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733 9
2008-11-20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color="#3300ff" size="3">题记:文章的全部内容在另一个帖子已经都完成了,本来不想单独成篇的,但发现货币、价值等概念作为经济学的基础,十分重要。大部分的经济理论,在不认真分析自己使用“货币”、“价值”的时候,就已经注定发生了错误。最近在读凯恩斯的《通论》,发现一个极其深刻的问题,《通论》一半是火一半是水,一些地方他说了马克思说过的东西,另一些地方,他不得不回归到他老师那儿。主要的问题就是他对“货币”和“价值”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定义方法。</font></p><p><font face="黑体" size="3">一、价格与金银币、纸币</font></p><p>价格,是<font color="#ff0000">“交易”</font>中商品的货币度量。交易和货币具有绝对相关性,交易必然涉及物品的货币价值——价格。</p><p>这一点上,交易与交换是不同的。交换,可以是货币与商品的关系,也可以表示两个同属性之间的关系。就交换的“同属性”而言,在虚拟物品(知识、技能、权益等)与货币的关系,只能用“交易”而不能用“交换”的。</p><p>从货币的历史角度来看,一般等价物(货币)曾经存在过多种形式,贝、牲畜、丝绸、铜、金、银等等。一般等价物作为流通手段,必须具备两个属性:第一,单位稳定且较小的度量具有较高的价值;第二,不易磨损,易于存储。显然,非金属货币的退出是一种必然。</p><p>在中国的大部分历史上,流通的主要货币是铜,银一般只作为贮藏性质的货币而非交易货币,金甚少出现。在中国古文中,金(意思是稀少)指的是铜,后来随着铜金属的大量出现,“金”才指的是现在的金,就是因为原来的“金(铜)”不在稀少,人们把“金”挪用到另一种“稀少”的物质上了。</p><p>从理论的角度,金属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具有等价性,人们生产金属与生产商品的耗费相同,而且易于贮藏,所以普遍上,人们把金属货币同财富相联系在一起。</p><p>但实际情况是:第一,只要流通的这种金属只做交易的中介来使用,这种金属是无需增加和额外继续生产的。这也就是说,当一定数量的金银存在,人们就可以继续生产粮食、丝绸、房屋等等商品,而不需要生产新的金银来满足交易需求。只有商品大量丰富,金银的可分割性与度量器具之间存在矛盾,人们才会补充金银;</p><p>第二,当货币使用的金属忽然增多时候,国家或政权组织可以用铸币替代直接的金属流通,从而实现<font color="#ff0000">货币与金属价值本身的分离</font>。这一点可以解释中国的货币流通历史。中国选择贱金属“铜”作为货币,因而当铜大量出现时候,中国较早的开始了国家铸币活动。另外,中国几乎没有采用过“银铸币”,不是中国铸造技术的问题,而是因为与商品相比,中国的“银”产量太少了。这一点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很早就出现了纸币,而西方发行纸币是“银币”出现之后的事情了。</p><p>货币的历史简单点就是“<font color="#ff0000">非金属货币——金属货币——铸币——纸币</font>”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font color="#ff0000">我个人认为顺序不存在例外</font>)。</p><p><font color="#ff0000">第三,当商品生产突然减少,从而物价上涨时候,人们会依照以前的经验,选择贮藏金银,而不是选择消费;这一点与纸币是显著不同的。</font></p><p>以上的第一、第二两点是纸币出现的原因和理论基础,即流通的货币可以依照面值,而无需真实的“货币”。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就是那个做风筝导电实验和起草《独立宣言》的科学家、政治家,1729年写了<font color="#ff0000">《论纸币的性质和必要》</font>这篇文章。</p><p>综上所属,金银币(实物货币)条件下,交易是商品与金银币的交易,实质是商品价值量与金银币价值量的对比;铸币及纸币条件下,商品交易实质是此商品价值量与货币代表的其他商品价值量的对比。从<font color="#ff0000">交易和流通的角度看,金属货币与纸币是不存在区别的,这是为什么纸币能代替金属货币流通的原因。</font></p><p><font color="#ff0000">所谓区别,是上面的第三点,当物价波动的时候,纸币与金属的流向完全相反。具体就是,在金属货币下,物价上涨,人们贮藏货币,从而引起物价回落;而在纸币下,物价上涨,人们选择贮藏商品,消费纸币,从而引发物价的进一步上涨。</font></p><p><font color="#0033ff">---------------------------------分割一下----------------------------------------------------------------------------------------</font></p><p><font color="#ff0000"><font color="#0000ff">很多人对金属货币与纸币区别在理解上有偏差,</font>认为在正常的交易过程中,也存在区别。实际上,区别只在于<font color="#0000ff">对物价波动的反映不同</font>,在商品交易中,两者完全没有区别。</font></p><p></p><p><font face="黑体" size="3">二、价格与价值、使用价值、效用</font></p><p>产品的价值,它与生产者的生产目的直接相关。生产的目的,如果是生产者直接用来使用,也就是在自然经济情况下,是不存在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别的,只有一种“自用”价值。</p><p>在商品经济情况下,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换到别人生产的产品,其中货币是一个人生产与消费的中介。这种交换的目的,从而使产品变成商品,生产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获得交换价值。购买这种商品的人得到了这种商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也就是获得了使用价值。