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差异曲线本身就是等高线。你说的类似于圆的封闭的无差异曲线理论上是存在这样的情况的。如下图所示:
理解这个情况,需要理解餍足点。超过餍足点,任何商品都是坏品。比如夏天吃雪糕应该适量,吃多了可能不是美味,反而是肠胃的负担。从餍足点划分为四个区域:
A:两个都是好品,就是常规的无差异曲线
B:x是坏品,y是好品
C:x,y都是坏品
D:x是好品,y是坏品
而经济学的讨论区域是A区域。出现BCD区域实际上考虑了现实中“
欠犹不及”和“
过犹不及”的情形。
王则柯《图解宏观经济学》第二章结束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吃饼干领赏钱”的实验。吃1块饼干领1元钱。一开始大家都觉得是好事,所以两种物品都是好品,但随着肚子饱腹感的增强,再吃饼干简直就是受罪,而1元钱仍然是好事情,那就变得1元钱仍然是好物品,而饼干变坏品了。画出的无差异曲线也不是常见的情形。而这些都不是数理分析的结果。
对无差异曲线的分析不要仅仅局限于数理分析,它会禁锢你的思维。若你要做精细化的分析,可能就需要数理手段。
另外:边际效用递减不是效用理论的核心,边际替代率递减才是效用理论的核心。而边际替代率递减与下面的假定是等价的:
1、凸偏好;2、无差异曲线凸向原点,3、效用函数拟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