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931 1
2008-11-20
<p>本文的目的并不是拘泥于对概念的理解,而是通过历史的、逻辑的推理试着找到《资本论》中所提到的研究对象的现实中的实体,并且阐述这个实体的来源、演变和特征。本文是运用历史的、逻辑的方法对《资本论》的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与叙述的,当然正是因为马克思也同样是从历史与逻辑中发现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所以本文也将试着运用这种方法。首先应当提出的是《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提出的:本书将要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及交换关系。这样一来,疑问随之产生,即什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什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那种生产关系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应的生产关系?本文将着重探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并说明其来源、演变和特征,同时略微讨论生产关系。对于上述的疑问,同样的,可以在序言中找到一些线索,马克思在序言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已经在我们那里完全确立的地方,例如在真正的工厂里,……。这里虽然提出了线索,但是同时带来了疑问,即为什么在工厂中资本主义生产完全确立,又是什么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在工厂中完全确立?实际上这两个疑问是指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本文试着提出这样一种解释:资本主义之所以会被称为资本主义,是因为其特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原因。如此一来,一个推论从而产生,即正因为工厂中完全确立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才使得马克思指出在工厂中资本主义生产得以完全确立。这样,要知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实体,就要合理地研究工厂。其次,要研究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就需要对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进行界定。本文采用政治经济学对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定义。生产关系是指生产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对已生产方式中提及的生产力,也采用政治经济学的定义,即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它表示的是生产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就是说,生产活动过程中,人们运用各种工具开发和利用自然的能力。申明这些概念对接下去的分析是有用的。现在要对工厂进行合理的抽象。通过对工厂实体的观察,可以发现,以实物形态看,工厂中存在的只有物和人的形态;从价值形态看,工厂中存在的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需要指出的是,可变资本的实体形态是劳动力,而劳动力必须依附于人的实体而存在。倘若工厂中不存在人,则工厂中就不存在劳动力了,也就不存在可变资本了。因此从这方面看,价值形态与实物形态是相联系的。同时,我们可以通过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发现,在工厂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是生产关系;而人与物的结合作用于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力。那么根据生产方式的概念,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有机结合形成生产方式,那么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工厂制度正是我们在寻找的生产方式的实体。确定了工厂制度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之后,需要探讨的就是工厂制度的起源、演变和特征。资本主义工厂制度是有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而来的。工场手工业是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它在十六世纪中期至十八世纪末叶占据统治地位。工场手工业是以两种方式产生的。(1)不同种的独立手工业的工人在同一个资本家的指挥下联合在一个工场里,产品必须经过这些工人之手才能最后制成。在一个工场中进行分工而后协作,则原先作为独立手工业者的技能逐渐丧失,而变成局限于某一专业生产活动的专业工人。正如亚当斯密所描述的针工场,正是这样的分工协作形式。(2)许多从事同一个或同一类工作的手工业者,同时在同一个工场里为同一个资本所雇佣,每个这样的手工业者都制造整个商品,因而顺序地完成制造这一商品所需要的各种操作。以这种方式进行生产的工场,在面临大量订单的情况下,工场会以方式(1)与方式(2)同时进行混合生产,由于方式(1)所具有的专业化分工的优势,方式(2)逐渐被方式(1)所取代,从而方式(1)成为固定的系统的分工。以上两种工场手工业的产生方式,可以发现工场手工业生产的特点:(1)工人同受一个资本家的雇佣,(2)工人集中于同一个场地进行生产,(3)两种方式同样走向专业化分工。这些主题特征在工场手工业向工厂制度的演变中得以保留,但是生产的生产关系却发生了部分变化(这一点在讨论工厂制度与工场手工业的差别时讨论)。工场手工业向工厂制度的演变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从中可以发现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这个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工业革命。持续一个多世纪的工业革命,造就了资本主义工厂,为工厂的产生创造了物质条件。首先,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是工业革命的起点和发展。从1698年至19世纪末,蒸汽机的研制总共用了200年的时间。在这期间,1768年瓦特的蒸汽机发明,并经过15年的改进,从而推动了工业的发展。由于解决了动力问题,使得无生命的动力资源代替了有生命的动力资源,敞开了动力几乎无限制的供应。其次,16世纪英国工业率先依靠煤炭。把它作为燃料和原料,从而英国由使用植物燃料转向使用矿物燃料。最后,以机器代替人工。从18世纪30年代至18世纪60年代,当棉纺实现了机械化,带动了整个工业的大发展。这些物质条件的实现使得工场手工业向工厂制度的转换成为可能,同时也转变了工场手工业的部分生产关系,从而适应工厂的要求。工厂与工场手工业的区别:(1)在工厂中,资本把工人分配到各种专门的机器上去,把大群没有形成有组织小组的工人分配到工厂各部门中,他们在并列着的同种工作机上劳动,他们之间只有简单的协作。工场手工业中有组织的小组被一个主要的工人同少数助手的联系替代了。(2)工厂的全部运动不是由工人出发,而是由机器出发。由于培养工人很容易(只要学会使用机器),这样就不会出现由于更换人员而导致的劳动过程中断。(3)沿袭着工场手工业的旧制度。在工场手工业中,工人是专门使用一种局部工具,而在工厂中,工人专门使用一台局部机器,从而使工人变成局部机器的一部分。在上述的区别当中,可以看见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的影响,虽然,资本主义特有的雇佣关系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但是生产力的发展无疑巩固了雇佣关系存在的必要性。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资本主义的产生必定会产生雇佣关系与之相适应,雇佣关系本身却并不必然产生资本主义。因此在这可以说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资本主义的充分条件。经过上述的分析、推断,本文展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体就是工厂制度,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是雇佣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其他人与人的关系。从而完成了本文所要达到的目的。</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8-11-21 10:24:00

这篇文章写得很好。

在生产力的发展中,私有制和雇佣关系完美的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最核心的客观条件,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关系是产生资本主义的充分条件。

在我看来,与其说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的最大特点,不如说私有制下的雇佣劳动关系才是资本主义的最大特点,紧接资本主义之后的新的生产关系,将改变的不是私有制,而是雇佣劳动关系。

雇佣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中劳动关系的一种,取代之的一定是合作劳动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