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4 11:18:23编辑过]
1.4商品的属性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6879540100cu00.html
1.4商品的属性
当在价值经济学中引入了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后,再看“功”这个概念,感觉已经有些不合适了。既然价值经济学引入了热力学第一与第二定律,那么相应的,商品也具备了两种属性--能与熵。
(以下为2009年4月13日所写)
1,熵的困惑
坦白地说,我就卡在这里了,把商品看成是能还好理解,可是当把商品看成是一种熵就有些不好理解了。
还是经生产铜为例子,生产铜本身就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前面已经说过了,生产一吨铜所必须的能量消耗是一定的,是一个常数。我们的商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熵值。
在我原先的理论中,原本还有原材料的部分,后来被我抛弃了。为何?因为这个并不重要。要知道,我们从理论上来讲,我们甚至可以从海水中提炼黄金!但我相信不会有人真的傻到从海水中提炼黄金。假设,有人这样做,那么他从海水中提炼黄金所消耗的能量将会远远大于从金砂中提炼黄金所消耗的能量。前面已经说过了:
商品的价值=有效价值+无效价值。做为相同的黄金,它们的有效价值部分必定是相同的。这是商品的基础,而在海水中提炼黄金的无效价值部分过大,人们不会傻到去买海水中所炼的黄金的。
反过来,我们也不会傻到从金砂中提炼食盐。
换句话说,其实我们永远不必担心资源会枯竭,因为我们最少是从理论上讲,我们要以从任何物品中提炼出我们所须要的原材料。不过,这有一个前提,我们必须有足够多的能源来进行生产。当然现实是
我们不可能有无限多的能源来进行生产。所以,所谓资源枯竭问题,事实上是能源枯竭问题。而这些能源才是我们真正的财富。或者说是,能源才是我们财富的原动力。
引入熵这个概念,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熵本身就是一个趋向于无序的概念上。而我们使用的商品都是比较有序的物品。比如,我现在所用的本子,电脑等。都是从原本无序的矿石,木材之类的东西变成我们现在可以使用的物品。而这些东西用不了多久,又会分解成无序的东西,人们不能再使用的东西。这一过程本身也是熵的过程。
这与就是说,“人类社会的熵”与“自然界的熵”又有本质上的不同。
如何区分这两种熵,正是将我卡住的地方。
运气不错,我最终找到了解决就方式。
2麦克斯韦妖
其实人类本身就是一只麦克斯韦妖。
什么是麦克斯韦妖?抱歉,我只能抄书了。这家伙可不是我的发明。
1867年麦克斯韦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到:
一个有趣的生灵,他单凭观察就能通晓所有分子轨迹的速度,但除了开关一个小孔外,不能作功。它守住容器壁上的小孔,让快速运动的分子单向穿过小孔,导致:
热的部分更热,冷的部分更冷,无需做功。只用了一个敏于观察,手指灵巧的生灵所具有的智能。
“麦克斯韦妖”的出现,在当时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提出了质疑。虽然到最后,有人证明了,麦克斯韦妖与热力学的第二定律关不冲突。表面上看,这个小妖所处的环境中的熵值降低了,但在这个过程中
小妖与在增加自身的熵。得出来的判断的是信息判断本身也是必须要消耗能量的,而小妖也是她所系统中的一部分,所以,小妖所处的系统的商还是增加了。(有兴趣的可以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我就不细说了。)
