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998 34
2009-04-11

 生活资料私有制的永恒性

1.生活的舒适性和劳动的辛苦性矛盾是人类社会的最基本的矛盾

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就是生活与劳动,这两类活动互相依存、互相对立,紧密联系但本质完全不同,组成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矛盾。这个矛盾是人类社会一切现象之所以产生的根源,是全部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

生活与劳动的矛盾表现为生活的舒适性与劳动的辛苦性的对立统一。生活的舒适性是目的,是本原,是第一性的;而劳动辛苦则是为获得生活资料所必须承受的代价。从全人类的角度上来看,人类得不到生活资料所产生的难受程度,远远大于通过承受劳动辛苦的难受程度。没有劳动辛苦,便没有生活舒适,为了生活舒适,就必须承受劳动辛苦。

2.生活资料私有制的永恒性

为了防止人们逃避劳动,当原始大家庭的集体生活方式不可能时,人类社会为缓解生活与劳动的矛盾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实行私有制,即分家而出现的生活资料的私有制。各人劳动所得归各人所有,别人不经所有者同意不得动用。为了保护生活资料的私有制和个体家庭生活方式,就制定保障这一私有制和生活方式的规则,谁触犯这些规则谁就会受到惩罚。惩罚造成痛苦程度必须大于劳动辛苦难受程度,惩罚才是有效的。

生活与劳动的矛盾永久性的长存,逃避劳动的动机长存,则惩罚就成为经常的行为,就必须有常设的惩罚权力,这种权力的起源和本质完全是为了共同体的共同利益,所以可称之为“公共权力”。这种能保障各个个体家庭正常利益的公共权力就是国家权力的最原始的雏形。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公共权力的形式和内容都有很大的发展和变化,但最基本的职能始终是维护生活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家庭生活方式。所以,生活资料的私有制是最初的公共权力产生的基础。人类历史上无数思想家、哲学家关于国家的起源的种种理论、学说,由于没有从生活资料私有制这个根基上分析,所以一直没有找到的落脚点。

人类的道德也是在生活资料私有制的基础上产生的,维护着生活资料的私有制及个体家庭生活方式。为了缓解生活与劳动的矛盾,为了防止某些人逃避劳动辛苦的可能性,从而产生制约人们必须参加劳动来谋生的社会规则,这些规则的最基本的内容就是生活资料的私有制。有了这一制度,人类社会就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变化。在没有生活资料私有制之前,人与人之间无所谓所有制、所有权、私有权、私人利益,也就无所谓与私人利益相对立而又统一的公共利益,也就无所谓公有制。有些学者认为原始社会的人们是生活在公有制中,这是错误的。在没有生活资料私有制前,根本就无所谓公有制,也没有所有制。不可设想在生活资料公有形式下会产生生产资料私有制。在原始社会,人类经历了一段生活资料私有制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生活资料私有制决定整个社会就是私有制社会,人们的思想意识已完全为私有观念这一“传统观念”所决定、所制约。对于能舍己为人、舍私为公的行为,被普遍称之为高尚的道德行为,其产生的根源恰恰基于生活资料私有制。没有这种私有制,也就没有这种道德意识的存在。道德一方面给高尚的人一种精神上的舒适性感受,同时又给不讲道德的人一种精神上的痛苦。这一道德是在生活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直接产生,并最终是维护这一私有制的。总之,一切政治、经济、法律、伦理之所以存在的根源,就是以生活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家庭生活方式。生活资料私有制这一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所有制从原始社会一直延伸到今天,一直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存在。世界上曾出现过社会主义阵营,至今还有少数国家坚持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但哪怕是最大胆最狂热的激进分子,也不敢喊出“消灭生活资料私有制”这样“革命”的口号。而要是真正“灭亡”了生活私有制这一所有制的基础和核心,别说最繁重的体力劳动便立即没有人去干了,就连最轻微劳动也无人进行。而且也无法有序的进行下去。因为当一个人通过自己辛辛苦苦的劳动获得生活资料,没有一种所有制来保障,别人可以随便拿走,那么谁还会去劳动?劳动还怎么能进行下去呢?如果一个政府把农民收获的粮食除去农民留的口粮、种子和饲料粮以后的剩余全部无偿的征集走,那么,第二年便没有余粮可征集了。所以,生活资料的私有制是人类社会中任何一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不管是各种不同的私有制,如奴隶主私有制、封建主私有制还有资本家私有制,也不管是国家公有制,还是集体公有制或者原始村社公有制。

