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格勒在<信息经济学>一文中指出,价格高的商品,相对价格差距会较大,人们会多寻找相对低的价格,均衡点是边际差价与寻找成本相等,一般时间成本较低者,会多花时间找寻。如果把讨价还价类比为寻价,上述分析是同样适用的。
小菜一般价格不太高,所以从价格角度看,没有必要多次讨价还价。这就要从商品质量信息考虑了,像酱醋之类,一般是有品牌的,能节省考核费用,牙签,说实话,价格太低了,而且,就算质量差点,后果也不是太严重,因此较少讨价还价。
大的百货店的环境与店面档次往往比菜市场高,房租往往比菜市场里的贵,所卖的东西往往是有品牌的,这些场所档次高、房租贵、有品牌本身就表明了商品的质量,是能节省消费者考核费用的。正如一个高档商店里卖的钻石与路边游人卖的钻石,你会信谁买谁的呢!大百货店本身特别降低了买卖双方关于商品质量的不对称,所以往往采用先付款再拿货的方式。而菜市场本身的特点,增加了买卖双方对小菜质量不对称,所以菜市场里的往往分成果蔬类、水产类、肉食类等区域,而且,卖白菜的与卖白菜的坐在一起,卖萝卜的与卖萝卜坐在一起,这些措施为的是让缺乏信息的顾客降低考核小菜的费用,而且采用先拿货再付钱的方式让顾客放心购买。讨价还价是种了解商品质量与交易对手的方式,一般来说,买卖双方都想让对手先出价,因为你出了价就间接表明了你的商品与对手的了解,对方就可以因此采取相应对策了,再有,别的菜摊可以讨价还价,你的不让,你的竞争能力会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