这个概念有些不好理解,打个比方吧。这就象我们整理房间一样,混乱房间的熵值比整洁的房间高。当我们把混乱的房间整理好了,表面上看我们是把房间的熵值降低了,但这是以我们自身消耗能量和精力为基础的。换句话产,就是我们劳动的结果。
混乱的东西对我们是无论的。比如垃圾。对我们来说,有序的东西才是有用的东西。这些有用的东西就是商品。有趣的是,在热力学眼中,这些有用的东西也是人类熵的结晶。
附:一种特殊的商品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商品正是人类劳动的成果,也是热力学--熵的结晶。但有一种商品必须独力出来。这就是能源之类的商品:如,煤,石油,电,粮食等。首先我们把它们生产出来必须消耗一定的能源,而它们对我们有用的部分却是将它们燃烧用所释放出的热量。打个比方,假设我们生产一吨煤所消耗的能量达到了两吨煤的燃烧值。那么我不知道这样的开采有什么意义。相信不会有人会去做这样的傻事。在市场上,燃烧值高的煤,价格高于燃烧值低的煤,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能源这种特殊商品的价值判断,是以它们所能释放的能量多少,而并不是以生产它们所需要的能量多少来判断的。
所以当我们涉及到能源之类的商品时,就必须注意到它本身“能”的属性。它们与铜和金之类商品的属性并不相同。因为他们除了“熵”的属性之外,还有“能”的属性。通常,它们所释放出的热量,大于生产他们所消耗的热量。
3,负熵的正式登场
赖负熵为生--薛定谔
也许从最开始我就不应该写这该死的东西。原本,我只打算在价值中加入“功”的概念。却无意中引出了“能”与“熵”。在解决人类商品中的熵与自然界熵的区别中引入了那只该死的妖精之后,一切都失去了控制。我知道,“负熵”必须登场了!因为人类之只麦克斯韦妖必须以负熵为食!
怎么说呢?我们就以将铁矿石变成钢锭为例。这样的转化正是对铁矿石在分子层面的一次重组。我们现在已经将生命的DNA都看成了一种信息,那么比他更低级得多的铁矿石的分子之一--Fe3O4就不是一种信?这恐怕说不过去吧?前面已经说过信息重组本身也是要消耗能量的。于是我们可以根据公式
I=S0-S1
意思是:信息=熵S的减少=负熵的增加
钢锭的熵值肯定比铁矿石的熵小,但这是人们用消耗能量的方式做到的。所以人类所增加的是负熵。
人类这只妖怪产生的不是熵,而是负熵!这正是“人类商品中的熵”与“自然界所产生的熵”的不同!
于是我们得到了--负熵=劳动=商品
4,一个推论
根据这一结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观察能源产品的消耗状况从而知道商品的产生状况。即:假设我们在不考虑人类自身对能源产品的储存情况下,那么,人类一年所获得的能行于人类一年所产生的负熵。
也就是所有商品的产值。
获得的总能=总负熵
因此,那种用观察电厂发电量来观察经济运行状态的方式是可行的。
到底是用“获得的总能”好还是用“消耗的总能”好呢?对此我还在思考当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4 11:38:09编辑过]
嘿嘿,还没有写到那里呢。
不过,最终的结论将和马克思一样。人人都要成为资产的拥有者。
这不是说资本主义不能发展,而是这样的发展模式,对于人类来说,是一条自我毁灭之路。
嘿嘿,物理学,这东西相信是可以超越意识形态的。
看了那些老书又能怎么样?采用热力学的理论,同样可以推论出相同,或是相仿的结果。看与不看,对我来说影响都不大。
而且,采用热力学的理论来理解“价值”比用“时间”来理解“价值”要容易得多。更何况“热力学的三大定律”都是现成的。已经得到公论的,不必我再去搞什么论证,相信也不会有人说我偷他人的劳动成果。不过在我的理论中没有“剩余价值”的位置,因为我用“能量守恒”所代替了。
嘿嘿,如果是哪个学经济专业的,把这东西当毕业论文交上去怕是会得零分吧。
还好,我已经不用写毕业论文了。
