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切依赖资本(无论是私有资本,还是公有或国有资本)进行发展的社会,都无一例外的属于资本主义社会。
对于商品经济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永远不可避免。
对于公有制资本主义社会,即现在被称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国家,它们在发展中同样存在经济危机问题,只不过其表现形式更多主要体现为:在发展的过程中最终会陷入资本困境的沼泽,社会的扩大再生产日益困难。
马克思凭借其天才的预见力,预见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许多特征情况,特别是预见了资本、货币、商品的消亡。
这些,虽然多数正确,却是非推导获得的,而且多为结果性方面,而非原因或原理方面。而且在其预见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多把结果的东西作为原因来使用。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存在严重的错误。似对而多错的理论,也导致后人无法认识真正社会主义社会的原因之一。
自由王国
一、人类社会还没有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这样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摆脱了货币、资本、市场的束缚与局限,如同国家和社会拥有了永远无限充足的资金,可以进行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最大限度的充分合理投入;使社会的发展可以完全不依赖市场消费,不论社会是否进行消费,发展都可以充分进行下去;在某些领域,即使产品价格不断下降直至价格为零,该领域的发展同样可以进行下去;“生产力可以在短时期内无限增长”;社会贫困现象将在非常非常短的时间内彻底永远消失……。无束缚的强大发展能力,使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永远不可能退回到旧的时代。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还从来没有建立过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曾经和现在虽然有不少国家被称为社会主义国家,但是,它们无一例外的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国家在社会性质上,应该被称为公有制资本主义国家。
在人类社会全部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只有两个社会,即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两个社会。人类社会也只发生唯一的一次最根本的社会性质变更,从必然到自由的腾飞。这唯一的根本变革,史无前例,以后也不会再有,将带来的是一个与以往历史截然不同的全新社会。相对这唯一的社会性质飞跃,其他的一般社会性质飞跃都黯然失色。这必然到自由变革的唯一性,要求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全面改变。
在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有各自不同性质的社会:
一、必然王国
1、 原始社会(原始文明社会)(原始经济社会)
2、 奴隶社会(奴隶文明社会)(奴隶经济社会)
3、 封建社会(农耕文明社会)(自然经济社会)
4、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文明或商品文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
二、自由王国
1、 社会主义社会(价值文明社会)(社会经济社会)
2、 共产主义社会(道德文明社会)(自由经济社会)
3、 自由社会(自由文明社会)
对人类社会来说,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转变可以说是人类社会仅有的唯一的一次转变,它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是唯一根本的。
自由王国,它将使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由空间被彻底打开;自由王国,它所具有的强大而自由的发展能力,是以往一切社会所不可相比的;它所带给社会发展的解放,是以往一切社会包括商品经济社会都不可想象的。
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它的优越性,从根本上就不在公有制,而在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属于自由王国的一员,摆脱了必然王国的束缚;在于社会发展获得了解放与自由,在于社会发展根本能力的最彻底改变。
自由王国所具有的自由的力量,是今天的人还无法想象的。
二、决定社会性质的因素
决定人类社会性质的因素只有一个,那就是生产力。人类社会的性质与生产关系无关,与社会制度无关,与社会具体发展形式无关。
生产力的根本性质,即必然生产力性质和自由生产力性质,决定着人类社会是必然王国还是自由王国。
生产力一般性质是决定社会性质的依据,对社会发展过程具有根本的决定性或规定性。生产力的性质决定了社会性质,生产力的质的根本差别决定了社会发展的质的根本差别,并以此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人的因素的性质。只有生产力的质变才能引起社会的质变,生产力性质不发生改变,社会的性质就不会发生改变。
