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831 6
2016-04-18

系统论与矛盾论的统一:《社会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方式》对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


此书在前言中说:“全书从寻找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起点开始,运用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抽象上升为具体等方法,逐步揭示社会系统的构造方式与社会系统的运动规律。”


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第一个理论出发点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尤其是其中的矛盾论。本书第二个理论出发点是系统论。人类社会既是一个系统存在,也是一个矛盾统一体,所以,矛盾论与系统论成为本书仅有的二个理论出发点。从矛盾论出发,人类社会是从最基本、最一般的矛盾统一体发展起来的,研究人类社会应该以这个最基本、最一般的矛盾统一体为起点。


从系统论出发,人类社会是从一个最简单、最原始的系统存在发展起来的,研究人类社会应该以这个最简单、最原始的系统存在为起点。”


为什么作者以系统论与矛盾论为理论出发点?作者在前言中解释说:“系统是指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按照系统的定义,任何矛盾统一体都可以视为一种系统存在。”···“矛盾论与系统论都是对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认知,只不过矛盾论是从内部认知形成了矛盾对立统一理论,系统论是从外部认知形成了整体论。”


在正文中,作者还用专门的章节系统阐述了他对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认知,以及系统论与矛盾论互为一体的表现方式。这一章节是全书的理论基础,文字近3000字,这里全文摘录如下:


(一)对事物矛盾运动规律的认识


任何矛盾体都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矛盾双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方式称为矛盾运行方式。矛盾体之间的矛盾运动会产生更大的矛盾运行系统,从而形成更大的矛盾体。矛盾体表现为客观存在的事物。矛盾的解决通过改变矛盾双方的运行方式实现,而不是消灭矛盾,解决矛盾的结果是使矛盾体以新的状态存在。矛盾运行方式的复杂程度反映矛盾体发展层次的高低,矛盾体发展层次越高,矛盾运行方式就越复杂,这表现为矛盾运行中介越多;矛盾体发展层次越低,矛盾运行方式就越简单,这表现为矛盾运行中介越少。


物质存在是能量存在与空间存在的矛盾统一。物的空间存在可用物的空间结构、形态、密度、体积、位置、运动方式等参量的集合表示。物的能量存在可用质量、速度、温度、硬度、放射性强度、电场强度、磁场强度、引力强度等参量的集合表示。物的物质存在可用物的空间存在与能量存在的集合表示。


物的结构由空间结构与系统结构组成。物的空间结构是物内部各物质的成份及其空间排列方式,是物的能量运动的结果。物的系统结构是物内部各物质相互作用的能量运动方式,是物内部各物质空间排列方式产生的结果。


物的空间结构与系统结构通过能量运动统一成整体,共同形成物的结构。当物的能量吸收运动或能量消耗运动导致物内部各物质空间排列方式发生变化时,物内部各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就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新的能量运动方式,新能量运动方式的产生使新的物质空间排列方式固定下来,从而形成新的结构。


物的成份与结构是物与物之间本质区别的标志。如石墨与金刚石都由碳原子构成,但因结构不同而有不同存在表现。不同生物因为基因物质排列顺序不同而有不同生命形态。


“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矛盾的消解通过运动实现。物质存在状态从A转变为B的变动称为物质运动。“能量是物质运动的尺度”,能量运动是对物与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产生的物质运动传递过程的一种表述。物的能量存在是物维持自身空间存在的物质运动,是物的内在物质运动的存在表现,其大小可用物对外可持续做功的程度表示。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的存在通过物质运动维持。力是使物从A存在状态向B存在状态转变的瞬时能量,反映物从A存在状态转为B存在状态的运动力度。力的存在位置、方向及大小反映矛盾运动的存在位置、方向和强度情况。


物通过结构的复杂化、质量与体积的成长或改变运动方式等方法吸收外部能量,这是物消解外部空间矛盾的物质运动过程,是将外部能量存在转化为物的物质存在的运动过程。物通过降低结构复杂性、减少质量与体积或改变运动方式等方法对外释放能量,这是物消解内部空间矛盾的物质运动过程,是将物的物质存在转化为外部能量存在的运动过程。这二个相互对立、相互矛盾的能量运动共同构成物的物质运动。