[em01] 我来举一个打水的例子:假设有一个人从井里打水,一分钟可以打6桶。这样一桶的劳动时间为1/6分钟。现在我们给他安装了一台抽水机,还是一分钟打6桶,而这个人也没有离开,就守在抽水机的边上。这样一桶水的劳动时间还是1/6分钟。效率并没有因为有了抽水机而提高。可是如果我们把这台抽水机的功率加大呢?加大到一分钟打10桶不,甚至100桶水呢?这样,每一桶水的劳动价值将会将低到1/10甚至1/100桶每分钟。如果按照劳动价值理论,每一桶水的价值降低了。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仅仅只是把抽水机的功率加大了而已呀。我不知道如何能用“劳动价值理论”来解释这个问题。
我们分解来看你的举例:
1.一个人从井里大水,一分钟可以打6桶。这个人打水应该会用到两样工具,绳子和水桶。我们计算水的劳动价值的时候还应计入工具的损耗。在很短的时间内,这个损耗可以忽略,所以可以按这个人的劳动量衡量,一桶水1/6分钟。
2.安装了抽水机。请注意,这里边有个生产力提升,从完全的体力转变为依靠机器。同样我们忽略机器损耗,但是我们不能忽略机器的能耗,在这个例子中你没有计入机器的能量消耗,而能量的获取是要一定量的劳动的。打水人虽然只要傻站在那里,但是仍然消耗了时间,只不过不要付出体力罢了,付出体力的是供给机器能源的人。
3.增大抽水机功率,这里面又有一个生产力的提升,而且功率增大,机器能量消耗也会增大,供给机器能量的劳动量也会增加。
由于人类的知识可以传承,生产力的进步可以一代代依靠教育传授下来,所以引起生产力的进步的劳动在历史的长河中可以忽略不计,后代受用这些生产力进步带来好处的时候,可以不必计较这些伟大的人所付出的劳动,我们只需要铭记在心,而不必付给他们任何费用(如电能的发现和使用)。但是如果考虑到现在某个时间点的生产力进步时,我们必须为此付出代价(如专利费用等),提高了抽水机的抽水效率,使其能耗降低,对于这种改进,我们是要为其劳动付出代价的。
所以最后每桶水的价值计算应该包括:每桶水消耗的机器价值量(专利费用及损耗等);每桶水消耗的电能;每桶水消耗的打水人的时间所对应的价值量。
但是请注意每桶水的交换价值最后是由市场决定的,市场调节供给平衡,最终使每桶水的价值趋向于当今社会生产力水平所对应的价值。
可是你是否想过用热力学的理论来看这个问题呢?
无论你用何种方式,打一桶水所必须的能量消耗将是一定的。
这样一来,无论是人打一桶水,还是用抽水机打一桶水,还是用其他什么方式,所必须的能量消耗将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不必须的能量消耗部分。如生产机器,研发电力,个人不必要的动作等。
如公式:W总功=W有效+W无效
其实当我发现可以用热力学理论来解释经济问题的时候,我自己也吓着了.这意味着将改写部分的马克思经济学思想,和几乎全部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的统计学理论是一个例外)
后面的部分我已经写好,就在我的本子上,没有发上来,是因为我发现在“熵”的部分出了点问题。
采用“能量守恒”与“熵值恒增”理论可以避免有些人所说的用“自己来证明自己”的尴尬.
猛然间我发现,原来经济学并没因为加入了数学变成独立于物理学之外的一门科学,而是物理学的小弟弟或是儿子,这算不算是“唯物主义”
谢谢你的提醒。不过,如果引用量子力学的理论,你说的那些脑力劳动也转化为能量的表述。这方面的知识我还不够,还要学很多。但是从我有限的量子力学知识来说,应当是可行的。
信息的最小计量单位是比特,而量子力学中最小的计量单位是普克朗常量。他们之间是可以相对应的。
物理学的定量分析模式不正是价值分析所需要的吗?
在霍金的<时间简史>中他也曾提到,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熵”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大意是这样)。
没有错,这条路还很长,仅仅是我写的这些一万字多一点的内容,已经让我用去了近9年的时间。就我个人来说,我并不愿意这样做,工程量太大了!
