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2560 9
2009-05-26
《道德经》中老子几乎在每一章的结论中总是来一句话:“是以圣人。。。。。。”,“古之善。。。。。。者” 怎么怎么的。让后辈学者不明所以认为有“古之圣人”字样就是远古才有存在圣人,往后越是越来不争气的,这其实是中国人的好古情结在作崇。老子虽然没有说他的“圣人”这个概念是一种假说,可是,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假说。许多人认为“圣人”是道家理想中的人 物形象,是描述一个与“道”(价值规律)同体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总是一种行无不正,言无不中。  <p></p>我认为 “圣人” 这个概念其实就物品使用(生产)率【物品的使用(或者生产)量/时间】=需求率(物品的需求量/时间)状态的人,从价值主体经济行为获得物品的使用(或者生产)量的物质、能量、信息空间角度来说,价值主体经济行为这种获得物品的使用(或者生产)量与需求量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空间总是无不过与不及而恰到好处的,当然,这个“物品的使用(或者生产)量”的“物品“不仅仅是只包括有形和象的实物,关于我们生活所需所用的一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品、商品是用人的感觉器官去感觉到,如:家具、食物、宠物等等;也可以是无形和象的虚物,关于我们生活所需所用的一切看不见、摸不着的实物品、商品是不能用感觉器官去感觉而只能用意识去感知、领悟的,如:动听感人的音乐,启人心智的教诲,这些都需要自我去认识、判断、选择使用(或者生产),如果任何东西自我都不加以去认识、判断、选择就随随便便过度、不节制的泛滥使用(或者生产)的话,就会产生边际效应(用)为负或者小于0的状态,《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淫)之,不如其已”意思是说,如果过于追求无穷无尽不停止的欲望或者过于坚持多多益善的贪念和行为就会因为盈满而出现盈溢或者盈余的状态,这样就是属于过度的放纵了,所以,不如达 <p></p><p>到适度即刚刚达到物品的使用(或者生产)量=需求量或者边际效应(用)等于0的状态(或者之前一点点快要盈满时)就停止。可见,任何东西都是有一个“度”的问题,这个“度”就是价值标准或者需求率,符合这个价值标准的话就是“适度”,超过这个价值标准或者需求率的话就是“过度”。如果一样东西的使用(或者生产)超过这个价值标准或者需求率好的东西也会变成坏的,美的东西也会变成丑的,善的东西也会变成恶的,比如,家具、食物、宠物、音乐,教诲等等这些事物,如果一个人本来实际上只需要一定量的家具、食物、宠物,可是由于自己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因此在购买这些东西时总是看上这个又喜欢那个而无穷无尽不停止的追求这种心理上不合理的欲望或者过于坚持认为多多益善的心理从而产生盲目的过度行为,以至导致使用(或者生产)率大于价值标准或者需求率,这个超过部分就是过度的不合理的量。</p><p> </p><p>同样道理,音乐,教诲等等这些只能用意识去感知、领悟的也是如此,一种声音之所以成为音乐或者乐音只是相对于听者的听觉神经系统和神经中枢的共同作用来说的,如果,一个人听觉神经系统听不到这种声音或者这时不愿意听到这种声音,那么,这种声音对于他来说也就称不上是音乐或者乐音了,比如说,某人因为某种原因被迫连续听一首人类社会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是动听感人的音乐无数次甚至导致对这首音乐产生了审美疲劳,那么,这时可能他对于这首乐音,就不再是感觉到动听感人的音乐而是一种噪音了,我最近在看到一位超级女声的音乐评委说到参加他对于超女的建议时就好像这样说过:“比赛的时尽量不要选择被大家选择得比较多的歌曲,因为即使你的唱功虽然非常好,但是,有时由于我们这一首歌曲都连续听的过多了,对于这一首歌曲自己会产生一种不自觉的抗拒或者不想去听的听觉疲劳”,我不记得是谁说过类似于这样的话,但是,这应证了我上面的道路,如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度”,这个“度”就是使用(或者生产)量不能大于或者小于而是尽量等于需求量。同样道理,一种语言文字是否启人心智的教诲教诲也是如此,依此类推,不再一一列举。</p><p> </p>  <p></p><p>另外,如果从价值主体经济行为获得物品的使用(或者生产)量的时间角度来说,价值主体经济行为这种获得物品的使用(或者生产)量与需求量之间对应的时间也是如此,总是无不过与不及而恰到好处的,所以,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的时间总是处于必要时间之中而没有不必要的时间剩余浪费或者不及,总是行为的处于“边际效用为o”、即价值符合最大化的人,从“‘圣人’这个概念其实就物品使用(生产)率【物品的使用(或者生产)量/时间】=需求率(物品的需求量/时间)状态” 的人”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当等式两边的量:物品使用(生产)率的分子物品的使用(或者生产)量与需求率的分子物品的需求量相等时,它的分母时间一定相同,这时物品的使用(或者生产)量对应的时间就是“必要时间”,因此,“圣人”是一个懂得时间管理的人。