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陈学明
自序:《资本论》的真谛及其曲解——兼论《资本论》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引言:对《资本论》的当代挑战与呼唤
一、时代的挑战与理论的诘难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对挑战的理论力量之根
三、时代呼唤对《资本论》的新的理解与发展
四、本书的基本内容与总体结构
第一篇 经济学的哲学基础
——从既成事物的哲学到内在联系的哲学
第1章 旧世界观及其困境
一、英法唯物主义世界观及其悖论
二、德国唯心主义世界观及其困境
第2章 以实践为基础的新世界观
一、新世界观的诞生地:物质生产实践
二、新物质观:从自我存在到对象性存在
三、新认识论:从原像-镜像说到实践生成论
四、新规律观: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与本体论图景
第3章 旧历史观及其困境
一、从“君权神授”到“社会契约”
二、英法社会契约论及其悖论
三、德国历史哲学及其悖论
四、空想社会主义历史观及其悖论
五、旧历史观的历史地位与出路
第4章 唯物史观:物化劳动及其历史逻辑
一、异化劳动:通向唯物史观的过渡理论
二、物化劳动与“社会物质”的发现
三、“社会物质”的二重性:唯物史观的基本观念
四、物化劳动的客观逻辑与历史发展
五、物化劳动与唯物史观的基本规律
第5章 哲学基因与经济学理论
一、新古典经济学的哲学基因
二、凯恩斯经济学的哲学基因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哲学基因
第二篇 劳动价值
——市场力量本体论
第6章 交换价值之谜
一、驱动生产力系统的社会关系力量
二、交换价值:商品世界中物与物的关系
三、西方经济学的认知误区
四、旧劳动价值论的失误——兼论马恩为何是旧劳动价值论的反对者
五、交换价值背后:对社会劳动的支配权
第7章 劳动二重性的哲学密码与经济学量度
一、唯物史观主线:社会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二重性
二、分工与“社会人集体生命”的生成
三、社会总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四、社会总劳动的物质化:从商品到资本的二重性
五、价值实体的历史发展及其量度
六、劳动价值的各种表现与交换价值的形成
第8章 劳动价值的市场表现与价值规律及其偏离
——兼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何是驳不倒的理论
一、简单商品市场中的交换价值与价值规律
二、简单商品生产在《资本论》中的意义
三、价值与货币:从价值实体到市场权力
四、社会权力结构对价值的分割,市场现象对价值规律的偏离
第9章 劳动价值的物化形态与人化形态
一、产值悖论:劳动价值论的当代理论困境
二、产生根源:自然时间与社会时间的混淆
三、劳动价值的“物化形态”与“人化形态”
四、价值创造率:不同社会的不同质的抽象劳动
五、劳动价值的货币表现
第10章 创新劳动与常规劳动的价值创造
一、两种层次的劳动及其根本差异
二、两种本质不同劳动及其创造价值方式
三、价值创造率和创新劳动的价值创造
四、一个简单创新型劳动的价值创造模型
第三篇 资本逻辑
——资本本质论
第11章 资本的本质: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市场权力放大机制
一、资本的二重性与物化劳动
二、资本权力:市场权力的放大器
三、物化劳动支配活劳动:市场权力放大器的结构
四、资本的“市场权力放大率”的决定因素
第12章 资本与资本逻辑的生成
一、物化劳动新形态:资本及其生成条件
二、资本逻辑的内涵与产生根源
三、资本逻辑的两个方面:资本扩张动力及其自我否定
四、资本逻辑的三大层次:物化资本、货币资本和虚拟资本
五、资本逻辑与符号逻辑:回应鲍德里亚的诘难
第13章 驱动生产力系统的社会动力体系
一、资本的扩张驱动力结构
二、市场空间的吸引拉动力结构
三、资本扩张方式:绝对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四、资本扩张对象:自然力及其“空间”
五、当代市场空间的创造机制
第14章 资本逻辑与经济危机
一、危机根源:资本积累导致贫困积累
二、发生机制:无序竞争导致资本循环链断裂
三、扩散机制:产品过剩产生的正反馈回路
四、晚期资本主义:危机应对与危机新形态
第15章 资本逻辑与生态危机
一、社会关系与生态环境的对立统一体
二、《资本论》的生态环境内涵:外环境与内环境
三、资本积累与自然资源环境的“贫困积累”
四、资本逻辑的时空展现对生态逻辑循环圈的撕裂
五、《资本论》中的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观念的萌芽
第16章 资本逻辑与社会关系的贫困化和人的发展危机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危机的误区
二、“人的自然力”及其自由发展空间
三、“社会劳动的自然力”的来源与发生机制
四、人的发展空间的“贫困积累”:人的发展危机,以及资本扩张悖论的总体图景
第四篇 从资本逻辑到剩余价值形态
——资本现象学
第17章 市场权力体系对剩余价值的分割
一、社会权力体系及其货币化表现
二、劳动力价值与剩余价值的分离及其当代形式
三、剩余价值分割的社会正负功能
