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在总理面前“撒娇”道:“银行也是弱势群体”。此言一出,招致哄堂大笑,其言论也一夜之间传遍互联网。
客观地来说,银行近些年的确不舒服。来自互联网金融的挑战,让传统银行,尤其是国有大行如坐针毡。存款压力一再增大,很多企业的资金纷纷寻求短期理财产品,逃离政策板硬的国有银行。就算有大资金来存入,也是狮子大开口,提出高利息回报的要求。而民间对银行业天文数字的利润、银行高管们肥的流油的薪水都颇有诟病。这也使得银行从业者战战兢兢,生怕卷入风口浪尖。当然,这几年经济下行的压力,对银行的影响同样巨大。房地产、钢材贸易、传统制造业等原来的大客户,现在都成了唯恐避之不能的瘟神。
尽管银行这些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银行的高管感受到的压力的确是空前的。但是不是就可以说“银行=弱势群体”了呢?这倒是未必。尤其是国有大行,更是远远谈不上弱势群体。一句大白话就能说明白,如果国有大行也成了弱势群体了,那为什么不见空出来多少岗位啊?这些岗位想干的人太多了吧?
银行这样“撒娇”,究其问题根源,还是在企业文化上。
国有大行的企业文化太高大上,不接地气,只能过好日子,稍微差些,就感觉受不了了。比如中国建设银行的愿景“始终走在中国经济现代化的最前列,成为世界一流银行。”这个愿景并没有考虑到客户的因素。尽管在企业文化系统中也有“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以客户为中心”等表述,但这些文化内容却稍显空洞。事实上,很多国有大行都是如此,从上到下在客户服务方面都是存在明显问题的。相信很多人都有在国有大行营业厅办一个业务,要等上一个多小时的体会。明明人很多,窗口却只开一两个,赶到午餐时间,大堂经理们还会振振有词地说“柜员也要吃饭啊”!打了投诉电话,回复却是“这个问题我们解决不了”。这些行为莫不在投射出其内心对客户的傲娇姿态。
国有大行企业文化决定了其面对市场反应不够迅速,感担当的人少。国有大行的领导都是政府部门委派的,因此内部的唯上、求稳、不敢担责等隐性企业文化颇有市场。研究、讨论、开会等都是滔滔不绝,真的是金融家的做派,可是说到拍胸脯担责任,就基本上退在后面了。事实上,有时候拍胸脯也没用,关键是领导要不要这样做。这种文化就决定了他们在面对“利率市场化”、面对金融市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时力不从心。这是体制文化的特征,不改会害死人的。比如中国邮政,覆盖全国每一个乡村的物流网络,结果,今天倒是顺丰快递这样的企业风生水起,还不够教训吗?再如各省的有线电视,如果不改,电信的ITV把市场蚕食干净不是危言耸听给。因此,银行的变革,得从体制上变革,才能变革企业文化,最终才能实现市场的主动性。
国有大行的企业文化在贯彻时,也存在问题。首先是没有系统的企业文化宣贯体系,还沿袭着过去的内部刊物、领导讲话的等。至于员工活动,那一定是领导喜欢打篮球,那全行的篮球活动风风火火,领导喜欢下围棋,那么全行的人就很快喜欢上了纹枰论道。因为领导变更快,所以国有大行的企业文化宣贯往往不能延续,带有强烈的阶段性特征,那些总行费劲巴拉地请咨询公司建立的企业文化体系,除了挂在墙上,很少能有计划、成系统地走入员工心中。
不管怎么说,银行=弱势群体的说法是一种撒娇的姿态,这种撒娇的姿态就已经说明,骄娇二气实在严重了。对下对客户,骄气有余,对上对领导,娇里娇气。这姿态,难看,不可取。
来源:南京商帜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