物的物质运动过程具体表现为:外部能量的作用力通过物的A部位空间变动吸收,A部位空间变动产生的作用力通过BCD等部位空间变动吸收,BCD等部位空间变动产生的力则通过EFG等部位空间变动吸收,如此传递下去,直至外部能量被内部空间变动吸收。内部空间变动过程是外部空间矛盾通过物的结构变化消解的过程,当物的结构变化不能完全消解外力时,就会通过内部空间分裂对外释放能量。物的结构变化使物的外在形态及影响外部事物的能量作用方式发生改变,从而使物与外部事物形成新的空间矛盾,新的外部空间矛盾使物与外部事物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外部能量运动。如此反复,形成无休止的物质运动。


物通过质量与体积的扩大、空间结构的复杂化或改变运动方式等方法储存吸收的能量,通过质量与体积的减少、结构复杂性的退化或改变运动方式等方法释放储存的能量。物的存在状况反映物储存的能量情况。物的能量吸收与能量消耗相互生成的运动循环构成物的运动系统。


解决矛盾的能量运动同时又是矛盾产生运动。矛盾运动与能量运动的方向相反,是物质运动的正反二面,二者共同构成物质运动。物的矛盾产生运动是物解决A矛盾的A能量消耗运动产生A能量供求矛盾,解决A能量供求矛盾的B能量消耗运动产生B能量供求矛盾,…,解决N能量供求矛盾的N能量消耗运动产生N能量供求矛盾。若N能量可以通过A能量消耗运动或外部能量运动产生,则物的矛盾产生运动就转变为N能量吸收运动→(N1)能量吸收运动→…→B能量吸收运动→A能量吸收运动的矛盾解决运动,从而构成完整的物质运动循环。若N能量供求矛盾无法解决,物的A矛盾就会在A能量耗尽后爆发,使物的结构改变。


在这里,如果N能量供求矛盾是通过A能量消费运动解决,就会形成A能量消费运动产生A能量供求矛盾→解决A能量供求矛盾的B能量消费运动产生B能量供求矛盾→…→解决N能量供求矛盾的A能量消费运动产生A能量供求矛盾的矛盾运动循环。若物的物质运动系统是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则该物具有稳定结构,不与外界能量交换也可维持存在。


如果N能量供求矛盾是通过外部能量运动消解,则N能量供求矛盾解决运动是产生外部能量供求矛盾的外部能量吸收运动,N能量供求矛盾产生运动是物解决自身生存矛盾的能量消耗运动。如果外部能量吸收运动不能供应N能量,则能量消耗运动就会使物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形成新的生存方式以解决矛盾,这时物的A能量供求矛盾解决运动就表现为结构复杂度的降解,如铀裂变。如果外部能量吸收运动能够供应N能量,则物的A能量供求矛盾产生运动与A能量供求矛盾解决运动可以通过外部能量运动形成矛盾运动循环,如生物的生存运动。


解决能量供求矛盾的能量消耗运动同时又是产生能量供求矛盾的矛盾产生运动。矛盾产生运动与矛盾解决运动是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矛盾存在,这里称为生存矛盾。生存矛盾的解决通过矛盾产生运动转为矛盾解决运动的能量运动循环实现,这一能量运动循环形成完整的生存矛盾运动。如,解决A能量供求矛盾的N能量消耗运动最终产生N能量供求矛盾,解决N能量供求矛盾的A能量消耗运动产生A能量供求矛盾的运动循环。


在解决生存矛盾过程中,如果物的矛盾产生运动不能转为矛盾解决运动,物就会通过结构变化形成新的生存运动方式,这一过程是物的结构变异过程。如果物的矛盾解决运动吸收的能量大于矛盾产生运动消耗的能量,物就会通过质量与体积的成长或结构变化储存多余的能量,这种情况形成的结构变化也会改变生存运动方式,这一过程是物的结构发展过程。


当物的生存运动方式随着结构演化发展为A矛盾的解决运动产生B矛盾、B矛盾的解决运动产生A矛盾的封闭式矛盾运动循环时,物的结构与生存方式就停止演化,从而成为新物质层次的物的基本组成单位,如原子、分子、细胞。


