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林汉扬在2009-5-28 11:49:00的发言:
为什么生产量与使用量就更加不用说了。因为,从生产到消费使用或者必要需求量的满足,不是瞬间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因此,生产到消费使用和需求量的满足过程之中,物品的自然价值损失是熵增的即流失的过程,这就是说自然价值被人利用的概率是不完全的,这个过程中是伴随着更多的自然物质资源的流失为代价的。比如,我们假设张三这个人实际对于大米每一年的生理上的需求量本来只有300公斤,但是,实际上张三生产(或者购买消费)大米的量却大于300公斤,因为,大米在生产或者购买之后到真正实现满足需求时这段时间,是可能存在损失的,比如放在家里被老鼠吃了一点,或者不小心倒掉了一些等等。不过为了简化问题的分析就像当初物理学对于真空的假设一样这些损失我们可以忽略不计。
这个道理我能明白;
之前不理解的地方提到的接受量不是使用量,是与需求量有关系的量,
之所以不理解,呃……我是这样理解并产生疑惑的;比如说,"圣人"行无不正、言无不中,之所以处在物品生产量/时间=物品需求量/时间的均衡状态,是因为其法天地、法自然,物无大小、各顺其适之,是“无为”,也就是说,圣人之所以达到这种均衡状态是因为当前状况供给了多少,那么我就需求多少(假设无流失)。
等式的成立过程是从左边到右边的过程,因此,这里的需求量最初不是愿意并且能够得到的量,是一种因供给变动产生的被动接受量;因此,这不是因为时间变化使等式两边根据意愿调整得到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