这将意味着,经济学有被物理学与心理学瓜分的危险。一边是心理的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另一边是物理的经济学--热力经济学。
呵呵,现代版的“唯心”与“唯物”。
呵呵,有点象了。但太唯物。
其实,只要把你说的“功率”换成“生产率”,则无论效用论还是劳动论,都凝结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了。
生产率是解决价值论的最后一把钥匙。
1.4商品的属性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6879540100cu00.html
1.4商品的属性
当在价值经济学中引入了热力学第一定律与第二定律后,再看“功”这个概念,感觉已经有些不合适了。既然价值经济学引入了热力学第一与第二定律,那么相应的,商品也具备了两种属性--能与熵。
(以下为2009年4月13日所写)
1,熵的困惑
坦白地说,我就卡在这里了,把商品看成是能还好理解,可是当把商品看成是一种熵就有些不好理解了。
还是经生产铜为例子,生产铜本身就要消耗一定的能量。前面已经说过了,生产一吨铜所必须的能量消耗是一定的,是一个常数。我们的商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熵值。
在我原先的理论中,原本还有原材料的部分,后来被我抛弃了。为何?因为这个并不重要。要知道,我们从理论上来讲,我们甚至可以从海水中提炼黄金!但我相信不会有人真的傻到从海水中提炼黄金。假设,有人这样做,那么他从海水中提炼黄金所消耗的能量将会远远大于从金砂中提炼黄金所消耗的能量。前面已经说过了:
商品的价值=有效价值+无效价值。做为相同的黄金,它们的有效价值部分必定是相同的。这是商品的基础,而在海水中提炼黄金的无效价值部分过大,人们不会傻到去买海水中所炼的黄金的。
反过来,我们也不会傻到从金砂中提炼食盐。
换句话说,其实我们永远不必担心资源会枯竭,因为我们最少是从理论上讲,我们要以从任何物品中提炼出我们所须要的原材料。不过,这有一个前提,我们必须有足够多的能源来进行生产。当然现实是
我们不可能有无限多的能源来进行生产。所以,所谓资源枯竭问题,事实上是能源枯竭问题。而这些能源才是我们真正的财富。或者说是,能源才是我们财富的原动力。
引入熵这个概念,也带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熵本身就是一个趋向于无序的概念上。而我们使用的商品都是比较有序的物品。比如,我现在所用的本子,电脑等。都是从原本无序的矿石,木材之类的东西变成我们现在可以使用的物品。而这些东西用不了多久,又会分解成无序的东西,人们不能再使用的东西。这一过程本身也是熵的过程。
这与就是说,“人类社会的熵”与“自然界的熵”又有本质上的不同。
如何区分这两种熵,正是将我卡住的地方。
运气不错,我最终找到了解决就方式。
2麦克斯韦妖
其实人类本身就是一只麦克斯韦妖。
什么是麦克斯韦妖?抱歉,我只能抄书了。这家伙可不是我的发明。
1867年麦克斯韦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到:
一个有趣的生灵,他单凭观察就能通晓所有分子轨迹的速度,但除了开关一个小孔外,不能作功。它守住容器壁上的小孔,让快速运动的分子单向穿过小孔,导致:
热的部分更热,冷的部分更冷,无需做功。只用了一个敏于观察,手指灵巧的生灵所具有的智能。
“麦克斯韦妖”的出现,在当时对热力学第二定律提出了质疑。虽然到最后,有人证明了,麦克斯韦妖与热力学的第二定律关不冲突。表面上看,这个小妖所处的环境中的熵值降低了,但在这个过程中
小妖与在增加自身的熵。得出来的判断的是信息判断本身也是必须要消耗能量的,而小妖也是她所系统中的一部分,所以,小妖所处的系统的商还是增加了。(有兴趣的可以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我就不细说了。)
这个概念有些不好理解,打个比方吧。这就象我们整理房间一样,混乱房间的熵值比整洁的房间高。当我们把混乱的房间整理好了,表面上看我们是把房间的熵值降低了,但这是以我们自身消耗能量和精力为基础的。换句话产,就是我们劳动的结果。
混乱的东西对我们是无论的。比如垃圾。对我们来说,有序的东西才是有用的东西。这些有用的东西就是商品。有趣的是,在热力学眼中,这些有用的东西也是人类熵的结晶。
