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经济学原理》
第二章:传统价值论
第一节:传统价值
什么是价值?
价值是标准、是尺度!是物与物相交换的那个量的关系或比例。
这是传统意义的价值观。千百万年来,无论是在平头百姓的心目中,还是在人们的现实生活实践中,它的地位从来都没有被动摇过!到了近现代,亚当·斯密的「价值二重性」把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引向了歧途;随后出现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观」,再后来又出现了西经的「效用论」。但这两种价值观始终都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家的著作里,并没有被现实生活所接受。甚至,包括理论家们自己,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实践的价值观,依然是传统价值观而不是他们所主张的价值理念。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必要彻底搞清楚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其实,什么是价值?这几乎是所有老百姓都知道,而用不着讨论的话题。当然,普通百姓们可能讲不出经济学家们那样的道道来,但是,他们确实知道什么是价值!不信,你到市场去随便找一个卖白菜的摊贩,只要你去问他:「这白菜什么「价」?」他会告诉你:「一块二一斤。」如果你指着一棵白菜问:「这棵白菜「值」多少钱?」他称过白菜后告诉你说:「重三斤半,「值」四块二毛钱。」由此可见,老百姓心中的「价」是指单价,即单位数量货物的价值;而老百姓心中的「值」则是指一定数量货物的价值。
请注意:「单位数量」也属于「一定数量」,但「一定数量」并不一定是「单位数量」!正因为如此——
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可以把「价」说成「值」的。比如,股票市场中那「面值」、「市值」和「净值」等概念,实际上都是指单价,这里就是把「价」说成「值」;但是,我们却不能随随便便地把「值」说成是「价」,除非你购买的商品恰好是成件卖的。比如,一台电脑的单价是三千八,也可以说它「值」三千八。除非白菜论「棵」卖,否则,白菜的「价」和「值」是不能混淆的。
价值是一个合成词,可以把它视为同义反复之合成词。《说文》中对「价」解释为「物直也。」(「值」古文多做「直」)《段注.说文》中有:「值,持也。引申为当也。凡彼此相遇相当曰值。亦持之义也……价值亦是相当义。」《辞源》中亦做「相遇」、「相当」、「物价」和「执持」四义讲。「持」有「握住」义,引申为「制约、挟制。」(参见《辞源》1249页)故而可以理解为「占有」;彼此占有的物品「相遇」,其意即有交换之义;而物品(价值)「相当」,其意即可以成交;从而有「物价」之义。
由此可见,在以物易物的情况下,价值就是指多少此物「相当于」多少彼物的意思。也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那个交换价值的意思。即:「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变化。」
显而易见,在货币出现之后,一定数量商品的价值就应该是「相当于」多少货币。
不难看出,从古到今,在百姓心目中的价值定义是十分清晰的。可是,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到了经济学家们那里,怎么就变得异常复杂起来了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必须搞清楚三大关系:其一,使用价值和效用的关系;其二,马克思笔下的交换价值与(商品)价值的关系;其三,劳动与价值的关系。而搞清楚这一切,首先就需要搞清楚亚当·斯密的「价值二重性」。
敬请关注《第二节:价值有「二重性」吗?》
重写原因:
其一,原来的标题《二元价值论》容易被人误解,因此更名为《传统价值论》。
其二,原文第三节有些跑题了,其大部分内容将与重写的《传统价值论》脱钩,从而便于集中精力于具有现实意义的「传统价值」的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