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论与矛盾论的统一:《社会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方式》对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
此书在前言中说:“全书从寻找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起点开始,运用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抽象上升为具体等方法,逐步揭示社会系统的构造方式与社会系统的运动规律。”
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第一个理论出发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尤其是其中的矛盾论。本书第二个理论出发点是系统论。人类社会既是一个系统存在,也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所以,矛盾论与系统论成为本书仅有的二个理论出发点。从矛盾论出发,人类社会是从最基本、最一般的矛盾统一体发展起来的,研究人类社会应该以这个最基本、最一般的矛盾统一体为起点。
从系统论出发,人类社会是从一个最简单、最原始的系统存在发展起来的,研究人类社会应该以这个最简单、最原始的系统存在为起点。”
为什么作者以系统论与矛盾论为理论出发点?作者在前言中解释说:“系统是指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按照系统的定义,任何矛盾统一体都可以视为一种系统存在。”···“矛盾论与系统论都是对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认知,只不过矛盾论是从内部认知形成了矛盾对立统一理论,系统论是从外部认知形成了整体论。”
在正文中,作者还用专门的章节系统阐述了他对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认知,以及系统论与矛盾论互为一体的表现方式。这一章节是全书的理论基础,文字近3000字,这里全文摘录如下:
(一)对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
任何矛盾体都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方式称为矛盾运行方式。矛盾体之间的矛盾运动会产生更大的矛盾运行系统,从而形成更大的矛盾体。矛盾体表现为客观存在的事物。矛盾的解决通过改变矛盾双方的运行方式实现,而不是消灭矛盾,解决矛盾的结果是使矛盾体以新的状态存在。矛盾运行方式的复杂程度反映矛盾体发展层次的高低,矛盾体发展层次越高,矛盾运行方式就越复杂,这表现为矛盾运行中介越多;矛盾体发展层次越低,矛盾运行方式就越简单,这表现为矛盾运行中介越少。
物质存在是能量存在与空间存在的矛盾统一。物的空间存在可用物的空间结构、形态、密度、体积、位置、运动方式等参量的集合表示。物的能量存在可用质量、速度、温度、硬度、放射性强度、电场强度、磁场强度、引力强度等参量的集合表示。物的物质存在可用物的空间存在与能量存在的集合表示。
物的结构由空间结构与系统结构组成。物的空间结构是物内部各物质的成份及其空间排列方式,是物的能量运动的结果。物的系统结构是物内部各物质相互作用的能量运动方式,是物内部各物质空间排列方式产生的结果。
物的空间结构与系统结构通过能量运动统一成整体,共同形成物的结构。当物的能量吸收运动或能量消耗运动导致物内部各物质空间排列方式发生变化时,物内部各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就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新的能量运动方式,新能量运动方式的产生使新的物质空间排列方式固定下来,从而形成新的结构。
物的成份与结构是物与物之间本质区别的标志。如石墨与金刚石都由碳原子构成,但因结构不同而有不同存在表现。不同生物因为基因物质排列顺序不同而有不同生命形态。
“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矛盾的消解通过运动实现。物质存在状态从A转变为B的变动称为物质运动。“能量是物质运动的尺度”,能量运动是对物与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产生的物质运动传递过程的一种表述。物的能量存在是物维持自身空间存在的物质运动,是物的内在物质运动的存在表现,其大小可用物对外可持续做功的程度表示。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的存在通过物质运动维持。力是使物从A存在状态向B存在状态转变的瞬时能量,反映物从A存在状态转为B存在状态的运动力度。力的存在位置、方向及大小反映矛盾运动的存在位置、方向和强度情况。
物通过结构的复杂化、质量与体积的成长或改变运动方式等方法吸收外部能量,这是物消解外部空间矛盾的物质运动过程,是将外部能量存在转化为物的物质存在的运动过程。物通过降低结构复杂性、减少质量与体积或改变运动方式等方法对外释放能量,这是物消解内部空间矛盾的物质运动过程,是将物的物质存在转化为外部能量存在的运动过程。这二个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能量运动共同构成物的物质运动。
