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56657 113
2008-11-20

这本教材被人说的这么神乎,我也看看吧。

一看才发现,真有好东西在里面,

以前的那些模糊或者混乱的地方,都有让人豁然开朗的感觉。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所以我按照自己的学习思路,把这本书的有趣之处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希望各位能够积极的参加讨论,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下面就是开始啦。

按理说,应该首先说说学习结构什么的,但是我是在逐渐学习的过程中,

开始了解这本教程的结构和妙处的。

所以,还是什么时候感悟到了,就写在哪一章上比较好。

第一章是“偏好和选择”,让我们开始。

在消费者理论中,有两种不同的将个人选择行为模型化的方法。

第一种方法为偏好法。

它将决策者的爱好视为个人的基本特征,而从决策者的爱好中,归结出“偏好关系”。

这套模型,首先要求决策者的偏好满足理性公理,然后分析这些偏好,对她的选择行为(即决策)的影响。

偏好法是两种方法中较为传统(相对于本世纪诞生的显示性偏好)的一种,

同时也是我在上面提到的,贯穿新古典经济学的体系基础。

第二种方法称为显示性偏好。

把个人的选择行为当作基本特征,然后通过作出直接与这种行为相关的假定来推导有关的理论。

这种方法的一个核心假定是显示偏好弱公理,它要求选择行为满足一个一致性条件。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条件是和偏好法中的理性假设相对应的。这种选择法具有某些有吸引力的特征。从理论上说,它为更一般的个人行为留下了空间,这些更一般的行为在偏好法的框架下将是无法讨论的。

同时,它是对可以直接观测的事物(选择行为)作出假定,而不是对无法观侧的事物(偏好)进行假定。也许最重要的还在于,它清楚地表明,个人决策理论不必建立在内省过程的基础上,它可以被赋予一个完全的行为学的基础。(引自原书第6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26 19:22:1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1-20 18:07:00

偏好关系

在大多数微观经济理论中,个人偏好都被假定为是理性的。理性假定体现在关于偏好关系泛的两个基本假设即完备性和传递性之中。

换言之,一旦一个偏好是完备且能够传递的,则这个个人偏好就被认为是理性的。(而不需要其他特性,如连续性。)

偏好是完备的这一假设意味着个人在任何两个备选方案之间具有明确的偏好。完备性假设的苛刻性不应被低估。简单地考虑一下就会发现,要想对远离一般经验的备选方案进行评价是很困难的。一个人需要经过工作和认真的思索来建立自己的偏好。完备性公理则是说这一任务已经完成了:我们的决策者只作出已经思考过了的选择。

传递性同样是一个苛刻的假设。它关系到理性概念的实质。传递性意味着不可能使决策者在成对选择中面临这样一个序列,在这个序列中,决策者的偏好是循环的:例如,她觉得一个苹果至少和一根香蕉一样好,一根香蕉至少和一个桔于一样好,但在一个苹果和一个桔子之间,她又更喜欢一个桔子。和完备性一样,在评价远离于一般经验的备选方案时,传递性假设也可能很难被满足。但是,和完备性假设相比,它却更为基本,因为如果经济主体不能被假定为具有传递性偏好,则许多经济理论就无法成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8:21:00

在第一章第二节,MWG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个人偏好与“理性”的差别。

因为一些理由,个人偏好可能不满足传递性。困难之一是由于恰可感觉到的差异问题所引起的。例如,如果我们让某人在两种非常相似的灰色颇料中选择一种来粉刷她的房间,她可能无法分辨出这两种颜色的区别,因而它们是无差异的。假如现在我们再让她作一次选择,选择的对象是两种灰色颇料中较浅的一种和其它一种稍徽更浅的颇料。她仍可能无法分辨出差别来。如果我们照此继续,让每一个接下来的选择实验中的颇料颜色都不断变浅,那么她就可能在每一步实验中都表现出无差异。但是,如果我们让她在最初的(最深的)灰色和最终的(几乎是白色的)颇色之间进行选择时,她却可以在这两种颜色之间进行区分从而有可能更喜欢其中的某一种。然而,这就违反了传递性。

(个人感觉,这个例子不是很好,因为应该是人的感觉系统不能感觉的微小差异,但能够感觉积累的差异,而非个人偏好的非理性。)

另一个例子更巧妙:

设想你打算钩买一台125美元的录音机和一个15美元的计算器。售货员告诉你,在离该店加分钟车程的另一家分店,这种计算器正降价销售,降价幅度为5美元。但是那家分店的录音机价格是和这里一样的。你会打算到那家商店去购买吗?

事实表明,表示愿意为了这5美元的折扣而跑到另一家商店去的被调查者的比例远远高于当问题改变为录音机降价5美元时的比例。虽然在这两种情况下,消费者通过旅途之劳得到的最终节约是一样的,但情形还是会如此。事实上,对于下述问题,我们可以料想,回答很可能是无差异的:

由于脱销的缘故,你必须到另一家商店去购买这两样东西,但是作为补偿,你可以在两种商品的任意一种中获得5美元的折扣。你会在意在哪一种商品上得到这5美元的折扣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8:29:00

效用函数

我们再往下看:

偏好能否用一个效用函数来代表是和理性假设密切相关的。特别地。我们用命题1.B.2表述这一点:

只有当偏好关系之是理性的时,它才可以用一个效用函数来代表。

有人也许会问,任何理性的偏好关系都可以用某一效用函数来代表吗?一般来说,答案是否定的。总能用效用函数来代表一种理性偏好关系的情形之一是,X是有限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8:38:00

选择规则:(显示性偏好)

当我们用选择结构来模型化个人行为时,我们可能希望对个人的选择行为施加某些“合理”的限制。一个重要的假设,即显示偏好弱公理,反映了这样一种期望,即个人被观察到的选择将显示出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简单来说,弱公理说的是,如果在y可得的情况下选择了x,则不存在哪一种包含了这两种备选方案的预算集,会使得y被选中而x不被选中。

有了这一术语(优于)之后,我们可以把弱公理重述如下:“若x显示出至少和y一样好,则y不可能显示出优于x。”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8-11-20 19:09:00

偏好关系和选择规则之间的关系(偏好和显示性偏好之间的关系)

现在我们来探讨与前面所讨论的两种方法的相互关系相关的两个基本问题:

(i)如果决策者具有理性偏好序,那么当她在预算集中进行选择时,她的决策必然会导出一个满足弱公理的选择结构吗?

(ii)如果个人在一族预算集上的选择行为可以由一个满足弱公理的选择结构描述,那么是否必然存在与这些选择相一致的理性偏好关系?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分别为“是”和“也许是”。

也就是说,如果行为是由理性偏好导出的,那它就满足体现在弱公理中的一致性要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