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7948 85
2016-07-06

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比之主观效用论,它直观实在朴素,易于接受。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这里的增值应该发生在资本家的生产环节,也就是劳动过程中,即所谓剩余价值,否则就是不等价交换,不会持久。

    这个推理存在着重大误导。

    根据马克思的“G-W-G"”,这里的G为资本,也就是货币,这个公式的本意是为了说明货币的增值。

    该公式实际是不完整的,应为G-W-W"-G"。

    其中,从G-W,即以货币购买劳动力、原材料、设备的方式,将货币转换为实物。

W-W"为通过生产过程,实现劳动增值,即剩余价值,然而,这里的增值只是实物增值,也就是新宏观主义的实物利润。

    从W"-G"是马克思讲的流通领域的交换,他认为这样的交换才是等价的,可持续的。但是,这种等价可持续交换推理是想当然的,因为它把微观与宏观等同了。事实上,微观个体能够实现的交换,或价值实现,也就是新宏观主义的货币利润,宏观整体是不一定的,这要取决于市场需求是否增加。

    如果市场需求没有增加,那么,宏观整体的货币利润是无法实现的,在货币层面上,只是一个零和游戏,即实物利润无法实现货币利润,实际表现为产能过剩,库存激增。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G"并非单纯的货币,而是最终需求,当前为消费需求。

    最终需求按其来源不同,分为两大类,以下分别讨论。

    一、该需求如果来自收入,那么就是可持续的,系统是稳定的。

    二、如果来自借贷,就是所谓的刺激,它生成的是泡沫,当然是不稳定的。

    在自然经济或商品经济初期,分工与交换尚不发达,对货币的需求量不大,因此,金银货币可以满足要求,而金银货币是一般生产者与金银采掘业交换所得,没有给系统带来债务。在该阶段,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自用,存货即为财富,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同为最终需求,不会过剩,即系统能够均衡。非均衡主要因为产业比例失调,但它是可以通过市场调节的,萨伊定律此刻是成立的。

    但是,在商品经济发达阶段,对货币的需求大增,金银货币不足以支持,于是央行出现了,它统一借贷现代纸币,解决了货币数量约束,却带来了货币性质约束,即货币的债务性,它使整个经济必须还本付息,即央行创造了基础债务。货币性质的转变导致了投资需求由最终需求退化为中间需求,最终需求仅为消费需求,但由于消费需求来自投资需求,是投资需求的一部分,因此,它不可能为最初的投资需求带来利润,由于中间产业的利润与消费储蓄的存在,为了保持原有生产规模或流量水平,必须使投资=储蓄,它是通过商业银行借贷实现的间接投资,即商行的衍生债务,结果导致债务的累积,并最终使经济不堪重负,利润空间消失,而此刻即使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甚至QE,也无济于事了,于是零利率、负利率都无法排解流动性陷阱,只有周期性地废除债务,这就是债务推动的经济危机。原因在于,实体经济需要的不是借贷货币,而是最终需求。

    因此,仅有消费需求是不足的,它需要新宏观主义的储备需求加以价值补偿。

    所以,所谓转型结构性改革,期望经济转变为消费拉动是不可能实现的,原因是即使全部消费,或者说零储蓄,不过是简单再生产,经济零增长。

    同样,当前中国的顶级经济学家如李扬、吴晓灵等以及供给侧管理将经济周期归结于技术,期望新的技术革命将周期一扫而光,这无异于南辕北辙,因为技术属于实物,它解决的是产出效率,无助于改善宏观效益,而且会加重加快债务危机。事实上技术革命早就存在,但它缺乏实施的条件——低物价、低债务、高利润。而刘鹤的两次世纪大危机的启示已经证明:技术革命恰恰是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马克思本人有这种困惑,在其着名论断得以证实:“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资本论》第一卷188~189页)看起来令人费解,好像自相矛盾,实际上,“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实质就是实物利润,“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指的是货币利润,“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说的是既需要实物利润,也需要货币利润。

