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经济的金属货币由于分布与数量约束以及私人纸币的信用风险不能满足分工与交换的需求,因此在商品经济发达阶段出现了统一货币发行的央行,即货币由内生转变为外生,它使商品经济的生产目的由追求实物利润转变为追求货币利润,投资需求成为中间需求,最终需求只有消费需求。
由上推论,将一封闭经济体划分为顶级产业、(n-2)级中间加工产业、原材料产业,假设基础货币为M1,平均工资率为w,平均利润率为p,工资收入为Ⅰ,中间加工利润收入为Ⅱ,根据产业树模型进行逐级分解,得Ⅰ= M1 w/(p+w-wp);Ⅱ=M1(1-w)p/(p+w-wp)。
设p=0.1,w=0.2,则Ⅰ≈70%M1,Ⅱ≈30%M1,这与美国的消费需求比重极为吻合。
设p=0.15,w=0.15,则Ⅰ≈0.54M1,Ⅱ≈0.46M1,这与中国的消费需求比重极为吻合。
基础货币与消费需求的价值缺口就是储蓄,它使顶级投资者发生了货币性亏损。宏观经济学恒等式认为只要投资等于储蓄即可达成均衡,然而,储蓄等于投资有两种途径,分别为间接投资和直接投资。注意:这里的储蓄指的是第一次循环后的货币沉淀,实际的储蓄余额为多次循环的累积。
间接投资又分为三种,即该储蓄通过商业银行借贷给消费者、企业和国家。
如果借贷给消费者,那么消费需求就等于顶级产业的初始投资,循环往复,则顶级投资者不再亏损,但消费者债务发生持续性累积,这就是次贷危机。
如果借贷给顶级企业,那么经济体的再生产循环可持续,但顶级企业的债务发生累积,如同中铁总公司的4万亿债务。
如果借贷给国家,则发生国债累积,如美、日、欧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天文国债。
即间接投资导致债务推动型的经济危机。
如果直接投资,如投资中间加工实业,则发生过剩,因为没有来自顶级企业的订单;
如投资证券,则因为实体经济的固有的价值缺口无法补偿,则证券投资必然亏损。
如果通过结构升级,提过国际竞争力,获取顺差补偿,那么势必使逆差国的债务累积,对于大的经济体不可持续。
综上所述,这种派生的投资需求Ⅱ如果失去了利润空间,那么它的理性选择就是脱实入虚,囤积于银行,形成流动性陷阱,国家为了防止大规模的失业和经济萧条,不得不进行凯恩斯式的干预,强行扩大投资,自己背负亏损的包袱,给社会制造利润空间,需求重启,则这些钱从银行奔涌而出,转而囤积钢铁、煤炭、原油,乃至房地产,推高了生产生活成本,而大部分企业的消费不足并未消除,于是不得不限产保价,消费需求进一步减少,企业继续减产,滞胀形成,这些钱称之为虚钱,而实业资本为实钱。
虚钱进一步炒作期货、证券、债券、外汇,形成虚拟经济,并且在国际间快速流动,即所谓国际热钱,它们的规模远大于实钱,并且反客为主,将实钱置于从属地位,榨取实体经济的微薄利润,留下了债务悬河和巨大的资产泡沫,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它降低了货币使用效率,使货币不得不粗放发行,是长期通胀的主要根源。
解决方案为对顺差拉动进行优化,即央行增发的货币不再购买外汇,而是购买准公共品,社会免费使用,从而消除货币的债务性,使最终需求转变为消费需求与储备需求并重,从根源上解决债务危机、产能过剩与滞胀,实现保护环境、储备自然和智力资源的目的,增进国民福利。
比如,央行根据当前社会投资平均收益,以高于社保养老基金往年的平均收益水平确定通行费基数,以所有客货运公司的总运量、营运收入、总税收决定通行费调整系数;央行据此支付社保通行费,促使社保购买长期持有铁路资产;
如此,社保养老基金获得了稳定的收益,并为社会公益经济做出实质性贡献;
铁路总公司卸下了4万亿的还本付息的巨大包袱,可以专心于国民的客货运服务;
其要点为在实体经济中创造非债务利润空间,让虚钱重新进入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去肿消於,实现实物利润与货币利润的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