四、分割剩余价值的社会系统
第18章 微观流通过程与经济空间的生产
一、流通领域的劳动分析:生产性劳动与流通费用
二、流通性劳动的产物:“流通机器”与经济空间
三、流通费用生产的经济空间的内在矛盾
四、经济空间的内在矛盾与“诺思第二悖论”
五、结论:对几个理论误区的矫正
第19章 马克思的非均衡宏观经济学理论
一、供需均衡模型与两部类模型:两种经济学理论与两种哲学
二、两种再生产的均衡态及其产业结构
三、扩张与萧条:资本流通过程的两种非均衡现象
第20章 经济虚拟化与金融网络权力结构
一、货币资本与利息现象的秘密
二、实体资产的虚拟化:虚拟资本的诞生
三、金融资产的再虚拟化:权力的再度分离
四、动力与危机:凌驾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网络系统
五、虚拟经济体与当代经济危机新形态
第21章 资本与地租:远离平衡态的均衡
一、资本与土地产权:对立的社会关系力量
二、各部门资本和利润平均化趋势
三、绝对地租:对利润平均化的对抗与系统均衡
四、级差地租:超额利润的级差
五、产业链中权力壁垒:租转化为超额利润
六、耗散结构:远离利润平均化的均衡
第22章 利润率下降规律与资本高积累的矛盾统一
——《资本论》与《21世纪资本论》的矛盾及其解决
一、矛盾:资本收益率高企与一般利润率下降
二、互动:一般利润率下降规律成为驱使资本积累与转移的动力
三、结果: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的两极分化
第23章 资本逻辑与资本主义历史趋势
一、劳动价值:驱动生产系统的市场力量的本体
二、资本逻辑:资本权力体系的自我扩张与自我否定
三、资本现象:各种产权的价格表现
四、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及其历史命运
——资本主义的福利化、金融化、经济全球化及其相应危机
结语 《资本论》的伟大续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一、并非跨越“卡夫丁峡谷”: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必然历史路径
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社会主义的两大历史阶段
三、《资本论》的启示与两种市场经济的本质区别
四、空间生产:开拓中国经济未来前景之路
xuguw 发表于 2016-6-11 11:44
第一部分 行动的语境:批判和建构[总论]
第一篇 总问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和策略
《鲜活的资本论》序
陈学明
在拜读鲁品越教授的《鲜活的资本论》之前,在当下众多的与《资本论》相关的新作中,最吸引我的是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教授的《21世纪的资本论》,尽管对此书的一些观点我不能赞同,但它的确代表了当代西方研究资本主义两极分化现象的最高成就,它一出版在全世界广为流传决不是偶然的。而在拜读了鲁品越教授的《鲜活的资本论》之后,我的看法改变了,我有把握地说:无论就理论价值而言,还是从现实意义来看,《鲜活的资本论》在许多方面超越了《21世纪的资本论》。当然,我也可大胆地预言,鲁品越教授这一著作应能产生《21世纪的资本论》那样的影响力。作为学界同道,我对此由衷钦佩,也为他感到自豪,并向读者郑重推荐此书。
我的案头同时摆放着这本《鲜活的资本论》(打字本)与《21世纪的资本论》(中文版)。我反复地对照着看,前者超越后者之处随手可见。而这些超越之处正是鲁品越教授的这一著作的创新点。
这里且列举若干:
第一,关于《资本论》的哲学思想基础的解读。作者不是预设某种“永恒真理”来批判旧哲学和旧历史观,而是通过这些旧哲学与旧历史观的“自我批判”,也即通过层层分析以揭示这些旧理论的内在悖论,让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世界观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在旧哲学的这种“自我批判”中自动生成与呈现,以此来显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超越历史上一切旧理论的深刻内涵与强大生命力。作者指出,只有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可能深刻理解《资本论》。
第二,关于唯物史观中的“社会物质”概念的解读,提出以劳动二重性为灵魂的社会物质的二重性的见解。劳动的二重性形成了商品的二重性:一是作为自然属性的使用价值,二是其负载的作为社会关系的价值。作者由此从唯物史观高度,认为马克思这一分析立场不仅贯穿整个《资本论》,而且贯穿马克思的社会物质观。一切进入人类社会生活领域的社会物质,无论是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还是物质产品,乃至整个社会存在,无不具有二重性:一是其本身的自然物质性,另一则是其所负载的作为社会关系的社会性。由此导致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统一,导致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自然历史过程”。正如列宁所说,“凡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商品交换商品)的地方,马克思都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是马克思超越所有资产阶级学者的最深刻的理论见解。
