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7424 32
2016-01-11

《<资本论>研究》第11卷刊发要文P175-183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5年11月出版




以事的科学审查《资本论》逻辑


——我如何写《保卫<资本论>》






马克思的航程乃是“历史”到“逻辑”,再到“历史”。它的内在的方法、逻辑和工作话语是“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这是中华条件下的马克思的“我的辩证方法”工作语境,由此,我们可以在历史探究方面合并叙述“农业史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和“工业史的经典著作——《资本论》”。《资本的生产过程》可以说明为历史发生学的“逻辑”;《资本的流通过程》可以说明为系统发生学的“逻辑”;《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可以说明为现象发生学的“逻辑”;《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说明为认识发生学的“逻辑”。将历史发展过程说明为由这些“史”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规定所构筑,乃是升华了《资本论》的工作逻辑。



基础准备

《保卫资本论》在线阅读和讨论交流

延展阅读

《资本论》研究:互动百科

马克思《资本论》是一部读和用的著作,实践性强。



《保卫资本论》电子版下载地址
http://vdisk.weibo.com/s/A26HtJ8Z13_8d
http://vdisk.weibo.com/s/t6szDPp_r_BaI/1454913153
http://vdisk.weibo.com/s/t6szDPp_r_BCB/1455198527
http://vdisk.weibo.com/s/t6szDPp_rWxcb/145519854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1-11 18:21:05
马克思资本论的学习与保卫

第一卷历史发生学;第二卷系统发生学;第三卷现象发生学;第四卷认识发生学。

以事的科学审查资本论逻辑_我如何写_保卫资本论_图文_百度文库  http://wenku.baidu.com/view/5e418fedde80d4d8d05a4f05


以事的科学审查《资本论》逻辑


——我如何写《保卫<资本论>》*


许光伟


  摘 要:马克思的航程乃是“历史”到“逻辑”,再到“历史”。它的内在的方法、逻辑和工作话语是“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这是中华条件下的马克思的“我的辩证方法”工作语境,由此,我们可以在历史探究方面合并叙述“农业史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和“工业史的经典著作——《资本论》”。《资本的生产过程》可以说明为历史发生学的“逻辑”;《资本的流通过程》可以说明为系统发生学的“逻辑”;《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可以说明为现象发生学的“逻辑”;《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说明为认识发生学的“逻辑”。将历史发展过程说明为由这些“史”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规定所构筑,乃是升华了《资本论》的工作逻辑。



关键词:《资本论》  事的科学  逻辑





一、资本生产规律或第一卷:“道”(即发展过程)的内容与形式统一


《资本论》是怎样的科学?物的科学,还是事的科学?一般而言,前者适用于自然史即工艺学领域,后者适用于人类史即社会发展领域。恩格斯说这两个科学是统一的。统一的观点,一般称为“辩证唯物主义”,统一的方法则是“唯物辩证法”。但恩格斯同时强调:“社会发展史却有一点是和自然发展史根本不相同的。在自然界中(如果我们把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撇开不谈)全是没有意识的、盲目的动力,这些动力彼此发生作用,而一般规律就表现在这些动力的相互作用中……相反,在社会历史领域内进行活动的,是具有意识的、


第175页



* 基金项目: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5YJA790073)。

* 该著全名为“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1 18:22:02

经过思虑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任何事情的发生都不是没有自觉的意图,没有预期的目的的。但是,不管这个差别对历史研究,尤其是对各个时代和各个事变的历史研究如何重要,它丝毫不能改变这样一个事实: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结论是,“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因此,与社会科学有关的理论的构造图式实际上可称之为“行动理论或图式”。《资本论》四卷所完整刻画者,资本的社会历史生产图式、资本的流通行动图式、资本的生活交往图式,以及资本的认识图式。“行动(规定)”的加入,使得“事”和“物”分开。物的科学追索“物的世界图景”,相反,事的科学追索“事的历史图景”,中国人称之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事的科学相对物的科学而言,更加关注时间过程的优先性,这是把时空规定区分开来之后,再予以统一的一种科学工作模式。就其特点而言,实际上是把“主客一体”或“主客两分”的工作模式区分和转换为“客观过程-主观过程”(历史和逻辑统一工作模式)进行研究,在这当中,并且强调了客观形成和发展过程(即客观批判)的先决性和根本决定性作用。这样就得到了“道”“德”分别阐述条件下的事物发展的运动规律及其认识,而事物的本质就体现在“道”和“德”的统一性当中。