人类的生存活动与一切生物一样是能量交换。任何生物生存所要解决的首要矛盾是体内新陈代谢产生的能量交换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是从环境中汲取能量,这又产生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矛盾。各种生物解决与环境之间能量交换矛盾的方式各不相同,这产生不同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生物解决内部能量交换矛盾的新陈代谢运动产生外部能量交换矛盾,解决外部能量交换矛盾的生存劳动产生内部能量交换矛盾,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形成生物的生存运动系统。


人类社会是人类在解决生存矛盾过程中形成的系统,人类社会的运动同样遵循矛盾运动规律。”


作者在书中的分析结论也处处验证着这一理论。例如,“生存资料获取运动产生生存资料消费需求,生存资料消费运动产生生存资料获取需求,这一矛盾运动循环构成人的生存行为系统。


人的体能生成运动与体能消费运动是人体的功能运动。人的体能生成运动产生体能消费需求,体能消费运动产生体能生成需求,这一矛盾运动循环形成人的功能系统。


由于人的体能生成运动通过生存资料消费运动实现,生存资料获取运动通过人的体能消费运动实现,因而人的生存运动是生存行为系统的运行与功能系统的运行相互生成的运动循环,这二个系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运动循环形成人的生存运动系统。”


《社会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方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4-24 13:07:50
研究视角很独特,使用的工具也很好,这本书我要看的。只是看见矛盾论就想起马克思的诡辩技巧,不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24 13:10:41
自我介绍下,伙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4-25 08:23:32
在我看来,矛盾论和系统论是统一的,因为只有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整体才可能大于个体。到我们现在关于系统方面的很多规律总结还不够,很多关于均衡的理论观点和假设都可以在系统论中进行证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2 19:27:02
曹国奇 发表于 2016-4-24 13:10
自我介绍下,伙计。
不好意思,我平时上凯迪论坛,这儿很少来。此书作者沉迷自己的思考兴趣,不喜与人交往。我主要在凯迪网上转载他的文章,正连载“谈《社会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方式》的内容与研究方法”,有兴趣可以看看。他的书淘宝网有销。
我也将在此网站转发他的“谈《社会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方式》的内容与研究方法”系列文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5-2 19:37:00
第二谈:《社会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方式》对人类社会研究起点的认识

作者开篇说:“揭示社会现象本质的分析方法分为由外向内和由内向外二种。由外向内的分析过程就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过程,分析工具主要是系统分析法。具体是:把产生某种社会现象的各种要素都列出来,并用各种参量表示社会现象的存在状况,再分析各种要素的参量变化对这一社会现象的影响,从中找出规律,从而形成能够预测这一社会现象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性模型。······”

“由内向外的分析过程就是从抽象上升为具体的研究过程,分析工具主要是矛盾分析法。具体是:从社会现象中抽象出该社会现象存在与发展的最基本、最一般的东西,再以此为起点运用矛盾分析方法逐步从抽象上升为具体,通过推导、分析揭示该社会现象产生与发展的过程,进而发现预测该社会现象未来发展情况的方法以解决问题。马克思的《资本论》就运用了这一分析方法。”

作者认为:“采用第一种方法只能揭示某一种社会结构的运行规律,无法用此法研究整个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模型及其运行规律,这在技术上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要从本质上认识人类社会,只能采用第二种方法。”“采用第二种方法就要先用抽象法寻找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起点,再从这一起点开始,运用矛盾分析方法一步步从抽象到具体地分析,逐步揭示人类社会的构造原理。”
问题是:这个存在与发展的起点是什么?这个起点应当具有什么条件?怎样寻找研究人类社会的起点呢?

对此,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关于研究起点的认识是在黑格尔关于科学起点四个条件的论述基础上产生的。”正文介绍黑格尔关于科学起点四个条件时说:黑格尔“认为作为科学起点的东西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逻辑学的开端应该是最直接、最简单、最抽象的东西。…… 2、逻辑学的开端应该包括以后的一切发展的萌芽。…… 3、逻辑学的开端与其发展的终点应是辩证的同一。…… 4、逻辑学的开端应该与历史的开端相一致。”(摘自《攀登者的探索――<资本论>的理论、方法与实践》P17-18页,弓孟谦著)
黑格尔把逻辑学的起点定义为“纯存在”,《逻辑学》以此为起点研究,并产生一系列逻辑范畴,主要目的就是要说明揭示事物本质的逻辑思维方法。