认识生产力,需要把生产力分为共性、性质、特性三个方面来认识。
生产力共性:指整个生产力无限发展历史上没有质与量发展差别的生产力的存在。其本质即人类无质与量差别的劳动能力及其延伸总和。
生产力性质:在生产力无限发展过程上,生产力在其从低到高的不同发展过程上所具有的质的根本不同或差别,以及由此引起的不同性质生产力的主要构成、运动形式、运动规律、内在矛盾等的根本不同。它体现了生产力发展从低到高质的根本不同与质的发展的不断飞跃。
生产力特性:指某一性质的生产力在其发展过程上所具有的量变过程、量变形式、量变程度等等的差别或不同。它体现了同质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多样性、具体性、特殊性等等。
生产力共性:无质与量差别的生产力存在。
生产力性质:生产力发展史上的质的根本差别。
生产力特性:同性质生产力发展(量变)的差别。
在生产力发展史上,生产力又被划分为必然生产力和自由生产力。主要决定因素:1、生产力的发展是否具有局限性和束缚性。2、生产力内在矛盾是否具有对抗性性质或不可调和性质。
在生产力发展史上,生产力又被划分为非社会化生产力和社会化生产力。决定它们的是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否具有可自由相互分离、自由流动和它们可自由相互结合进行生产的性质。
人类社会进入社会化生产的必要条件是: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互分离成为可各自自由流通运动的两部分,同时又具有可自由相结合进行生产创造的能力。
在商品经济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以商品性质和形式各自自由流通运动,以货币运动为媒介,以资本性质和形式相结合进行生产。
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直接以社会性性质存在和自由流通运动,以价值证书运动为媒介,以价值形式相结合直接进行社会性生产或劳动。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依次有如下社会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原始经济社会)(原始文明时代)
原始社会生产力(或原始生产力、原始经济)
其劳动者性质是原始劳动者性质,生产资料性质是简单原始工具。
其生产力运动形式:原始群体(部落、氏族、公社)——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家庭共同生产——家庭共同消费。
其主要生产力要素:原始群体(部落、氏族、公社);原始家庭。
生产关系:早期以原始群体所有制为主;后期以原始大家庭所有制为主。原始社会的公有制,从小的范围内是公有制,即群体公有制或家庭公有制。而从大的社会范围看,则是私有制。原始公有制是一种狭隘的公有制,不属于全社会范围的公有制。家庭之间已经是高度的私有制形式了。原始社会后期,实际以私有制为主。
奴隶社会(奴隶经济社会)(国家文明产生时代)
奴隶社会生产力(或奴隶生产力、奴隶经济)
其劳动者性质主要是奴隶性质、生产资料性质主要是简单工具。
其生产力运动形式:奴隶——奴隶劳动——奴隶主支配的个人消费
其主要生产力要素:奴隶。
生产关系:奴隶所有制。占有对象主要是奴隶。奴隶主阶级、奴隶阶级。不可能存在完全意义的公有制。有氏族共有奴隶制度。
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社会)(农业文明时代)
封建社会生产力(或农业生产力、自然经济)
其劳动者性质主要是农民性质、生产资料性质主要是土地性质。
其生产力运动形式:农民与土地——农耕生产——自给自足的消费
其主要生产力要素:土地。
生产关系:土地所有制。占有对象主要是土地。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具有建立公有制社会的可能,即使建立公有制,消灭了地主阶级,也同样改变不了社会的根本性质。早期封建社会有一定程度的公田制度,很快解体;个别地区村社有小程度的公有制土地制度等。古人理想大同社会,为公有制形式自然经济社会,或公有制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社会)(资本文明时代)
资本主义生产力(或商品经济、资本化经济)
其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性质主要是商品性质和资本性质。
其生产力运动形式:货币——资本——市场(商品流通)——货币
其主要生产力要素:货币、资本、市场。
生产关系:资本所有制。占有对象主要是资本。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建立了一些公有制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不存在或存在少数资产阶级,同样改变不了社会的根本性质,这些国家被称为社会主义国家,是历史的误解。
社会主义社会(价值经济社会)(价值文明时代)
社会主义生产力(或社会主义经济、价值经济)
其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性质主要是直接的社会性性质。
其生产力运动形式:劳动者和生产资料——价值证书——社会性生产——社会性消费
其重要生产力要素:生产力上层建筑(经济管理体系)、价值证书。
生产关系消亡,这一过程伴随商品经济生产关系残余的消亡。
社会主义社会经历的时间大约一百年到二百年左右。将是人类社会历史上最短暂的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自由经济社会)(道德文明时代)