循此思路,《资本论》全部四卷的工作内容被安排为:“道”——“德”——“道和德”,其中后者又分成:“道和德的生活形式”与“道和德的认识形式”;一般而言,前两者共同构成对事物发展的本质研究,后者构成现象研究,以及建基于生活批判和现象批判的认识研究。囿于特殊原因,《资本论》第一卷是一部相对独立完整的作品,即兼顾了“本质研究”和“全体研究”。至于余下内容,马克思这样交代:“这部著作的第二卷将探讨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册)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三册),第三卷即最后一卷(第四册)将探讨理论史。”显然,接续的“第二卷”(第二册和第三册)是本质转入现象;“第三卷”(第四册)则是由整个客观批判启动的主观认识过程(批判)。

所谓“道”,即切合事物发展本质的时间规定或时间过程。我们撇开《资本论》首篇,完整地看第一卷的后六篇,可以清楚地观察到这一规定性。它的总体考察路径是历史生产启动社会再生产过程,使用的两个基本范畴是“资本”(表述“剩余价值生产”)和“资本积累”(表述“资本积累过程”)。显然,前者是“内容”,后者是“形式”,它们是时间上的母子发生发展关系。关于这种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统一,马克思这样系统地论述道:“我们已经知道,货

第176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1 18:23:13

币怎样转化为资本,资本怎样产生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又怎样产生更多的资本。但是,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因此,这整个运动好像是在一个恶性循环中兜圈子,要脱出这个循环,就只有假定在资本主义积累之前有一种‘原始’积累(亚当·斯密称为‘预先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而是它的起点。”

马克思上述话的意思应该理解为:指认该种生产方式是历史的规定和范畴,它不是天生就有,是于历史过程生化和不断发展而来。《资本论》锁定的是“不断生长的对象(规定)”,故此,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第一卷优先研究“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定,同时是这个研究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把握。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是现实地促成了“货币转化为资本”:“在原始积累的历史中,对正在形成的资本家阶级起过推动作用的一切变革,都是历史上划时代的事情;但是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强制地同自己的生存资料分离,被当作不受法律保护的无产者抛向劳动市场。”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言,显然,剩余价值生产是“鸡生蛋”,资本积累过程是“蛋生鸡”。但这不是什么反复循环运动或套套逻辑,而是母子的相互推进、彼此互促的历史发展。于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被确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质”,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被确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量”。这是一种彻底的事物的性质分析。

前面我们讲到,在本质的下面区分“道”和“德”,有利于区别“物”和“事”以及“时”和“空”,同时避免了对上述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误解。这些因素促使马克思于强调客观批判的主导地位与作用的同时,在具体表述上决定仍旧采纳黑格尔的固有表述方式:质——量——形式。在第一个环节上,它剔除了纯物的规定,因为剩余价值来自“剩余劳动”和“价值”,“但是,另一方面,生产劳动的概念缩小了。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因此,生产工人的概念决不只包含活动和效果之间的关系,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含一种特殊社会的、历史地产生的生产关系。”结论是,“把工作日延长,使之超出工人只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的那个点,并由资本占有这部分剩余劳动,这就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构成资本主义体系的一般基础,并且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在第二个环节上,它剔除了纯量的规定——绝对的不变的孤立的数量规定,以至于,“从一定观点看来,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之间的区别似乎完全是幻想的。相对剩余价值是绝对的,因为它以工作日超过工人本身生存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的绝对延长为前提。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

第177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1 18:24:10

的,因为它以劳动生产率发展到能够把必要劳动时间限制为工作日的一个部分为前提。”

彻底的事物的性质分析使得历史化的规定——这里指的是“质和量的统一”,作为发展内容和历史实体。同时,这个“实体”需要实现机制和发展手段方面的“实体的形式”的规定,因为后者本身是前者的一个组成部分;通俗地说,前者是“母”,后者是“子”。对资本家阶级而言,此所谓:“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众所周知,《资本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流通过程》都讨论“再生产”,但意旨不同,一者关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分析,一者实则关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社会实现形式的研究。但是,这两者是关联的,马克思由此说:“因此,对积累过程的纯粹的分析,就要求我们暂时抛开掩盖它的机制的内部作用的一切现象。”