    马克思的价值与效率成反比的论断实质是假设价值总量不变,因此,出现效率越高,效益越低的悖论,事实上,新宏观主义认为经济增长必须要求实物利润与货币利润同步,即有了实物利润或技术进步导致的效率提高,那么利润空间必须相应增长,这样货币才能激励技术创新,而非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价值论的影响巨大,不但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而且也是重农主义、供给主义的基石,而后者则是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前提。微观经济学信奉均衡,而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是假设充分就业均衡的基础之上的,这样的理论自然是非彻底的,因此它把经济危机归因心理性冲动、消费倾向递减等牵强附会的理由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种巨大的影响力一旦方向出现偏差,那么误导性造成的损失也必然是不可估量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7-6 23:23:41
直升机撒钱不是好办法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直升机撒钱”的做法在市场引发热议。
所谓直升机撒钱,最初来源于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构想的一个生动场景:某个央行行长将纸币雪花般地洒向感激的民众。随后,这个概念又被英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前任主席阿代尔·特纳(Adair Turner)在其著作《债务与魔鬼之间》(Between Debt and the Devil)中推崇。
“直升机撒钱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中央银行创造更多的货币,另一种是指央行将创造出来的货币按人口直接分下去。”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说道。
她坦言,第一种形式的直升机撒钱,中央银行已经做了,“从2008年到现在,各国中央银行的量化宽松其实就是在尽可能地提供流动性,让金融机构提供信贷,但是这种方式效果并不理想。”
“虽然,第二种形式听起来很公平,看似能够增加社会消费能力,但对于辛勤工作、敢于创新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社会要发展,就应该通过税收和财政政策鼓励创新、鼓励企业家精神、鼓励创造更多的财富,把蛋糕做大。同时,对于弱势群体和失业者,ZF应该做好社会保障。”吴晓灵直言。
同时,巴基斯坦前总理阿齐兹则认为,无论是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直升机撒钱,都必须与目标明确、路径清晰的结构性改革相结合。否则,投入再多的货币,都无法形成有效的投资。
李剑阁指出,货币政策有多重目标,经济增长是目标之一,“现在有一种误解,似乎认为只要货币政策力度足够,经济增长就会自然而然地到来。所谓直升机撒钱,就是基于这样一种误解。应该看到,货币政策促进增长只是一种主观愿望,能否实现这个愿望,却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http://money.163.com/16/0706/05/BR94TIBQ00253B0H.html
看来对直升机撒钱并不像以前那样排斥了。
吴晓灵反对按人发钱是对的
储备需求购买的是准公共品,可以消除她的担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7-6 23:30:53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7-7 02:06:28
张二寅 发表于 2016-7-6 19:48
劳动价值论即劳动创造价值,比之主观效用论,它直观实在朴素,易于接受。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这里 ...
楼主的观点有启发,从不同角度批判了极端的马主,这个w\"就是我一直想强调的物为主,劳动为客,真正的价值的源泉。
但楼主也变相支持了劳动价值论,这个货币利润的分配问题和凯恩斯的边际问题,都说明了劳动价值论的抽象劳动概念的正确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7-7 03:00:12
误导不仅仅在W——G‘,这个环节的分析,只是表明等价交换的虚妄。
误导还发生在G——W和W——W’之间,货币资本用来购买设备、原料及劳动,遵循等价交换,而产业资本向商品资本转化,即生产过程中,设备折旧和原材料价值均实现了“等价”“转移”,而工人的劳动却超过了当初投资者购买的劳动,而不是“等价”“转移”的,那么,前一环节中,投资者同劳动者的交易,就不是等价交换的。
所以,所谓剩余价值的出现,是建基于不等价交换的,诸如投资者购买了四小时劳动却让工人工作了八小时、购买了六小时劳动却让工人工作了十二小时等等等等。但这又同劳动价值论的等角交换原则相矛盾。于是就有了一系列诡辩。
其实,按楼主对最后环节的批评的思路,用于对前两个环节进行批评,是一样的。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供给充足而劳动需求不足,也就是劳动力市场上买方垄断程度高于卖方,卖方就不得不接受买方提出的各种苛刻要求,这就构成了利润的一部分来源(不是全部来源)。这样看,等价交换原则就垮台了,而解释也不必说交换是不等价的。马氏在对剩余价值论的补充解释中提到“产业后备军”,这倒是符合事情的本来面目的一种解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7-7 03:12:22
我一直持有的观点是,要使工人的境况变得好一些,短期的做法是不干预自由工会,使劳动力市场上的资方垄断改变为资方、劳动双边垄断,从而增强劳方的谈判实力,当然,这种短期做法,不能改变实质问题,甚至还有长期的损害;那么,长期的解决之道,就是不限制甚至保护和鼓励投资、创新,也就是ZF充当守夜人的角色,从而扩大资本之间的竞争,间接地提高劳方的谈判能力和就业能力。
而以剩余价值论做为理论基础提出的消灭私人资本搞垄断性更强的集体资本和国有资本,结果将南辕北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