共产主义生产力(或自由经济)
其生产力运动形式: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自由组合进行生产,生产力上层建筑将发挥积极作用。旧式分工消亡,实现按需分配。
共产主义社会大约经历五百年到一千年。
自由社会(自由文明时代)
生产力作为独立社会物质消亡,成为人的自由发展的一部分,生产力对人类社会发展不再具有任何束缚,人类社会实现了最高发展形式。人类具有的潜在能力得到极大释放。
进入自由王国,必然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束缚将很快消亡,人类的主观因素和人类的抉择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命运将具有无比重要的作用。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局限性
一切依赖资本进行发展的社会,都属于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是同一社会的不同称呼或不同侧重角度的反映,具有一致性。
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内在矛盾,或商品经济的根本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的局限性和危机性。
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初期和中期,其根本矛盾发挥的作用,对生产力发展还主要起促进作用。发展到商品经济末期(即现在),商品经济的根本矛盾才严重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并体现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局限性和危机性中。在生产力和科技高度发达及社会化程度高度发达并日益发达的今天,商品经济根本矛盾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正消失殆尽并日夜消亡,它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正日益加剧并导致社会最终无力发展。
商品经济的局限性主要表现有:
一、资本运动的局限性日益阻碍社会的发展。
1、货币资本的有限性。
在商品经济社会,社会的发展在根本上并不是取决于社会全部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因素总和,而是取决于社会全部货币资本运动因素总和。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只有转化为资本状态才能进行生产,否则,它们只能是无用之物。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因素所能参与社会生产的规模、程度等是由货币资本运动决定的,只有货币资本运动所能容纳的生产能力才能释放和实现。
2、资本获利性的局限。
资本投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利,在根本上并不是为了社会全面、合理、充分、快速发展需要的。如果不能获利,资本就不会投入,投资只是为了获利才去满足消费者购买需要的,才围绕市场和消费的,为争夺市场才间接推动生产力进步的。
资本的获利性决定了资本投入领域的局限,即生产和发展的合理性的局限。只要能获利,资本就会投入,相反,资本就不会投入。
资本的获利性决定了资本再投入的局限。如果投资有可能得不到回报,货币资本宁可闲置也不会去投入社会生产、发展,对社会再有益的事它也不会去做。即使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资金的投入,货币资本同样会大量过剩,严重阻碍社会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资本的获利性决定了商品售出的局限性。如果不能获利,它宁可把过剩的商品积压、闲置、浪费,甚至毁掉,它也不会无偿的把这些商品让社会上迫切需要的人、贫困的人去使用。
资本获利性的局限不仅使货币资本的投入领域极为有限,而且使货币资本的再投入能力极为有限,使本来就有限的货币资本还不能充分投入,并产生了大量货币投机运动,加剧了社会发展的困难。
3、人们收入增长的局限。
人们的收入来自资本运动中的可变资本转化来的。资本运动的局限决定了人们收入增长的有限。一方面表现为人们收入程度增长的有限,甚至停滞,一方面表现为人们收入增长同消费资料商品价值增长的差距的扩大性。
人们收入增长的有限,也包含了劳动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巨大的劳动能力被闲置和浪费。
二、市场运动的局限性日益阻碍社会的发展。
1、购买能力或消费能力增长的局限。
消费能力的增长来自货币资本的不断运动。一方面,货币资本运动的局限性使消费能力的增长极为有限,一方面,消费能力增长速度始终低于生产能力增长速度,最终导致市场容量的增长相对生产能力的增长不断萎缩。
2、购买能力发生的有效消费的局限。
购买能力只有发生购买行为,才能产生有效消费,商品才能售出,预付资本才能获利和扩大再生产。社会实际发生的有效消费是有限的,加剧了产生生产相对过剩矛盾的可能。
3、市场容量的缩小、生产过剩的加剧,导致货币资本再运动能力的进一步降低,货币循环扩大运动能力降低甚至发生危机。
三、货币运动的有限日益阻碍社会的发展。
1、货币价值量的有限性。
货币运动是建立在社会全部货币价值量基础上的,它决定了货币运动所能达到的最大限度运动量。社会的无限发展要求有无限的货币运动来保证,然而这从根本上是不可能的。那些缺乏货币的国家不仅发展规模小,而且发展能力相对货币较多的国家更弱,抵抗经济危机的能力更弱。