第三,对劳动价值论的新解释——以劳动价值为纽带的社会关系结构与市场权力结构。作者立足于上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将劳动价值看成负载于物质产品之中的人与人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基本纽带,这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市场建立的“用生命生产生命”的关系。每一商品中都包含着支配他人劳动的权力:因为只有付出等量劳动才能交换此商品。而货币使“买”和“卖”分离,从而使隐含在劳动价值中的权力通过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卖”是将商品中的劳动价值表现为货币权力,而“买”则是使用此权力来支配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结构日趋复杂,劳动价值通过货币形式生成了各种权力——资本权力、金融权力等等,同时各种社会权力进入市场,形成了以劳动价值为基础的全社会复杂的社会关系结构。而各种社会关系力量通过市场化过程嵌入市场分割劳动价值,由此生成社会商品的价格体系,于是发生了社会价格体系对全社会商品价值体系的偏离。有人用这种“偏离”来“证伪”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然而事实与此恰恰相反:这种“偏离”不仅不构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证伪”,而正是它的伟大魅力所在:因为它是揭示市场经济复杂迷宫的“阿里阿德涅线”,在其背后是被现象掩盖的深层社会关系结构。作者由此发人深省地指出:正像物理学家用光线穿越原子时发生的偏离图像——光谱——来发现原子内在结构一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通过价格对价值的偏离现象来分析深层的社会经济结构。
第四,对资本本质的新阐释——关于资本权力和市场权力放大器的观点。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私有资本通过剥夺劳动者的劳动条件而制造资本对劳动的支配权,最终实现为最大限度地占有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然而资本扩张并不就此止步,这些剩余价值在资本竞争中又最大程度地转化为资本,由此形成资本权力的指数式扩张。因此,资本在本质上是市场权力的放大器:将支配劳动力(可变资本)的权力,放大为资本拥有的产品价值的权力。而实现这种“权力放大”的根源是活劳动转化为劳动价值的过程,不变资本只是这种“权力放大器”的物质构件,其本身价值只是转移到产品中而保持不变。这就使剩余价值为何唯一由活劳动所创造,以及资本追求自身权力扩张的过程得到了明晰的(阐释)。
第五,关于作为社会关系力量的资本动力说。《共产党宣言》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这句话充分肯定了资本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上的巨大作用。而本书作者根据贯穿《资本论》的基本思想,对此作出了新的阐释。作者将资本视为历史进程中的一种历史现象,与此前的封建等级制社会相比较,指出等级制社会将剩余劳动用于等级制度自身的生产,从而使社会生产系统长期基本上处于“简单再生产”状态而发展缓慢,甚至长期停滞不前。而资本将剩余劳动实现为市场价值的形态,使其投入到生产系统自身的扩大再生产中,从而形成推动生产力体系不断扩张与发展的强大动力,其表现在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过程中。作者分析了资本在这个过程中的两个方面的动力作用:一是资本通过配置生产要素而产生出日益扩大的生产体系,二是资本通过开拓市场而生产出不断扩张的经济空间,这两个方面构成了资本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体系。
第六,关于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及其积累所导致的危机的新概述。作者根据《资本论》的基本思想,指出资本在推动生产力发展,实现自身最大程度的积累之时,必然最大限度地吮吸三种自然力,从而形成三个方面的“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的两极分化,并且由此导致三个方面的危机。作者用《资本论》的基本观点分析当代现实资本运行过程,指出作为生产关系的资本必须通过物化的形式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增值(不同于虚拟资本通过分割剩余价值而赚钱)。因此资本增值过程必然是吮吸三种自然力——劳动者的自然力、自然界的自然力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实现资本正反馈式的不断积累,另一方面也导致三种劳动者的贫困化、自然资源与环境的“贫困化”、人的社会关系与精神世界的贫困化,而且这种贫困也同样正反馈式地不断积累。而这三种贫困积累最后施加于贫困国家与贫困人口的头上,形成了当代社会在经济、资源与生态环境和人的发展空间上的两极分化。这些方面的资本积累与贫困积累的历史发展,必将使全人类面临危机。这是当代世界各种矛盾冲突的最深层的根源。