生活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本原,生活资料私有制是最基本的所有制,个体家庭方式是最基本的社会存在;人与人之间的生活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而不是所谓的“生产关系”。这本是极简单道理,却被马克思弄得一片混乱。大陆社会人们常提到人际关系学,实质就是在生活资料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通过请客送礼行贿受贿而谋取私人利益的一种人际关系。而且这种以权谋私现象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特别多,所以公有制经济体制不得不从根本上进行改革。而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中,就不存在这种现象,因为生产资料私有制与它的基础生活资料私有制是一致的。由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是生活资料私有制的社会,只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不同。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这两个社会是本质不同的社会;而从生活本原论来看,则这两个社会没有本质区别。因为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生活资料的私有制、个体家庭生活方式,都需要有法律、公共权力等强制机关来维持秩序;人们的社会观念、思想感情、为人处世方法、原则,各种基本社会现象都是一致的。所以,当许多社会主义国家恢复生产资料私有制,并没有引起巨大的动荡。因为,毕竟人们都是在生活资料私有制这个基础上。

http://www.politeian.org/spiritcn/bbs/viewthread.php?tid=4473&extra=page%3D1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11 11:40:2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4-11 12:03:00
穷三代、富三代,哪有什么私有制的永恒性可言,恰恰相反物质是永恒处于流动的,说白了出来混的早晚都要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4-11 12:22:00

马克思历史唯物论将劳动、生产当作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基础和本原,把生产方式当成最基本的社会存在,因此,把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当成了最基本的所有制;而没有论及过生活资料的私有制。由于没有分析生活资料私有制,历史唯物论既无法说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起源,也无法说明私有观念、私有意识等传统观念产生的真正物质基础,尽管这一理论在《共产党宣言》中发出了这样钢铁般的誓言:“与一切传统观念彻底决裂。”这一理论造成了巨大的思想混乱。人们依据这一理论对社会进行改造遭到重大挫折;在社会学各学科,产生了大量脱离实际的理论,产生了大量无法解释的社会现象。只有运用真正的社会哲学的生活本原论,才能澄清这些混乱,才能对社会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和科学的说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4-11 12:26:00

人类意识(即社会意识)是人类反应活动的一种机能,这种机能支配着人类的活动,社会存在是指人类社会特有的存在,是依赖于人类活动的存在,而人类的活动是在意识支配下进行的,因此不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马克思主义的立足点由于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看不到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社会意识中的需要和知识决定的,因而他所推出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阶级与阶级斗争等理论只能使人们走向背离真理、背离社会规律的歧途

1节   历史唯物论一开始就自相矛盾

马克思将人类社会的本原(终极原因)全部归之于劳动;认为劳动、生产是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现象)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总根源,是第一性的、起决定意义的活动。“人类社会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同自然界既对立又统一,把人和人类社会同自然界分离开来的基础是劳动,把人和人类社会同自然界联系起来的也是劳动,劳动是理解全部人类历史的一把锁匙”(《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7页)。“历史唯物主义从物质生产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一切社会变动的终极原因,得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结论(同上书222页)。“社会有机体的要素、结构、功能和活动规律,都是不同于一般自然界的特殊物质系统。而决定这一切的总机制,就是劳动。劳动既是促进社会有机体产生的决定力量,又是社会有机体赖以存在和获得发展的基础。在劳动这个始初的也最基本的实践形式中,就孕育社会有机体未来发展的一切萌芽,预示由此而展示的丰富多彩的人的亦即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因此,劳动既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开端,也完全有理由把劳动范畴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24页)。然而,正是从这根基之处,历史唯物主义就错了。

众所周知,任何人的生产劳动,都是在一种主观意志的支配下进行的活动。是人的思想意识产生劳动,而不是由劳动产生出主观意志。人之所以有要劳动的意识,决不是产生于生产劳动本身的物质系统,因为这样会直接推导出人类是为了劳动而劳动的错误的结论。如果把生产劳动当成人类一切社会现象的总根源、总基础,当成最基本的社会存在,那么,这无非是说:这一总根源就是一种主观意志的活动。所以,历史唯物论把劳动、生产和生产方式当成最基本的社会存在的理论,从一开始就陷入了荒谬无比的自相矛盾之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4-11 12:28:00

2节   生活方式是最基本的社会存在

1.人类从事劳动的根源

人类为什要进行劳动?答案惊人简单,就是为了生活。所以,人类的生活是第一位的,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是一切社会有机体产生和存在的本原,是一切社会现象之所以产生的总根源,同时也是劳动所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基础和根源。生活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最高和最终目的,是人的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全人类全社会意义上来分析,生活的舒适性、享受性又必须通过劳动的辛苦性、艰难性才能实现。

