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要到中大演讲是在前天的晚上,当时天气还下着小雨,而且天气预报说明天还有雨,他的演讲时8:45分开始,因为我是在大学城校区,他的演讲是在南校区岭南学院保定堂,这意味着我要7:20起床,而且要冒雨乘四十分钟的地铁、走十五分钟路,赶往南校区听课。我当时也没有犹豫,我虽然是个非常热爱睡觉的人,但与这样大牌的经济学家见面的机会可不多,况且我对经济学还是非常感兴趣的。我决定去。
很巧,我在路上南校区的校道上碰到了茅于轼,他当时有一位老师陪着,我一眼就认出了他,我跟他打招呼,然后我们一路走向保定堂,起初三四分钟的时间里,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就跟在他旁边,三个人一路无语走到保定堂门口,我心想,机会不多,抓紧时间想点问题呀!问他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吧,这个我比较熟,然后刚刚聊了不久,就到贵宾室了,实际是我们还没有聊到关键。我想,等互动的时候在讨论吧。然后就要进演讲厅,走到门口,没想到他们还要票,我对他们讲:“还要票啊?我是从东校区赶来的”那两位帅哥对视了一下,然后就放我进去了,呵呵,大概他们觉得大老远的冒雨跑来听讲座不容易,就放了我一把。不过很感谢他们。
演讲之前主持人介绍说,茅于轼老师来的时候说,他不会像其它经济学家一样,讲一些热点问题,他要讲一些让同学们收益终生的东西。我当时听了也很兴奋。茅于轼老师演讲分两个阶段,中间有个休息时间。总体来讲,第一各阶段讲的还算不错,主要是讲他的成名作,择优分配原理,这篇文章是在1979年写成的,在那个时代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绝对不容易,当时可是没有外国的书籍可以看的,何况这是他自己摸索出来的,他并不是学经济学出身。这篇文章实质上是讲的边际分配原理,就是在一系列约束的条件下,求目标函数的最值问题,只要构造函数,令构造函数的各个偏倒等于零就ok了,n个方程n个未知数,求出来就行了,而茅于轼老师创新的地方就是用经济学的边际分配原理解释了这个公式的推导,他举的最多的例子就是农田施肥和养猪。然后他又讲了个有无论证,他讲到有一次大专辩论会的辩题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哪个更重要。他说,这样辩,根本是不会有答案的,因为这是现状分析,应用的是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比如,对于中国现在来讲,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来讲那个更重要,这样才可以,他说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了太多的有无分析,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现状分析。他讲这个的时候我还真是眼前一亮。整体上来讲,我此次讲座学到的内容就这么多。应该说从这方面来说,茅于轼老师讲的还蛮不错的。
接下来,我要讲些有趣的事情。在刚开始,茅于轼老师在讲他的丰功伟绩时,说现在的经济学家水平太差,有位经济学家要考察中国社会的资源利用率的情况,就计算比较各个行业的平均盈利率,看是否一样,茅于轼老师说,正确的方法应该是考察边际盈利率,这要边际盈利率一样,资源的运用就是有效率的,比如,在这个行业多投一块钱和在那个行业多投一块钱赚的钱相等,就表示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所以我批评他们。茅于轼老师这样讲,我总觉得不对劲,因为印象中是跟课本上不一样的,不过他这种说法,好像没问题哦,我一时有点乱,不过考虑一段时间后,我决定挑战这个问题,我认定他是错的,而他批评的那位经济学家是对的,因为茅于轼老师搞错了两个问题,一:就整个社会而言,不是一个决策者,而是众多决策者。根据理性人的假设,每个决策者看中的肯定是平均收益,而不会是边际收益,在一个公平有效率、资金自由流动的社会,各个行业的平均收益率肯定是一样的,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二:资金是没有差别的,没理由说你的钱应该有高的平均收益,而我的钱只能有低的平均收益。估计,茅于轼老师是把不同土地的不同产量曲线,应用在了行业分析上面。土地和资本是不一样的,土地是有差别的,而资本没有。