作者认为:黑格尔之所以有这种认识,是因为他发现了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同时也受到外部矛盾的影响。因此对事物的研究就要从导致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根本矛盾着手,这一根本矛盾最一般、最基本、最原始的存在(矛盾统一体)就是研究的起点――纯存在。

作者阐述自己对“纯存在”(研究起点)的理解时说:“纯存在”不仅是导致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根本性存在,也是导致事物存在与发展的“最直接、最简单、最抽象的东西”,是认识事物本质的起点。由于事物的定义是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与现象,因而黑格尔不能简单地用客观存在的事物来表述事物存在与发展的起点,而是用“纯存在”来表示。

作者还认真地补充说:不同事物存在与发展的起点各不相同,如原子存在与发展的起点是粒子间的矛盾运动,分子存在与发展的起点是原子间的矛盾运动,自然界各种物体存在与发展的起点是分子间的矛盾运动,生物存在与发展的起点是细胞间的矛盾运动。也就是说,“纯存在”对不同事物而言是不同的,它是对不同事物存在与发展起点的抽象性定义。

在前言中,作者还专门解释自己对研究起点的看法,全文(1500字)如下:

“本书认为研究起点应该是导致事物产生与发展的“最直接、最简单、最抽象的东西”,例如,分子是原子构成的,是原子之间能量交换矛盾的统一体。原子是质子、中子、电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矛盾统一体。原子内部矛盾运动产生的不对称(如正负电荷数的不对称)矛盾迫使原子与外部环境进行能量交换以维持自身运动的稳定,这种能量交换使原子与原子之间互相结合形成新的矛盾统一体——分子。在这里,导致分子产生的“最直接、最简单、最抽象的东西”,是原子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矛盾,这一矛盾统一体就是原子与原子之间的能量交换系统。因此,对分子的研究要从原子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运动开始,而不是从原子的内在结构开始。

再如,人类社会是人构成的系统存在。人是一种由细胞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人体自身新陈代谢运动产生的能量供应需求导致人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矛盾。人们通过劳动分工合作解决人与环境的能量交换矛盾,从而产生新的矛盾统一体――人类社会的萌芽。在这里,导致人类社会产生与发展的“最直接、最简单、最抽象的东西”,是人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矛盾,这一矛盾形成的矛盾统一体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系统,这一系统我们称为人的生存运动系统,而不是单纯的人本身。也就是说,对人类社会的研究要从人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运动着手,而不能以人体的结构为研究起点。

事物从“无”中产生的观点最早可能产生于我国。我国宋代理学家就高度认可“自无极而为太极”的观点。从矛盾论的角度看,事物与外部环境的矛盾确实是从“无”之中产生,这个“无”中生“有”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产生的结果。例如,人的肚子饿是人体新陈代谢运动产生的能量供求矛盾的体现,其结果使人产生从环境中获取食物充饥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人用劳动量获取环境生产的食物充饥的能量交换运动。“无”中生“有”的这一能量交换运动最终产生人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矛盾统一体,即人的生存运动系统。具体是:人体新陈代谢运动形成的食物充饥需求产生从环境中获取食物的劳动行为,劳动行为消耗劳动量(体能)以获取食物充饥,从而满足人体新陈代谢需求,人体新陈代谢运动将食物转化为体能从而形成劳动力。这是用劳动量(体能)换取食物,再将食物转化为劳动量(体能)的能量交换运动系统。本书论证了这一系统最终演化成为人类社会系统的过程。

本书选择的研究起点是“无”中生“有”过程中的“有”,因为这个“有”是新事物作为系统存在的开始,新事物的存在与发展是以此为基础。以研究分子为例,从“无”开始的研究起点是构成分子的原子,而从“有”开始的研究起点是构成分子的原子之间的能量交换运动系统。以研究生命物体为例,从“无”开始的研究起点是构成生命物体的细胞,而从“有”开始的研究起点是细胞之间的能量交换运动系统。再以研究人类社会为例,从“无”开始的研究起点是构成人类社会的人,而从“有”开始的研究起点是导致人类社会产生的人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运动系统。

