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见到某位同学发帖讨论书的定价问题,原帖如下:
书为什么有定价?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印个定价的边际成本很小.
但很不靠谱.
可乐瓶子上印个标价也应该很小的,为什么没有?
印象里只有书有定价...
一部分同学是从版税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从版税的角度部分的解释某些采用版税制的书籍的标价问题,但是无法解释某些直接买断版权的书籍,根本就没有版税的问题,却依然是将价格印刷在书上的。
个人认为,对于书印刷价格这一现象,不可以单纯的就书论书,而是要从两种交易方式的角度上来看这个问题,世上的交易方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明码标价,一种暗码标价,即不标出价格,买卖双方自己决定价格。那位同学所讨论的书为什么有定价的问题,其实是在问:书为什么采用明码标价的交易方式?
从历史上看,书并非一直是明码标价的,春秋时代的简牍,欧洲的羊皮卷,貌似都没有把价格写上的习惯。直到近代,很多书上也是一直不印刷价格的,价格的印刷貌似是从晚清才开始大范围普及的。
书籍从不标注价格到现在标注价格,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消费群体的扩大和书籍自身价格难于厘定的特质造成的。
先说第一点,在古代中国,书籍的购买者只是一小部分,除四书五经这些大家都要用的书籍外,大部分书的销量恐怕都很有限,书籍的主要交易方式,不是从书店购买,而是人和人之间相互的交易,由于面对的是少数的几个个体而不是群体,书籍交易采用的交易方式是讨价还价的交易方式,不同的人估价差异很大,很难定出一个合理的价格,所以就干脆懒得印刷价格了。这种交易方式现在还有,我们学校旁边的旧书店还是采用这种方式,不同的人之间的价差极大,我就曾经被宰过。而随着书籍阅读群体的扩大,定价就显得容易的多了,购买群体的扩大,使得定价的讯息费用下降,出版社可以根据其多年的出版经验和其掌握的信息,定出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这个价格可以较好的为客户所接受,用概率论的话说,样本的扩大,使得均值更加的接近期望。
第二,书籍本身具有难于厘定价格的特质,书籍的价格不是由其厚度决定的,而是由其内容决定的,而内容很显然是很难的定价,不同的人肯定有不同的估价。如果不先印刷一个参考价格,书店会像菜市场一样的,前来讨价还价的人必定会把店员烦死,书店也必须大大的增加人手,这样就大大的增加了交易费用。而印刷价格后,这种讨价还价所造成的交易费用是大大降低了的,所有书籍统一一个价格,或统一打折。
综合的来说,书籍印刷价格的原因是,
一、购买群体的扩大使得讯息费用的下降,使得定价成为可能
二、书籍本身难于厘定价格的特质使得定了标准价格后,交易费用大大的降低了。
将这个问题发散开去,明码和暗码标价这两种标价方式的选择,其主要考量的出发点就是两点:一,定价的讯息费用。二、交易时的交易费用。
比如菜场上的菜和超市中的菜,一种是暗码标价,一种明码标价。也可以从这两个角度进行解释:首先,超市中购买群体扩大,使得讯息费用下降,明码定价成为可能。
其次,超市人手有限,明码标价可以有效的节约人手,降低交易时的交易费用。
仅仅从讯息费用和交易费用的角度看产品的定价机制,必有有失偏颇之处,欢迎拍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