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辩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的重要命题,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取得的一个重要成果对古代科学发展,从思想上有所影响。如何认识“格物致知”,是研究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必须回答的问题。
1、如果把“格”理解为“研究”,“格物致知”就是通过研究事物来获取知识(考察事物,获得知识),这体现了唯物主义认识论倾向,是合理的。
2、如果把“格”单纯的理解为人的主观认识活动,“格物致知”就是单纯通过主体的“思”和“看”来获取知识,这无疑带有形而上学的倾向甚至是唯心主义认识论倾向,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发展动力、检验真理性的标准等)。脱离实践谈认识是不科学的和不切实际的,是注定要碰壁的。
3、“格”的过程和“致”的过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离不开一定的主客观条件,离不开对事物动变规律和认识发展规律的尊重和遵循。不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等”、“靠”思想,不准备必要条件而“空谈”、“空想”、“幻想”,不尊重、遵循规律而“傲娇”、“狂妄”、“盲动”、“蛮干”都是错误的和有害的。
附:百度百科中的《格物致知》
字词本意[url=]编辑[/url]【解释】:1.格:推究;致:求得。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2.使知道事物风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你知道人生百态。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2]
【示例】:顾彼西洋以格物致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严复《原强》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解释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相关书法字迹
东汉郑玄最早为“格物致知”作出注解,而自从宋儒将《大学》由《礼记》独立出来成为《四书》的一部后,“格物致知”的意义也就逐渐成为后世儒者争论不休的热点议题,以至于今。社会上关于“格物致知”的流行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份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格物致知”[1] 的真正意涵,已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明末刘宗周就说:“格物之说,古今聚讼有七十二家!”而由刘宗周至今,又历三百余年,更增加了许多不同见解。中国历代学者对于“格物致知”的观念争议,以下就重点例举一千余年来儒学界的主要各家解释原文:
东汉【郑玄】:事物之来发生,随人所知习性喜好。“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
唐朝【孔颖达】:事物之来发生,随人所知习性喜好。“致知在格物者,言若能学习,招致所知。格,来也。已有所知则能在于来物;若知善深则来善物,知恶深则来恶物。言善事随人行善而来应之,恶事随人行恶亦来应之。言善恶之来,缘人所好也。物格而後知至者,物既来则知其善恶所至。善事来则知其至于善,若恶事来则知其至于恶。既能知至,则行善不行恶也。”
【李翱】:万物所来感受,内心明知昭然不惑。“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于物者,是致知也。”
北宋【司马光】:抵御外物诱惑,而后知晓德行至道。“人情莫不好善而恶恶,慕是而羞非。然善且是者盖寡,恶且非者实多。何哉?皆物诱之,物迫之,而旋至于莫之知;富贵汩其智,贫贱翳其心故也。”“格,犹扞也、御也。能扞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矣。郑氏以格为来,或者犹未尽古人之意乎。”
【程颢】:穷究事物道理,知性不受外物牵役。“格、至也。穷理而至于物,则物理尽。”“物来则知起,物各付物,不役其知,则意诚不动。意诚自定,则心正,始学之事也。”
【程颐】:穷究事物道理,致使自心知通天理。“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穷其理然后足以致之,不穷则不能致也。”“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间,皆是理。”“格,至也,谓穷至物理也。”“问:“格物是外物?是性分中物?”曰:“不拘,凡眼前无非是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至于君臣、父子之间,皆是理。””“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由曰穷齐理而已也。”“物,犹事也。凡事上穷其理,则无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