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银行的概念定义_部门银行与流程银行的差异
流程银行的概念定义
所谓流程银行是指通过重新构造银行的业务流程、组织流程、管理流程以及文化理念,颠覆性地改造部门银行模式并使其彻底地脱胎换骨,由此形成的以流程为核心的全新的银行模式。
流程银行的概念是由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于2005年10月在 “上海银行业首届合规年会”上提出来的。会上刘主席列数了目前我国银行业存在的一系列弊端,譬如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失效的问题仍然严重存在,有章不循、长期不执行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的现象仍大量存在,银行内部相互制衡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给银行业造成了严重的资金损失等等。他认为,这些弊端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目前的合规化管理仍建立在“部门银行”基础上,而不是“流程银行”基础之上。此种状况导致针对客户需求的服务、创新和风险防范等受到人为地限制,出了问题部门间相互推卸责任,难以查处。因此根本出路在于对目前的部门银行模式进行再造,建构流程银行。在刘主席看来,流程银行是相对于已有的以“部门银行”为特征的银行而言的一种全新的银行模式。
部门银行与流程银行的差异
“部门银行”泛指传统银行的特征表现模式,意指在既定的组织架构设置条件下,以部门机构职责分工作业,按条块分割配置资源和开展业务的银行管理模式。其核心是组织架构,所有的管理、内部服务、业务拓展均受“组织架构”的指引和约束关于“流程银行”,根据已有的文献描述可以归纳为:通过重新构造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组织流程、管理流程以及企业文化理念,变现银行在成本、质量、反应速度等方面的显著性改变,体现以流程为核心的全新的银行管理模式“流程银行”和“部门银行”的差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营理念差异
“部门银行”的经营理念以自我为中心,以“我之小变”消极应付“他之万变”,市场方向性筹,忽视市场需求而白我主导产品设计与供给。而“流程银行”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充分适应当前金融机构多元化,金融工具证券化、金融机构业务综合化以及信息渠道和信息披露日益全面、透明的大环境变迁。当前银行面对的客户日渐从弱努转为强势地位,客户对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的需求亦呈多元化、个性化趋势发展,银行客户稳定性风险越来越高,因此,流程银行彻底改变传统银行那种自我主导产品供给的非市场理性,始终考虑“客户想买什么”而不是“银行门身爰卖什么”,执行客户需求为导向.顾客价值为重的理念。
(二)组织流程差异
“部门银行”组织结构的特征是行政科层制,表现形式是总分行制下的多级分行制,整体组织结构呈金字塔型。由于“金字塔”中的层次过多,信息传递链过长,加之内部各机构之间职能存住交叉重叠,业务审批环节过多,造成管理混乱、重复劳动、相互推诿、扯皮不断、道德风险严重等,致使内部交易成本高,管理效率低,阻碍服务功能的发挥,更无法催生创新激励机制。
“流程银行”的组织结构特征为扁平化或事业部制的管理方式,内部结构层次少,决策高端与市场末端之间端口对端口的距离短,信息传递链较短。扁平化结构体系的外缘,是模块化集成系统,每个子模块都保持一致的发展战略方向,同时又可以独立于主系统而运行,适应变化自主创新,组织结构整体运行效率和子模块运行效率均达到最优。
(三)业务流差异
“部门银行”的业务流科是按照银行部门机构设置而体现的业务处置过程,不可避免地造成交义垂复、环节多、效率低的局面。例如一笔贷款业务的处理要经过至少8个甚至十几个环节,往往还呈现一种服务悖论,即对那些优质大客户反而执行更繁琐的业务科序,办理手续更复杂,时间跨度更长,机会成本更高。县体说来,“部门银行”的业务流程存在着如下弊端:
1、多头管理,环节过多,业务流程路径过长。“部门银行”的一项业务要经过若干部门和若干环节的处理,从起始市场端口到最后处理完毕,这一运作过程所需时间很长,因而银行为开展业务而耗费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力、物力)量大,不仅银行本身付出高昂的管理成本,同时也使客户承担了巨大机会成本。以贷款业务为例,一笔贷款的发放至少需要经历如图1所示的8个环节。其中贷前调查、项目审批、风险评估几个环节都是对客户的资信风险状况的审查,存在很大程度上的重复劳作的弊病。同时在部门牵制和上下级机构审批权限的约束下,一个部门环节未完成其审查任务,其下一环节部门则无法接手作业。层层上报、层层审批,上传下达,按科层传递的、业务流程无论业务处理速度还是信息传递效率都非常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