第七,关于微观流通理论的空间生产的观点。作者通过对《资本论》第二卷的思想发掘,从哲学上给我们描绘了马克思的微观流通理论的基本框架,既坚守《资本论》的原有观点,又结合当代现实进行理论创新。流通领域的劳动包括“生产性劳动”与作为“纯粹流通性劳动”的非生产性劳动。前者是生产性劳动在流通领域中延伸,其在创造使用价值的同时创造价值;而后者不仅没有创造劳动价值,反而是对生产领域所生产的劳动价值的一种耗费,这种耗费就是“流通费用”或“交易成本”。它是社会经济为了自身运行而付出的代价。但是这种劳动并非来去无踪,而是营造了马克思所说的“流通机器”,即价值流通网络,它实际上就是今天所说的“经济空间”。纯粹流通性劳动受到两种力量的支配:一是社会再生产力的运行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二是私有资本对全社会剩余价值的争夺,于是耗费于流通领域的劳动积淀为两种经济空间:一是由人类追求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客观需要的力量所产生的“建设性经济空间”,它具有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经济繁荣的巨大意义,其有正当的理由适度分割全社会的劳动价值;二是由资本争夺全社会的剩余价值的过度竞争与恶性竞争而产生的“破坏性经济空间”,其在分割全社会的劳动价值的同时,带来的是社会经济的流通秩序的混乱,对经济运行与发展的损害。这两种力量形成经济空间不同的逻辑,其间的博弈形成“诺思第二悖论”(second paradox of North)。
第八,关于社会经济的非均衡运行机制的观点。与西方经济学把社会经济描绘成趋向于所谓“帕累托最优”的均衡态的陈腐观念相反,马克思在《资本论》展示了资本扩张过程与流通过程所生成的非均衡运动。这个非均衡运动从本质上说即是资本增值与扩张的运动,而在具体实现形式上集中于如下机制:
一是资本在驱动物质生产系统的过程中,产生出由于资本的有机构成、所用的资源及其技术的差异所导致的利润率不平均的现象,出现了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的生产领域。而资本的自由竞争则产生了消除超额利润的利润平均化趋势。而这平均化趋势必须通过租用能够产生超额利润的特有资源来实现。由此产生分割超额利润的地租。于是资本流动的利润平均化趋势与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的趋势,构成了驱动社会生产的市场动力系统的对立统一运动,形成了普利高津耗散结构理论所说的“远离平衡态的均衡”。
二是在宏观的价值流通领域,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过程必须经过两个阶段:货币贮藏(储蓄)阶段,以及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投资阶段。前一阶段生产资本的剩余价值不断注入到货币资本系统;后一阶段剩余价值从货币资本系统注入到生产系统。于是发生了货币资本系统(金融体系)与生产资本系统之间的剩余价值的间歇式的流通与转换,产生下述两种非均衡趋势:一是货币通过金融系统流向生产系统,按照投资乘数机制导致经济增长;二是通过生产系统流入金融系统的货币贮藏,按照乘数机制导致社会生产普遍过剩。这两个方向的往复运动,形成社会经济的周期性起伏震荡。作者的上述见解使深含于《资本论》中的经济系统非均衡运动的思想被发掘出来,使我们进一步深化了对马克思的这一系列思想的认识。
第九,关于金融危机本质的观点。金融危机是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集中表现。深入发掘《资本论》的相关观点来剖析当代金融危机的发生机制及其后果,是当代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作者对此做出了颇具创造性的努力。作者指出,流通过程中流入与流出生产系统的货币,是剩余价值的货币资本形态,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庞大,终于形成现代社会巨大的金融机构与虚拟经济系统,成为分割社会剩余价值的巨大的权力体系。银行等金融机构使货币资本获得社会性普遍形式,利息乃是社会普遍资本通过活劳动获得平均利润的能力的价格。通过实体资产的证券化,使这种生息能力脱离资本本身而成为传统虚拟资本。传统虚拟资本的分割剩余价值的能力进一步证券化而成为金融衍生工具。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通过社会化形成了其触角遍及每个角落的巨大金融网络,其既有推动实体经济运转的强大动力作用与规避风险的作用,同时也有使实体经济枯竭化与积累风险的作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此产生的结果必然是以资金链断裂为特征的金融危机,进而通过传导机制导致实体经济危机。由此验证了马克思的预言——“渴望利用这种作为潜在货币资本贮藏起来的剩余价值来取得利润和收入的企图,在信用制度和有价证券上找到了努力的目标。” 