二、资本流通规律或第二卷:“德”(即运动过程)的内容与形式统一

所谓“德”,即切合事物发展本质的空间规定或空间(扩张)过程。人们不应忽视这一点:资本循环乃是关乎资本运动的质性的研究,即属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分析所直接衍生的范围。“在第一册中,我们只是在为理解第二阶段即资本的生产过程所必要的范围内,对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进行过研究。因此,资本在不同阶段所具有的不同形式,它在反复循环中时而采取时而抛弃的不同形式,在那里没有加以考虑。现在它们就成为研究的直接对象了。”并且,“为了纯粹地理解这些形式,首先要把一切同形式变换和形式形成本身无关的因素撇开。因此,这里不但假定商品是按照它们的价值出售的,而且假定这种出售是在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也把在循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价值变动撇开不说。”

马克思的后一句话挑明了《资本的流通过程》的讨论主题:从运动的全过程,查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为什么”的规定,即它“何以可能”。用今日的经济学话语说,马克思首先需要勘察“企业的生存问题”(“不破产”的运动条件),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质”。接续的勘探活动集中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量”的方面:一次循环叫资本循环,多次循环叫资本周转。这些“量”的剖解同样隶属质性的研究,是对性质分析的深入过程。但是,这里的“质和量的统一”有了变化:第一,资本运动是既定的,或者说,它仍旧不是讨论“个别资本”的生成运动,而是以总资本的运动生成为讨论前提,以及对前提本身进行规定的深挖;第二,资本的个体选择行动整体制约于社会选择行动,换言之,它的讨论对象是“产业资本(规定)”;第三,产业资本的质和量的

第178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1 18:25:29

  

统一是剩余价值生产的质和量的统一的组织化的过程,即社会机制的形成(过程),其彰显总劳动和总商品(规定)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依据这三点概括内容,我们可以把资本运动在“内容”和“形式”上区分成两个环节:企业资本和社会资本。

企业资本把握资本运动的“完整的内容”,即质和量。马克思在具体表述上,其实采用的是质→量,即质推动量的方式。《资本论》的“企业”应理解社会经济结构的形成的概念,如上所论,它不仅仅作为组织载体和机构,而且作为社会运动的实施者以及组织和实施的机制。所以,资本循环是“形成的质”,与之对应,资本周转是“形成的量”。对质的研究而言,生产关系的质性分析要求全面把握资本运动形态,即各种运动资本(职能)的性质;对量的研究而言,运动的资本的“性态”的不同则进一步要求全面把握履行职能的资本的运动方式,从而可能达到对“运动全体”的性质的了解。

上述研究是对社会资本实施分析的基础。“这个总过程,既包含生产消费(直接的生产过程)和作为其中介的形式转化(从物质方面考察,就是交换),也包含个人消费和作为其中介的形式转化或交换。一方面,它包含可变资本向劳动力的转化,从而包含劳动力的并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这里,工人是他的商品——劳动力的卖者,资本家是这种商品的买者。另一方面,商品的出售,包含工人阶级对商品的购买,也就是说,包含工人阶级的个人消费。在这里,工人阶级是买者,资本家是向工人出售商品的卖者。”

因此整体看,“企业资本-社会资本”表述方式就是“资本-资本积累”的再说一遍:“在本书第一册,我们把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作为孤立过程,又作为再生产过程来分析,我们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和资本本身的生产。资本在流通领域所经历的形式变换和物质变换被假定为前提,而没有进一步加以论述。”

然而,正如企业资本的概念相对资本本身来说,是生产的质转化为同时兼有“流通的质”的社会生产规定,社会资本概念是实现了的“资本积累”,即社会总产品实现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道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转化为德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转化分析本身构成了对于“本质”的生长过程的一个内在的探索。这些分析聚集起来形成了揭示“规律”的一系列的有机的步骤。也再一次地申明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的这一研究规定:规律本身需要一种内在结构与之相契合,所谓“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三、资本生活规律或第三卷:

“道和德的生活形式”(即生活过程)的内容与形式统一

平均利润及一般利润率趋于衰减的规律被马克思称作“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从而

第179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