以“无”为起点的研究是从构成新事物的本原物质开始研究。以“有”为起点的研究是从导致新事物产生的本原矛盾体(即原始系统存在)开始研究。二者的区别也只是研究目的不同,前者的目的是研究事物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的目的是研究事物的构造原理。从黑格尔阐述的科学起点四个条件来看,黑格尔认可的研究起点是“无”中生“有”之中的“有”,而不是“无”。因为研究“无”,也要从“无”之中的“有”(即内在矛盾的存在与发展)开始。我想,黑格尔之所以用“纯存在”为《逻辑学》研究起点,是因为他要揭示研究事物的逻辑思维方法,需要用“纯存在”一词来表述研究对象的本原存在。从这一角度理解,本书的研究起点也属于“纯存在”。

人与环境之间能量交换运动系统的运行直接表现为人解决生存矛盾的行为,所以本书揭示人类社会构造原理的研究过程是从人解决生存矛盾的行为开始。”

在怎样确定研究起点的问题上,作者先评论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做法,然后提出自己的办法。全文(1500字)摘录如下:

“弓孟谦教授说,“《资本论》中作为研究起点的原则,与黑格尔关于科学起点的原则,似乎是十分相似的。”区别之处在于:“作为黑格尔《逻辑学》起点的“纯存在”,是一个纯思想范畴,而作为《资本论》起点的商品,则是一个经济具体物,具有客观实在性。”(摘自《攀登者的探索――<资本论>的理论、方法与实践》P20页,弓孟谦著)。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以商品为起点进行分析的。他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摘自《攀登者的探索――<资本论>的理论、方法与实践》P17页,弓孟谦著)。弓孟谦教授对此的解释是:“他把商品作为分析的起点,是因为商品具有以下特点:1、商品是资产阶级财富的最简单、最抽象、最一般的形式。…… 2、商品中包含着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的萌芽。…… 3、商品是《资本论》的研究起点,同时也是终点,体现了起点与终点辩证同一的原则。…… 4、以商品作为起点,体现了逻辑与历史一致的原则。”(摘自《攀登者的探索――<资本论>的理论、方法与实践》P19-20页,弓孟谦著)

在弓孟谦教授的解释中,关于商品四个特点的理由性说明比较牵强,我感觉没有说服力,因为这个解释既没有说明商品是资本存在和发展的起点,也没有说明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起点。而且 “商品是资产阶级财富的最简单、最抽象、最一般的形式。”的说法,也让我感到困惑。

在我看来,商品只是用于交换的财富,是财富的一种表现形式。进一步来说,商品仅仅是人们的劳动成果因为交换这一种经济行为的需要而转化来的,经济现象是人们经济行为的结果,商品的价格变化只是人们经济行为结果的一种表现。因此,商品作为交换这一种经济行为的产物,不可能作为经济现象存在与发展的起点。既如此,商品又怎么可以成为研究资本现象的起点呢?

换一种角度,资本是指可以生产财富的财富。例如,若房子对外出租的月租收入高于还贷的月供支出,则对房主来说,房子是作为资本存在的资产;若房子对外出租的月租收入低于还贷的月供支出,或者只是自己住,则对房主来说,房子是作为消费品存在的财产;若房子对外出售,则对房主来说,房子是作为商品存在的财产。在这里,房子成为资本的原因是能够产生资产收益,而不是能够成为商品。也就是说,商品不是资本存在的最一般的形式,因而,商品不是资本存在与发展的起点。如果《资本论》的目的是以商品为起点研究资本,那么研究起点是错误的。

如果《资本论》的目的是以商品为起点研究资本主义社会,那么研究起点更不可能正确。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的社会,而不是追求商品生产最大化的社会。商品只是资本收益的一种表现形式。资本与商品都是财富的一种存在形式。商品不一定会成为资本,而资本也不一定会成为商品。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关心的不是商品,而是能够生产财富的财富――资本,资本才是资产阶级财富最一般的表现形式。资产阶级的资本经营活动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内容,因此,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应当以资本为起点。

很显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并没有采用科学的方法选择研究的起点,他的以商品为起点只能说是从商品的角度研究资本现象。”

随后,作者提出自己的寻找人类社会研究起点的办法:“在仔细思考黑格尔关于科学起点的条件之后,我认为要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来确定:一是从历史角度列出导致人类社会产生的各种因素,二是从这些因素中筛选出决定人类社会发展内容的主要因素,三是从主要因素中筛选出最能决定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最一般、最根本、最抽象的因素,而且这个因素既是其他因素形成的原因,也是贯穿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始终的因素。这个因素就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起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