货币资本由此又以另一个形式对资本主义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十,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克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过程中生成的观点。作者通过严密的论证指出,《资本论》揭示的历史规律——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将导致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诞生,经过几百年来资本逻辑在全球扩张的过程中的复杂演绎,终于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成为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表面看来似乎跨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但其实质上乃是全球人类经历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之后的必然产物,而且其只能在不断克服国内外的资本力量所产生的危机中不断生长,因而并不存在对“卡夫丁峡谷”的跨越,也不存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补课”。在国际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中进行的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面临着深层的历史困境:既必须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又会被国际垄断资本边缘化而陷入低水平“中等收入陷阱”。走出这一困境要求当代中国必须走新型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其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是通过公有制计划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立国之本,第二阶段则是进行改革开放,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身份在人类历史舞台上出场,在以我为主的前提下融入国际经济体系而包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包容与引导民营资本共同发展。两个阶段一脉相承,前者为后者建立了物质基础与制度保障,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发展。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是《资本论》的伟大续篇,由此才能科学地解答中国当代崛起之谜,引领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我是把这十个创新点单独地罗列出来的,而实际上它们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它们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除此之外,作者为了解决劳动价值论遇到的“人均GDP递增”的挑战而提出的关于“价值创造率”的观点,为了分析创新劳动而提出的“常规劳动”与“创新劳动”的两种不同的创造价值的途径的观点,都是值得重视的创新性观点。说实在的,一部著作能够阐发出上述这些创新点中一、二个,已非常难得。现在这些创新点同时存在于一部著作之中,可见这一著作的份量之重。
现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为丰富多彩的时代,人类社会在现时代的伟大实践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全球化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而迅速的发展,二是由资本推动而形成的全球性三大危机(经济危机、生态危机、人的发展危机)以及由这三大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与国际危机所形成的空前复杂的局势;三是在当代国际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克服资本主义危机中的蓬勃发展。鲁品越教授的《鲜活的资本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正于:它站在这样的鲜活的实践基础上解读马克思《资本论》,使其伟大真理得到鲜活的展现,由此一方面用无可辩驳的生动现实与逻辑力量确证了《资本论》根本思想的正确性,确证了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剖析和引领我们时代的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坚持不渝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它又令人信服地证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与《资本论》的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最新发展成果。