于是,生产者的“交换价值”也就是经济学中的“价值”概念。</p><p>交换之前,生产者甲生产A商品,生产者乙生产B商品;交换之后,生产者甲消费商品B,生产者乙消费商品A。</p><p>使用价值是对消费而言的;交换价值是论述两者之间交换关系的。</p><p><font color="#ff0000">有一种观点是:使用价值多,价值必然多,效用必然大,价格必然高,这个四个概念存在“正”相关性,</font><font color="#ff0000">而且认为这些概念都是“商品”的属性。</font>事实上,无论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中,价值概念和效用概念,都是人的属性,而非商品属性。本来就不存在你所说的“用一个词来表述同一个主体的不同概念”。无论哪一本政治经济学教材都会提到“生产者生产使用价值,得到交换价值”,“生产者不能即得到交换价值,又得到使用价值”。如果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都是商品的属性,那么这两种价值,必须随着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而全部转移,从而出现消费者即得到了使用价值,又得到了交换价值。</p><p>就效用而言,指的是“消费者消费商品或者闲暇得到的满足”。显然,这与论坛中大部分认为的“效用=使用价值”毫无关联之处。</p><p>至于为什么讨论交换是两个实物之间的交换,而不是商品与货币的交换,原因在前面论述货币、价格的本质时候已经说过了。在金属货币情况下,金属货币就是实物商品。在铸币和纸币乃至电子货币情况下,货币是一种记账符号,本质是对其他商品的购买力。</p><p><br/>第一,价值就是生产的目的性。在商品经济关系下,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换钱,换到别人生产的商品,从而“价值”就是“交换价值”,在经济学中,二者是等同的词。</p><p>第二,“使用价值”指的是商品的物的有用性,这是生产的基础,由生产直接创造。从广义的人类社会角度来说,这是生产的目的,但就商品而言,使用价值并不是商品生产者的直接目的。比如,老一代人总说以前的东西可以用多少多少年,现在买的东西几天就坏了。苏联生产的产品,从外形上来看,粗、笨、大、丑,但结实、耐用而且实用。在同一个餐馆中,如果你是老板的熟人或者亲戚,老板给你上的菜味道好、分量足,结账的时候他可能不收你的钱或者只收很少的钱。也就是说,生产的目的,如果不是为了出售,即非商品与商品相比具有更高的物的有用性。</p><p>为什么大家都喜欢AK47?好用——使用价值高。<br/>为什么大家都喜欢AK47?便宜——交换价值低。<br/>为什么AK47好用却很便宜?生产简单、维护简单——商品需要劳动技术低、劳动量少、生产时间短。<br/>于是,<font color="#ff0000">1、商品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使用价值高低与交换价值高低无关;3、生产者的目的——生产者价值就是交换价值。</font></p><p>马克思价值思想主要来源的政治事件是英国的《反谷物法》,马克思详细比较英国和美国产业、农业生产情况,英国农民的报酬低但谷物价格高,美国农民的报酬高但谷物价格低,从而英国产业工人相比美国产业工人更为贫穷。</p><p>在当时的历史下,美国和英国劳动生产率大致相同,工业产品价格相同,即工业产品的价值相同,两国金银币的价值也相同。但分析谷物生产却是另一种情况,从不变的金银币价值出发,英国的谷物具有更高的价值,而美国的谷物价值低。更奇怪的是,生产高价值谷物的人,报酬却很低,生产低价值谷物的人,报酬却较高。</p><p>同样的谷物,不存在不同的使用价值,但价值却很不相同。从生产者报酬角度来看,生产同样的使用价值,生产高价值商品的工资低,生产低价值的工资高。</p><p>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价值”总是和生产相关的,与劳动产率直接相关。而蔡老师,以及大部分人,从来就不从生产该商品“实际耗费时间”来观察,仅就商品论“价值”。</p><p>就此可以归纳出这样两个与大家观念完全不同的两句话:<br/><font color="#ff0000">1、就某一具体的商品生产者和商品而言,利润是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的差。商品价值越小,生产者利润越高,利润与价值成反比;<br/>2、商品价值只与劳动生产率有关系,劳动生产率越高,商品价值越低,从而生产者利润和工人工资越高。工资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商品价值成反比。</font></p><p>很多人在讨论“价值”的时候,希望寻找一个直接“表明”商品价值的公式,寄望于从分析同一类商品应该具有相同的“价值”。同时,他们认为商品存在一种“绝对价值”。这种观念本来就和马克思的理论背道而驰。因而,他们不得不求助与“效用”和“边际”,并且随意定义“效用”概念,,从而陷入了“经济的神秘主义”。有的著作甚至明目张胆地说“马克思主义者是承认边际效用的”。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什么马克思把“边际”和“效用”斥之为“庸俗”。</p><p><font face="黑体">任何一个<font color="#ff0000">脱离生产</font>谈论“价值”的,都是在胡扯,不存在例外!</font></p><p><font face="黑体">任何一个<font color="#ff0000">脱离商品</font>谈劳动及劳动结果的价值,都是在胡扯,不存在例外!</font></p><p><font face="黑体" size="3">三、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与马克思的“工资、价格和利润”</font></p><p>这两篇文章标题是对应的,研究内容也十分类似。凯恩斯的通论,就其最终结果而言,在部分上,和马克思的理论政策完全一致。</p><p>具体的等我有时间写个两篇文章的读书笔记。有兴趣的可以对比阅读一下。</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20 21:20:3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1-20 17:24: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7:42:00