物的物质运动过程具体表现为:外部能量的作用力通过物的A部位空间变动吸收,A部位空间变动产生的作用力通过B、C、D等部位空间变动吸收,B、C、D等部位空间变动产生的力则通过E、F、G等部位空间变动吸收,如此传递下去,直至外部能量被内部空间变动吸收。内部空间变动过程是外部空间矛盾通过物的结构变化消解的过程,当物的结构变化不能完全消解外力时,就会通过内部空间分裂对外释放能量。物的结构变化使物的外在形态及影响外部事物的能量作用方式发生改变,从而使物与外部事物形成新的空间矛盾,新的外部空间矛盾使物与外部事物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外部能量运动。如此反复,形成无休止的物质运动。
物通过质量与体积的扩大、空间结构的复杂化或改变运动方式等方法储存吸收的能量,通过质量与体积的减少、结构复杂性的退化或改变运动方式等方法释放储存的能量。物的存在状况反映物储存的能量情况。物的能量吸收与能量消耗相互生成的运动循环构成物的运动系统。
解决矛盾的能量运动同时又是矛盾产生运动。矛盾运动与能量运动的方向相反,是物质运动的正反二面,二者共同构成物质运动。物的矛盾产生运动是物解决A矛盾的A能量消耗运动产生A能量供求矛盾,解决A能量供求矛盾的B能量消耗运动产生B能量供求矛盾,…,解决N能量供求矛盾的N能量消耗运动产生N能量供求矛盾。若N能量可以通过A能量消耗运动或外部能量运动产生,则物的矛盾产生运动就转变为N能量吸收运动→(N-1)能量吸收运动→…→B能量吸收运动→A能量吸收运动的矛盾解决运动,从而构成完整的物质运动循环。若N能量供求矛盾无法解决,物的A矛盾就会在A能量耗尽后爆发,使物的结构改变。
在这里,如果N能量供求矛盾是通过A能量消费运动解决,就会形成A能量消费运动产生A能量供求矛盾→解决A能量供求矛盾的B能量消费运动产生B能量供求矛盾→…→解决N能量供求矛盾的A能量消费运动产生A能量供求矛盾的矛盾运动循环。若物的物质运动系统是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则该物具有稳定结构,不与外界能量交换也可维持存在。
如果N能量供求矛盾是通过外部能量运动消解,则N能量供求矛盾解决运动是产生外部能量供求矛盾的外部能量吸收运动,N能量供求矛盾产生运动是物解决自身生存矛盾的能量消耗运动。如果外部能量吸收运动不能供应N能量,则能量消耗运动就会使物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新的生存方式以解决矛盾,这时物的A能量供求矛盾解决运动就表现为结构复杂度的降解,如铀裂变。如果外部能量吸收运动能够供应N能量,则物的A能量供求矛盾产生运动与A能量供求矛盾解决运动可以通过外部能量运动形成矛盾运动循环,如生物的生存运动。
解决能量供求矛盾的能量消耗运动同时又是产生能量供求矛盾的矛盾产生运动。矛盾产生运动与矛盾解决运动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矛盾存在,这里称为生存矛盾。生存矛盾的解决通过矛盾产生运动转为矛盾解决运动的能量运动循环实现,这一能量运动循环形成完整的生存矛盾运动。如,解决A能量供求矛盾的N能量消耗运动最终产生N能量供求矛盾,解决N能量供求矛盾的A能量消耗运动产生A能量供求矛盾的运动循环。
在解决生存矛盾过程中,如果物的矛盾产生运动不能转为矛盾解决运动,物就会通过结构变化形成新的生存运动方式,这一过程是物的结构变异过程。如果物的矛盾解决运动吸收的能量大于矛盾产生运动消耗的能量,物就会通过质量与体积的成长或结构变化储存多余的能量,这种情况形成的结构变化也会改变生存运动方式,这一过程是物的结构发展过程。
当物的生存运动方式随着结构演化发展为A矛盾的解决运动产生B矛盾、B矛盾的解决运动产生A矛盾的封闭式矛盾运动循环时,物的结构与生存方式就停止演化,从而成为新物质层次的物的基本组成单位,如原子、分子、细胞。
人类的生存活动与一切生物一样是能量交换。任何生物生存所要解决的首要矛盾是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能量交换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是从环境中汲取能量,这又产生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矛盾。各种生物解决与环境之间能量交换矛盾的方式各不相同,这产生不同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生物解决内部能量交换矛盾的新陈代谢运动产生外部能量交换矛盾,解决外部能量交换矛盾的生存劳动产生内部能量交换矛盾,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形成生物的生存运动系统。
人类社会是人类在解决生存矛盾过程中形成的系统,人类社会的运动同样遵循矛盾运动规律。”
作者在书中的分析结论也处处验证着这一理论。例如,“生存资料获取运动产生生存资料消费需求,生存资料消费运动产生生存资料获取需求,这一矛盾运动循环构成人的生存行为系统。
人的体能生成运动与体能消费运动是人体的功能运动。人的体能生成运动产生体能消费需求,体能消费运动产生体能生成需求,这一矛盾运动循环形成人的功能系统。
由于人的体能生成运动通过生存资料消费运动实现,生存资料获取运动通过人的体能消费运动实现,因而人的生存运动是生存行为系统的运行与功能系统的运行相互生成的运动循环,这二个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运动循环形成人的生存运动系统。”
《社会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