第一阶段的演讲结束之后,中间有一段休息时间,他走进了贵宾室,我觉得我应该跟他探讨这个问题,我就敲门,进了贵宾室,茅于轼老师还是很友善的,我们直接讨论这个问题,我说那位经济学家是对的,他那种考察方法还是有道理的,然后我就吧上边的两个理由讲了一下,单从理想的社会来考虑,是应该有一样的平均收益的,我跟他举了个例子,我说假如你是搞房地产的,我是搞服装的,假设你用一百万可以赚两百万,而我用一百万只能赚一百万,即使我们的边际收益率一样,你觉得我会继续做服装行业吗?我肯定会做平均利润更高的房地产行业,然后茅于轼老师说,那房地产行业的边际收益率会下降。我接着说,那是肯定的,我进入房地产后总供给增加了嘛,那价格会降低,不错,假如现在房地产行业的平均利润由于价格下跌而下降,比如说,一百万赚一百五十万,可是我可不管这些哦,我还是会进入房地产行业,而不会继续做服装,当然如果存在政策垄断和技术垄断就不说了,比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石油。中国电信一个抄表工的月薪就是一万多啊,他们的平均利润肯定比其他行业高了,这不恰恰说明了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吗?茅于轼老师的脸色有点变。
“你说的是对的,等会我再讲一下这个问题”,茅于轼老师说,“我去下洗手间”。
说实在的,当时我还是蛮高兴的,因为他毕竟也是个家啊,而我给他讲通了这个问题。
然后我也走出了,在门外看岭南学院院长介绍,过了会,茅于轼老师走出了洗手间,但是他却不在回贵宾室,也不朝我这边看,而是是走走,低头看看那些在外面摆放的书籍。
一会,演讲的时间又到了,我进入了座位,等待他把我刚才的问题说一下,可是他还是又重复了一次刚开始他批评经济学家的言论,还是拿养猪、种地类比,当时我真的想当场站起来质问他,可是,在开场的时候,岭南学院的院长说过茅于轼老师耳朵不好使,假如我质问他,他假装听不到怎么办?而且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句就解释清楚的,必须有他的配合,而且他还在讲其它东西,我就强把自己压了下来。难道刚才他没听清楚我说什么?不会啊,我当时就在他面前,而且很大声音,如果听不到他也不会说我说的是对的啊。郁闷了一下。
在第二阶段,茅于轼老师讲的全是一些公式的推倒,字又小,大家都看不很清楚,而且数学公式都是些从来没听说过的,过程很麻烦,就这些公式,他推导了大半节课,最后又说这些用处不大,他当时画了个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曲线,大概的意思是可以用这种理论,能够控制汇率沿着个曲线变化,使中国的GDP增长最大化,貌似是很深奥的问题,不过我相信大家全是一头雾水。
然后到了交流的环节,主持人要求大家,把问题写在纸上,因为直接问的话,茅于轼老师可能听不见,我也懒得写那些问题,因为他跟我心目中的经济学家差的还远。下面我摘录一下当时茅于轼老师回答同学们的言论,有些记得不是很清,不过大致意思我会表达的不错,我不会断章取义:
1、十八亿耕地政策红线,是房地产使用土地价格升高,提高了房价;
2、新西兰是个美丽富饶的国家,他们四百万人口,他们热爱和平,不像有些国家要造核武器、要造航母、要大量的军队,世界都是大国高糟的,什么时候国家都变成这样四百万人口的小国家世界就和平了。
3、什么石油危机、什么能源危机、什么水危机,根本不存在,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吓唬自己,有的只是经济危机,市场、价格会解决哪些问题。
……
后来,他在回答有位同学问题是说,他自己宏观经济学不精通,只是知道些基本的。
演讲结束后,我走到岭南学院王院长面前,问他我跟茅于轼经济学家讨论的问题,“宏观上是要看平均的”“他宏观经济学不好”王院长没有跟我谈论很多,他还有去陪茅于轼老师。
我回来之后想,我们国家这样的著名经济学家,你如果不懂宏观经济学,就不要随便发表这方面的言论嘛,碰到不懂经济学的,还真是会相信这些专家、权威的话。弄不好会误国误民。
今天我查看茅于轼老师的简历,1929年出生,80岁了,也难怪。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8 17:31:3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