2、货币运动逐利性的局限。
资本属性的产生使货币产生了独特的自运动并产生了逐利性,无论存款、贷款,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利,也由此产生了货币投机活动。然而货币的逐利性运动是建立在并包含于资本获利运动上的,是对社会全部剩余价值的分割部分的追逐。货币的逐利性,产生了大量的货币投机活动,使大量货币没有能用于真正的生产领域,使投入生产的货币资本大量减少,这些大量游资的不合理和破坏性运动还会造成金融动荡并引发经济危机。
四、投资与消费的矛盾日益阻碍社会全面合理充分快速的发展。
消费能力的增长来自投资的增长和扩大;投资的扩大和增长又以市场容量和前景为条件,只有市场容量增长速度不低于生产能力增速,投资才会不断扩大下去。
投资的增长依赖消费能力的增长,消费能力的增长又依赖投资的扩大。由于消费能力增速始终低于生产能力增速这一矛盾的存在,最终导致市场容量不断缩小,市场疲软,从而又导致投资减少,进一步使消费能力的增长降低,使投资再减少,使经济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困境而无力发展。
社会的发展最终要求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也就是从根本上改变生产力运动形式,取代资本、货币和市场,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力,使消费能力增长和生产能力增长相一致,特别是要使生产能力的发展不再依赖消费能力。
商品经济的局限性简单说,可概括为:
1、社会全面、合理、充分、快速发展需要极大量资金,资金的严重缺乏和不合理运动阻碍了社会发展。
2、社会缺乏无限充足的货币购买力进行合理而充分的购买,从而极大制约了社会充分、快速的扩大再生产。
3、社会发展速度不是随生产力进步和科技进步而加快,反而日益降低,经济增长速度越来越低,直至无力发展。
商品经济的危机性表现为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和不可克服性,即相对过剩矛盾不可避免和不可克服;同时决定了社会发展能力的日趋减弱性,它直接体现为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低速增长,到停滞,再到衰退或崩溃。
四、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是属于自由王国的,是自由王国的开端,它将具有自由发展的属性。
当人类社会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上层建筑,实现了用价值证书取代货币进行社会发展,实现了价值证书循环取代货币循环进行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也就建立了社会主义社会。
价值证书的建立,要求发达的生产力上层建筑的建立,以此实现社会的自觉发展,以此实现用社会预见指导社会发展。价值证书的建立,使以价值证书进行的社会投入自然成为全社会所有性质,使社会发展的投入摆脱了资本有限的束缚,社会可以进行与生产力发展相符合的无限投入。价值证书的建立,使剩余价值在全社会范围实现了消亡,社会的发展不再依赖剩余价值的积累。价值证书的建立,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可以不再依赖市场消费,发展可以与消费完全分离,不论是否有消费发生,发展都可以充分进行下去。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将使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摆脱对货币、资本、市场的依赖,使社会的发展获得根本解放,开启自由发展的大门,进入自由王国的殿堂。
什么是价值证书呢,价值证书是价值符号和劳动量符号,这就是它的性质。起(无限)投入(或投资)与(有限)分配的作用,充当交换媒介和投入媒介的作用。充当产品交换的媒介,实现社会的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充当投资媒介,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互结合进行生产活动。
价值证书的具体形式类似现在的纸币形式及其部分延伸形式,但它们的性质不同。一个是价值和劳动量符号,一个是货币符号。我们同样用“元”来表示或代表价值证书符号,等量单位的“元”表示等量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等量的价值量。我们同样可以称它为“钱”,但它的性质是价值证书,而不是货币性质。社会主义社会既是一个“金钱”无限丰富的社会,也是一个消灭“金钱”作用的社会。
价值证书与货币之间具有可交换性,价值证书所代表的价值量与货币所蕴涵的价值量(或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是它们进行交换的依据。它们的可交换性为价值证书最终全部取代货币提供了交换基础。价值证书与其他产品的交换的道理与货币交换相同。
价值证书具体形式和纸币形式相同是为了:一、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延续性,不致因为社会发展方式的根本改变而引起社会发展的中断或混乱,二、方便实现用价值证书逐步取代货币并直至最终全部取代货币,或方便价值证书循环运动取代货币循环运动,即可以使二者有一个共存的过渡时期,逐步实现商品经济发展方式的消亡。简单说,它们形式的类似,只不过是人类社会从商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社会主义价值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和形式,这一转变正是通过使纸币性质从货币符号性质最终全部转变为价值证书符号性质来实现的。