附:一种特殊的商品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商品正是人类劳动的成果,也是热力学--熵的结晶。但有一种商品必须独力出来。这就是能源之类的商品:如,煤,石油,电,粮食等。首先我们把它们生产出来必须消耗一定的能源,而它们对我们有用的部分却是将它们燃烧用所释放出的热量。打个比方,假设我们生产一吨煤所消耗的能量达到了两吨煤的燃烧值。那么我不知道这样的开采有什么意义。相信不会有人会去做这样的傻事。在市场上,燃烧值高的煤,价格高于燃烧值低的煤,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能源这种特殊商品的价值判断,是以它们所能释放的能量多少,而并不是以生产它们所需要的能量多少来判断的。
所以当我们涉及到能源之类的商品时,就必须注意到它本身“能”的属性。它们与铜和金之类商品的属性并不相同。因为他们除了“熵”的属性之外,还有“能”的属性。通常,它们所释放出的热量,大于生产他们所消耗的热量。
3,负熵的正式登场
赖负熵为生--薛定谔
也许从最开始我就不应该写这该死的东西。原本,我只打算在价值中加入“功”的概念。却无意中引出了“能”与“熵”。在解决人类商品中的熵与自然界熵的区别中引入了那只该死的妖精之后,一切都失去了控制。我知道,“负熵”必须登场了!因为人类之只麦克斯韦妖必须以负熵为食!
怎么说呢?我们就以将铁矿石变成钢锭为例。这样的转化正是对铁矿石在分子层面的一次重组。我们现在已经将生命的DNA都看成了一种信息,那么比他更低级得多的铁矿石的分子之一--Fe3O4就不是一种信?这恐怕说不过去吧?前面已经说过信息重组本身也是要消耗能量的。于是我们可以根据公式
I=S0-S1
意思是:信息=熵S的减少=负熵的增加
钢锭的熵值肯定比铁矿石的熵小,但这是人们用消耗能量的方式做到的。所以人类所增加的是负熵。
人类这只妖怪产生的不是熵,而是负熵!这正是“人类商品中的熵”与“自然界所产生的熵”的不同!
于是我们得到了--负熵=劳动=商品
4,一个推论
根据这一结论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观察能源产品的消耗状况从而知道商品的产生状况。即:假设我们在不考虑人类自身对能源产品的储存情况下,那么,人类一年所获得的能行于人类一年所产生的负熵。
也就是所有商品的产值。
获得的总能=总负熵
因此,那种用观察电厂发电量来观察经济运行状态的方式是可行的。
到底是用“获得的总能”好还是用“消耗的总能”好呢?对此我还在思考当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4 11:39:47编辑过]
呵呵,有点象了。但太唯物。
其实,只要把你说的“功率”换成“生产率”,则无论效用论还是劳动论,都凝结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了。
生产率是解决价值论的最后一把钥匙。
呵呵,不好意思,我最初原本用的正是“生产率”后来给我抛弃了。直接用了“功率”
meizheren 发表于 2009-4-25 00:22
我提醒楼主一下,是不是可以用中国古代的思维模式思考一下熵和负熵。例如能量,其实并不是一种实际存在,只是事物运动中体现出来的一种东西。即使我们测算势能,总得假设落差吧,这是对未来运动的预估。没有运动就没有能量。负熵是否等同于运动(这里的运动可以想象为连“运动”都在运动的运动)呢?楼主可以思考下。动静之间,熵与负熵。。。。。。。楼主很牛!
天涯诗客 发表于 2009-10-27 10:01
1,价值守恒定律——价值从来不会平白无故地产生,也不会平白无故地消失,它只会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
2,价值恒增定律——在一个社会中,其总体价值总是增加的。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 ... e=1&from^^uid=1161837
把面包消费掉,价值增加在何处?
日本失去的十年,价值总量增加在何处?
把物理学的概念,完用套用在经济学上,本人表示怀疑.
你恐怕要以能量在系统中的转化来解释 这个问题,但是,不要忘记,离开了交换,就没有经济学上的价值意义的存在.一个人吃了面包,未必会因此而给别人带来积极的东西.他完全可以产生一种消极的结果.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