以上所述的“圣人”的行为其实也是“理性人”的行为,可见,在“圣人”的自我价值实现来说是与西方经济学的“理性人”是那样惊人的一致和相似的概念。</p><p> </p><p>写到这里突然使我想到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个概念,在马克思经济学之中马克思分析的对象是宏观的社会经济系统,控制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是ZF——这个类似于人体系统之中中枢神经系统(大脑)角色的组织,与“理性人”不同的是一个是分析的价值对象是宏观的社会经济系统,而“理性人” 分析的价值对象是微观的个人经济系统,当然,如果我们把马克思经济学之中的ZF的控制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行为用相似性分析方法也可作为一个放大化的“人”时,我们可以惊奇的发现马克思经济学的计划经济倡导正是建立在这种把ZF的控制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行为当作为一个放大化的“理性人”的行为,我们有理由坚信马克思自己肯定这样认为:“ZF的控制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行为”一定比社会经济市场系统之中的经济个体更加了解整个社会的经济系统的物品的使用(或者生产)量与需求量或者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等经济活动。</p><p> </p><p> </p><p>“圣人”概念与“理性人”和马克思经济学的“社会理性”之间的差异</p><p>可见,在“圣人”的自我价值实现来说是与西方经济学的“理性人”甚至与马克思的计划经济行为所体现出来的“社会理性”是那样惊人的一致和相似的概念。不同的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则是把社会市场之中个体行为的自我(个别的)理性假设发挥到了极致,以致走到了一个极端,而马克思把ZF的控制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行为的“社会理性” 假设发挥到了极致,以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这正是两者之间的角度不同而产生冲突的根源之一。但是,“圣人”不同,“圣人” 能够摆脱这种执着于单一角度和视野的分析方法,而可以从不同的是角度和视野来分析人与社会甚至一切事物的价值问题。所以,老子说: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这体现了事物之间的价值相似性原理:指宇宙万事万物之间存在着相似的自然价值关系,这是宇宙之中的天地万物都是这个大宇宙的小宇宙,大系统的子(小)系统,明白了这些道理就能够“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所以,不出门可以知道天下事。同时也体现了事物价值的相对性原理:也就是说“圣人”能够站在不同事物的立场去观察对象本身与环境的价值关系,但是“圣人”这是必须进入一种 “忘我”、“无我”的境界,“我”即是“物”,“物”即是“我”,这个“我”就是以所观察的对象为立场的角度来定义的“客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跳出三界来,不在五行中”,实现心的自由,神的自在。从而能够摆脱有“自我心”的这种执着,观家时不是以“自我心”去观家,而是以“家的价值角度”去观家;观乡时不是以“自我心”去观乡,而是以“乡的价值角度” 去观乡;观邦时不是以“自我心”去观邦,而是以“邦的价值角度” 去观邦;观天下时不是以“自我心”去天下,而是以“天下的价值角度” 去观天下;现代的许多经济学派就不是这种观点,为资本主义经济学服务的经济学是以“资产阶级的价值角度” 去观天下;而好像有所谓号称为全人类服务的马克思经济学是想从 “无产阶级的价值角度” 去观天下,结果呢?只会导致阶级分化制造社会矛盾引起整个社会的动乱,而真正科学的经济学从来就不是投机取巧的学说,它从来都是以整体的经济发展、优化作为依据,而不是搞什么阶级分化制造社会矛盾的投机取巧之学!如果我们是以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崛起作为目的的话,我们就应该选择一种“天下的价值角度” 去观天下的经济学。</p><p>而我的经济学————“时空系统经济学”(这是一种与道德经的思想相似但是更加高级的“道学”)就是这种经济学。</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6 23:17:1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5-26 20:07:00

