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470 0
2009-05-2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对价值规律是这样叙述的:“价值规律(vahue law)是商品经济的客观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我是这样理解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社会从物品的生产到消费过程中社会边际效用等于零时的时间段,反过来说,一种物品从社会的生产到消费过程中的时间段中,如果刚刚达到社会边际效用等于零时的那个度,那么,我们便可以说,这个从社会的生产到消费过程中的时间段是这种物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包括社会的生产到消费过程中的时间,它包括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所以,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都是劳动过程,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时间都包含在于这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中。因此,在社会的商品过程之中社会商品的价值都是按照等价交换来实现的,当然,在这里,我与马克思一样把社会看作为一个价值系统,这个价值系统由政府控制,政府控制着整个社会,就像一个人的神经中枢系统一样控制着整个身体。这个情况只有在社会系统是作为一个完全理想的社会系统运作才有可能实现的,也就是说社会系统内部的人与人之间关系都是完全信息的。可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论与边际效用论本来就是一回事,今天我在这里说破天机。

当(主体对物品平均单位时间的需求量(需求率)×物品的保质期)/(主体对物品A单位时间的生产率×在保质期内物品被主体使用达到最大效用程度时主体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单位数)=1(1代表均衡)时,价格=价值;

当(主体对物品平均单位时间的需求量(需求率)×物品的保质期)/(主体B对物品单位时间的生产率×在保质期内物品被主体使用达到最大效用程度时主体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单位数)<1(1代表均衡)时需求<供给,价格<价值(均衡价格);

当(主体对物品平均单位时间的需求量(需求率)×物品的保质期)/(主体对物品单位时间的生产率×在保质期内物品被主体使用达到最大效用程度时主体付出的必要劳动时间单位数)>1(1代表均衡)时需求>供给,价格>价值(均衡价格);

生产量/需求量=满足率 ,满足率有三种情况:满足率>1;满足率<1;满足率=1。满足率>1时,有剩余或者不愿意再消费;满足率<1时,需求不足,愿意再消费直到满足;满足率=1时,表示处于均衡状态,效用最大化,边际效用为0。

 

这就类似于物理学的物体在外力衡量时做匀速运动一样,不同的是一种是自然规律,一种是人自身的价值规律。现实中价值主体尽管暂时的生产量=需求量即边际效应等于零的状态是可能存在,因为,价值主体在消费物品的时候,这种物品的消费总是要经过边际效应等于零的状态这个槛或者度,但是,时时刻刻的需求量=消费量即边际效应等于零的状态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存在的话他或者她就不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真正的神了,然而,现实中可以围绕着这个轨道波动:有时候,需求量>生产量时即边际效应大于零为正,这种状态说明需要不能及时的满足,这时候由于需要不能及时的满足,所以,消费者愿意出比社会平均价值(用货币表现则是价格)高的价格去交换或者继续投入生产实现一直达到边际效用为零【需求量=生产(购买消费)量】;有时候,需求量<生产(购买消费)量时即边际效应小于零为负,这种状态说明需要的满足过度或者生产过剩,所以,消费者不愿意出与社会平均价值(用货币表现则是价格)一样而愿意转让去交换其它商品或者继续投入生产其它需要不能及时的满足的物品一直达到边际效用为零。人这一个控制系统就是通过价格这个信息与自身的价值标准的比较之中,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来调节纠正自己的行为趋于系统自己的价值轨道,使之接近边际效应等于零的状态轨道的(这个轨道是由每一个可以无限细分的边际效应等于零时空点连结起来的它就是国学所说的中正之道!),可见,价值规律(道)就是这样支配着人们的行为的,这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一只无形的手!

 

所以说,违背价值规律(道),必然会得到惩罚!可见,马克思经济学与道家的理论在这方面也是一致的。这个就是我的发现!

 

问题是,现实中政府对于社会需要的物质生产与消费和整个社会的控制行为是不可能完全信息与完全理性的;同样道理,一个人对于自身的需要的物质生产与消费和整个肢体的控制行为也是不可能做到形与神、知与行完全信息与完全理性的;所以,多多少少出现一点偏差就是在所难免的,当这种偏差还不够严重即达到系统的病态甚至崩溃时,也许还来得及调整过来,恢复到生产量与消费量均衡的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价值规律的均衡点上,我把把这个称之为国学的“道上的某一个点”,即某一个时刻的与道同一的状态。

 

另外,现实中从自然物品量→产品量→商品量→使用价值量和效用量的实现是熵增即自然物品价值量递减的过程。因为生产量到消费量的实现是不可能等同的,这是由于人类生产与消费的信息不对称或者人类对于自身需求的不完全信息造成的。所以,不能把生产量等同于消费量,因此,生产量=消费量只是现实中的一个特例。就像当初物理学对于真空的假设一样,当然,如果为了简化问题的分析作为一个假设也未尝不可。

 

所以,在这种以完全理想人与完全信息假设的经济学指导下的经济活动,不导致经济危机才是真正令人奇怪的,真正要避免经济危机从理论上我们必须放弃以完全理想人与完全信息假设的经济学作为指导,而应该只是一种事前的数学规划,但是,落实到应用上面政府首先应该通过建立国情信息调查部门进行社会统计与估计和对比等等,不要随便去干预市场经济活动的自组织调整,一旦有了相对十足的把握确定了情况的统计与估计才能够去引导市场经济活动按照价值规律的方向组织调整,走向正轨。

 

这种治国方法,本人认为也类似于个人的行为策略。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0 22:32:10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