前者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的历史地位,即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今人类前进的旗帜;后者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即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最新发展成果。我们知道,对这两个方面有没有正确的认识,对当今中国来说具有何等重大意义。可以说,这两个方面的价值和意义都是空前的,怎么说它都不会过分。
鲁品越教授从南京大学调至上海财经大学工作已有10多年了。在这10多年里,我目睹了他如何从原来主要研究科技哲学转变为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目睹了他如何与张雄教授一起在上海财经大学创建经济哲学的研究方向,并使之成为国内研究经济哲学的重镇和基地,目睹了他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理论素养高、知识面宽这一有利条件一步一步地攀登理论高峰,目睹了他如何不断地调整自己理论研究的立场,确立为人民立言的研究宗旨,目睹了他如何在研究中自觉地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亲合力和信念。我手捧鲁品越教授的这一著作,看着这一行行文字,强烈地感受到了他这10多年所走过的道路。这是一条艰辛的道路,也是一条成功的道路。
鲁品越教授是个多产的学者,他出版过许多著作发表过不胜其数的文章。而这本《鲜活的资本论》,凝聚着他之前所有的理论积累,代表了他最高最新的学术成果。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此著作还有进一步改进与发展的理论空间,《资本论》所蕴含的不尽的思想宝藏还需要我们在当代实践中进一步发掘与发展。而且对于前面列举的观点与思想,以及本书中其他思想,人们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不同的意见。尽管如此,并不妨碍这本著作是我国《资本论》哲学思想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为他的这一著作作序是我的荣幸。
是为序。
剖析和引领我们时代的思想武器
◤ 鲁品越先生的著作《鲜活的〈资本论〉》出版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为了进一步推动对《资本论》的经济哲学研究,全国经济哲学研究会、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市社会科学基地“民族复兴中国梦”于近日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了“鲁品越先生著作《鲜活的〈资本论〉》座谈会”。现选编部分参会人员发言供参考。
《鲜活的资本论》
张雄(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国内著名的西方哲学大家、复旦大学刘放桐教授多次跟陈学明教授说,复旦大学当时没有引进鲁品越是一个遗憾。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张一兵教授说,南京大学把鲁品越教授放走是南大的遗憾。是的,上海财大的鲁品越已不是自身的鲁品越了,他在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符号,有着他独特的个性化的思考,而这个个性化的东西,不是随意的,有它的科学性、学理性、实践批判性,有它的德性和涵养。我觉得这些是铸就鲁品越的这本著作如此高的学术价值的最关键元素。
鲁品越(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马克思经济学与各种西方经济学的根本差别在哪里?对此我们不妨参照一个类比。19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人们认识到生命活动是蛋白质进行的新陈代谢活动。但是蛋白质是从哪里来的?是由什么产生和决定的?人们想到的是用蛋白质来生成蛋白质,结果研究了几十年,没有重大突破。1952年沃森发现:在蛋白质背后,还有一种支配蛋白质的东西,这就是DNA,它支配蛋白质的合成,由此最终支配生物的生命活动。与此类似,人类经济活动是人们关于财富的活动,这里的财富指的是实体经济的财富,是使用价值。工厂使用财富——生产资料来进行生产,消费者使用财富——各种各样的消费品来进行生活,政府使用各种财富来进行国家的政治军事活动。打个比喻,经济系统中的财富,相当于生命系统中的蛋白质。
一切社会权力源自劳动
透视社会的市场权力结构
陈学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社会科学报》总第1491期3版
xuguw 发表于 2016-6-11 11:44
第一部分 行动的语境:批判和建构[总论]
第一篇 总问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