顶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8:52:00
以下是引用ytaoxyan在2008-11-20 17:24:00的发言:

说实话,在这个论坛我就从来没见过把这三个概念相互区分的人。极大部分人都认为使用价值多,价值必然多,效用必然大,价格必然高。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386293-1-1.html

我说,你把这个论坛里的贴子都读一遍了吗?

的确,下这个结论未免太过于仓促了点!跟他讨论了几个回合到现在他好像还没有了解别人的理论就来个全盘否定!真是白白浪费了我的时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9:07:00
以下是引用林汉扬在2008-11-20 18:52:00的发言:

的确,下这个结论未免太过于仓促了点!跟他讨论了几个回合到现在他好像还没有了解别人的理论就来个全盘否定!真是白白浪费了我的时间!

这是半瓶水的通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21:35:00
以下是引用林汉扬在2008-11-20 18:52:00的发言:

的确,下这个结论未免太过于仓促了点!跟他讨论了几个回合到现在他好像还没有了解别人的理论就来个全盘否定!真是白白浪费了我的时间!

别给自己脸上贴金,你那也能叫“理论”?

为什么全盘否定文中已经说的很清楚了。

另外,因文中具有攻击性的词语引起的争论,我很遗憾。个人写作习惯,算是老毛病了,现在已经对全文作了相应修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