只是传统工业生产线上的工人,劳动力将可以转向服务业就大错特错了。这次第三次产业革命不同于以往的重大区别之处在于,它是智能化的革命,而不是简单机械的革命。由于计算机等智能技术的突破,今天的智能机器人将取代的是人类简单的智能活动。例如,在过去搬运、开汽车等看起来很简单的劳动,其实都包含很多复杂的智能行为。但今天的机器人已经达到可以取代这些智能活动的程度。搬运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技术、餐厅服务、家政服务甚至撰写普通新闻稿(新闻机器人)、普通法律咨询(法律服务机器人)等相当复杂的智力活动都将进入被服务机器人替代的阶段。最后将只有管理、创意、市场营销、研发等极为高级的智力活动留给人来做。有很多技术事实上根本就算不上机器人技术,只要简单地改变就会大量地、甚至整行业地取代现有劳动力。例如,只要普及现在早已经商用化的成熟ETC技术,中国高速公路和桥梁上的所有收费员将全部被取代。只要对现有中国加油站设备稍作改造,100%的加油工都将是剩余的。这种技术早就已经在美国等国家普及了,根本就算不上是什么新技术。


服务机器人.jpg

     服务机器人,别以为未来的餐厅服务就可以容纳大量的劳动力


美国耕地面积超过中国20%,但农业劳动力占比仅仅为1.4%,只有3百万人左右,并且还在持续下降。根据我建立的全新经济发展模型,如果中国达到今天美国早已经实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中国还需要转移至少3个多亿的剩余农业劳动人口,几乎相当于把现在所有农业劳动人口全部转移完。而根据过去30多年改革开放黄金时期的实际实现数据,转移如此庞大数量的剩余农业劳动人口至少还需要40年时间才能完成。加上机器人对现有工业和服务业劳动力的大量替代,中国即使每年降低500万劳动力,未来50年内也还是将要面对非常严重的提升生产效率与就业之间两难的平衡。


农业机器人1.jpg

农业机器人2.jpg

    一个农场主可以管理几千亩土地的中心支轴自动灌溉系统,在美国早已经大量普及


农业机器人3.jpg

    智能化的农业机器人,即使农田非常不平整,难以采用大规模农业机械,也可使农业生产最终走向无人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