价值证书的度量(或发行)单位,同货币完全一样,以社会公认的价值为基础,使不同产品、不同具体劳动付出之间得以衡量和等价交换。价值证书所代表的价值量和货币所包含的价值量(或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使价值证书可以和货币(纸币)相兑换。
在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证书是社会进行生产和消费所必须依赖的根本媒介。社会只有通过价值证书投入形式,才能使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才能投入劳动,才能生产和发展;社会只能借助价值证书形式才能进行分配和消费。
五、价值证书发行问题
在社会主义社会,价值证书最主要的功能是投资功能或发展功能,是社会使劳动者和生产资料自由、充分结合进行无限、自由发展的主要工具。它使社会或国家如同具有了无限充足的资金。其次,价值证书具有分配功能,实现全社会范围的消费活动。
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价值证书的发行、回收和价值证书循环运动。价值证书的发行和运动是以社会主义价值规律和社会所能达到的价值证书循环运动为依据的。根据社会主义价值规律,以社会所能投入的最大限度劳动量和社会所能进行的最大限度生产和发展能力来决定。社会能够投入多少劳动量、能够进行多大程度和规模的生产发展,社会就可以直接发行多少价值证书。
价值证书发行类似现在的货币发行。只不过,社会主义的银行,发行的不是货币或纸币,而是发行的价值证书或价值证书延伸形态。
价值证书是以预付形态准备,在社会的实际生产、发展过程中转变为实际支付、发行的。就如同商品经济社会的预付货币资本,在投入生产、发展的过程转变为实际支付一般。
价值证书的回收,完全类似货币资本的回收。只不过,货币资本回收是为了获得更多剩余价值,而价值证书回收,理论上只需要等价回收即可。对社会主义社会而言,虽然各个企业因为发展程度不平衡,价值证书回收程度不同,但是对全社会范围而言,是不存在剩余价值的,社会发展完全不依赖剩余价值。
在社会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全社会生产是不间断的扩大再生产过程,价值证书循环不断扩大,社会需要大量的不断增加的价值证书在生产循环中积累,因此,价值证书在发行中,实际发行量大,回收少,社会主要以不断追加价值证书发行来扩大价值证书循环——扩大社会发展,而不是发行多少回收多少后再扩大发行。
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发展主要依赖无限的价值证书投入能力进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企业投入同今天的商品经济社会类似,只是今天的商品经济社会是货币资本投入,而社会主义社会是价值证书投入。主要区别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投入从理论角度说,一是没有利润和剩余价值;二是投入能力没有限制。
社会主义社会企业的预付价值证书,同商品经济社会的预付货币资本一样,也同样划分使用。一部分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追加资产等等;一部分用来将来支付给劳动者,成为劳动者付出劳动的报酬。回收的价值证书做为新的预付价值证书存在,用于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不能随意转变为劳动者收入部分(不能乱发工资或奖励)。如果企业不再进行再生产活动,回收的价值证书将交回国家或社会发行价值证书的部门。
在社会主义社会,许多经济手段类似商品经济社会,只是这些手段具有了更高的自由性和充分性。
在社会主义社会,投资的途径和形式非常繁多。投资应该遵循的几个基本原则是:1、合理性原则,2、充分性原则,3、先进性原则。
价值证书的主要作用是用于社会直接发展的,而个人分配主要是通过生产投入过程来转变和实现的。在未来,价值证书主要是作为社会全面发展投资进行发行,极少数特殊情况下可发行社会保障、保险等方面的价值证书。
价值证书的发行、分配、回收主要由财政部门、银行系统和各个授权组织共同完成。
银行虽然继续存在和发展,但是其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更主要的是成为了社会发展工具。一方面,银行是价值证书的发行、回收的主要组织,另一方面,银行转变为社会发达、复杂的上层建筑组织中的一部分,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和服务功能。
由于银行承担的不再是货币发行、货币资本融资等功能,而是价值证书发行、分配工具,为社会全面的直接发展服务,因此必须要求银行成为全社会所有的性质。
由于社会实际发展的庞大与复杂,准确确定价值证书发行量是困难而不可能的,只能确定预付价值证书发行规模,预付价值证书的发行要尽可能充分,同时予以高度的控制。预付价值证书通过社会广泛的实际投资活动转变为实际发行,预付价值证书中未转变为实际投入的由国家收回,以后重新分配。
对于依赖资本进行发展的社会,决定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取决货币和货币资本运动,而不是社会实际的生产状况。
只有人类社会摆脱了资本、货币、市场的束缚,才能直接进行社会充分的生产和发展,才能由社会的实际生产来决定社会的实际消费,发展可以不依赖消费而无限进行下去。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