好厉害!

佩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6 23:15:00
谢谢版主大人的肯定!我这里还有一篇《“理性人”与“互惠人”的区别与统一 》,本来是与这一篇文章作为一个整体的,但是因为感觉放在一起还不够和谐因此没有来得及整理就急急忙忙发表到人大论坛上来!请大家看后多多指教![em1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7 22:55:00

我认为 “圣人” 这个概念其实就物品使用(生产)率【物品的使用(或者生产)量/时间】=需求率(物品的需求量/时间)状态的人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name/bbs/b47i463145.html

我对这句话的意思有点疑问,为什么是物品的使用(或者生产)量/时间=物品的需求量/时间,为什么要加一个时间的框架,能详细解释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8 00:52:00
因为物品的使用(或者生产)量与物品的需求量会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即空间的变化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正因为,这一点。所以,我把自己的经济学理论称之为时空经济学,但是,由于物品的使用(生产)率和需求率都是相对于某一个经济系统(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社会组织,甚至是一个生物系统,只要是符合具有能够控制自身趋利避害的经济系统特性的事物都可以)而言的。所以,我又把自己的经济学理论称之为时空系统经济学(暂时勉强这样称谓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8 1:04:21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5-28 10:57:00

另外,“物品的使用(或者生产)量/时间=物品的需求量/时间”之中的物品的使用(或者生产)量,如果要详细研究,可以还拆分为物品的使用量和物品的生产量两种,物品的使用量和物品的生产量在现实中往往是不一致的,对于价值主体来说,物品的使用量是自我正在或者已经使用的量,但是,未必一定符合本我或者超我的必要需求量,比如,糖尿病人对于糖的必要需求量为0,甚至应该是负的(因为要想尽办法降低血糖),但是,由于这个糖尿病人对于本我状态的无知而导致对于糖的使用摄入过度而加重恶化糖尿病。

而“超我”作为 “社会的我” 是“我”在社会上的社会角色、社会道德法律等等需要而派生或者生化出来的“我”,作为一个社会身份的人的客观需要作为满足对象的立场去实现价值目的,“社会的我” 在社会上的需要也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为心理上的自我意识感觉不感觉得到而肯定与否定它的存在,比如,“我”是一个企业的老总,每一天为了把自己企业的商品销售出去,都必须用车运输到市场上去销售,“我”的企业由于没有购买汽车而必须出钱请别人的汽车给自己的企业运输到市场上去销售,去年一年下来仅仅运输费用就了15万元(钱的使用量),可是,今天,“我”作一个比较科学的计算,原来发现“我”如果去年自己的企业购买汽车运输的话,包括购买一辆寿命还可以用5年左右的二手货车,包括雇用司机与购买汽车保险、汽油费用、汽车保养等等总共也就10万(钱的必要需求量),除了可以节约5万元,这辆二手货车的寿命还可以剩余4年左右,请问,作为一个企业的老总,我是不是去年确实应该作出后面一种决策而不应该作出前面一种决策呢?可见,“社会的我”的需要和价值配置的合理(钱的必要需求量)与钱的使用量也是未必一定符合,这就是说“自我”的使用行为量与“超我”必要需求量未必一定符合。

 

然而,生产量与使用量就更加不用说了。

而上面的分析是为了方便才把两者看作为一个量。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8 11:28:3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