马克思历史唯物论重大错误之一,就是颠倒了生活与劳动这两大类人类最基本活动的关系,认为是生产决定生活;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将这两类完全不同的活动混为一谈。“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以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生活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年版第269页)。“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句话明显的将生活与劳动这两类本质完全不同的活动当成一种活动了。这种混淆见之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把劳动、生活、生产等同,他说:“劳动本身、生命活动本身、生产活动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成为满足他的一个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活也就是类的生活,这是创造生命的生活。……生活本身仅仅表现为生活的手段”(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P50,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恩格斯曾说,“马克思使历史破天荒第一次被安置在它的真正基础上:一个很明显而以前完全被人忽略的事实,即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就是说首先必须劳动,然后才能争取统治,从事政治、宗教和哲学等等,——这一很明显的事实在历史上应有的权威此时终于被承认了”。“人们必须吃、喝、住、穿,就首先必须劳动”,并非全有道理。在伊甸园的亚当就不需劳动,小孩子也不须劳动,老人也无须劳动。首先是消费,其次才有精力劳动!最初人类消费东西哪里来的,上帝造的赐给人类的,人被赶出伊甸园后就要劳动了。

2.生活与劳动的不同点以及生命高于一切

那么,生活与劳动的本质有什么不同?①生活的最基本意义是消费生活资料,而劳动的最基本意义是生产生活资料,消费是目的,生产只是满足消费的手段。②生活是基于人体的生理需要而产生的活动,这种活动的外在表现就是人的生理上的舒适性感受;而劳动是与人体生理运动无直接联系的活动,所以给人以生理上的辛苦性感受。③生活的本质就在于舒适性感受,所以,人类普遍要求生活时间越长越好,生活质量越高越好,想尽一切办法来延长生活时间,延长自己的寿命,增加人的舒适性感受的。而劳动的本质是辛苦性感受,所以,人类普遍要求劳动时间越短越好,劳动强度越轻越好,想尽一切办法减少劳动时间,减轻劳动强度,减小劳动的辛苦。④生活是目的、是核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类一切活动所围绕的中心;而劳动仅仅是获得生活资料的一种手段和方法。目的比手段要重要得多。目的具有不可移易性、决定性和根源性,而手段却具有相对可移易性、替代性和被决定性。例如,社会上有些人认为通过劳动来获得生活资料太辛苦太难受时,他可能选择偷窃、抢劫的方法去获得生活资料。这正是人类社会中刑事犯罪之所以产生的根源之一。一个民族有可能选择通过发动掠夺性战争来获得生活资料,如果他们认为战争行为比劳动要容易接受一些的话。而作为全人类、全社会,却不能作这样的选择。

在生活与劳动的矛盾关系中,生活方面是是本原,应该从生活这个本原出发去理解生产劳动,理解人类其它一切活动,是人类的生活需要决定着劳动生产,而决不是相反。马克思主义完全以劳动生产为本原来理解生活消费,颠倒生活消费与劳动生产的关系的论述比比皆是。“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由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要素构成的社会经济机体”;“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反过来影生产”(《简明经济学辞典》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4页);将生活消费当成第二性的、被决定的方面,甚至将消费当成社会总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事实上,劳动生产只是人类总生活活动中的一个环节、一个部分。生活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类一切活动所围绕的核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最高最终目的。人生一世,首先要生活很长一段时间(一般要十几年)才能开始劳动;而一旦年老体衰不能劳动了,还要生活很长一段时间才自然死去。这种极普通的现象用劳动本原论就无法解释。人之初不能劳动而要生活消费尚可以勉强地解释为为以后的劳动作准备,培养劳动力,以便将来参加劳动;面对于退休以后的老人为什么还要生活就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了。按劳动本原论,退休老人不能劳动了,也就不应该再生活下去。因此,从生活本原论出发,认为生活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类一切活动所围绕的核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最高最终目的社会哲学理论,必然得出生命高于一切而不是GDP高于一切,必然是维护普世人权而不是践踏人权。全部人类历史,全部人类现实社会现象,尽管形形色色、林林总总、错从复杂、丰富多彩,但最终都统一于人类的(人权)生活。

3.生活方式的涵义

生活方式就是以生活资料占有形式为基础的以性生活方式为形式的生活资料的消费方式。人的物质生活,包括消费和性生活两个方面。消费生活主要是直接对物质资料的消费。将性生活列入物质生活是因为性生活完全是基于生理的需要。性生活与人的劳动本来没有直接的联系,居然被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解释为人口的生产、劳动力的再生产。这样一来,人类的活动就被分为两种生产,即人口的生产口和物质财富的生产。这种牵强附会的说法完全是胡说八道。按这种荒谬的逻辑,那些流氓强奸犯根本就不应该判刑罚,因为他们是为了要生产劳动力!人类之所以要过性生活,其内在本质是人种繁衍的客观自然规律使然,外在表现为两性结合时双方心理上的舒适性感受。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人过性生活是为了生儿育女,但生儿育女也只是延续人类生活。人类除了基于纯自然的纯生理的物质生活这一基础部分和主要部分以外,还有基于社会性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虽然其重要性基础性远远不如物质生活,但仍然是人类总生活活动中必不可少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4-11 12:30:00
第3节   生活资料私有制的永恒性
====
已经最前面2处进行了论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